秋秋一大早給我們出了道題:先生為女兒煮了一個雞蛋,再煎一盆餃子作為早點叫帶走,結果女兒只拿走雞蛋,嫌煎餃太油不要。1. 是小孩不懂父母心??2. 是大人不知道孩子的需求?請大家投票。
正巧一早為叫兒子起床小生了一場氣有過反思,見題非常感慨:呵呵!這家家難念的經很相似嘛!
我家的情況是,兒子告訴我七點出門上班,在家吃早餐。我6:30叫他起床,結果6:40還沒見他起,又去叫,他就嫌我煩了,你說我委曲不,做好早餐,一遍一遍地叫,只能伺候的這么好了!光火!!心塞!!
光火心塞的事,又何止今天這一件!
前年某個周末返校,出門時叮囑他:小心點,注意安全(后來想是他手機被偷后我留下了后遺癥)。兒子終于忍不住了:我都多大了,每次出門都這句!
還有今年春節回老家,鎖門前鬼使神差地問了句:身份證帶沒?兒子不耐煩:我都二十一了,出門還不知道帶身份證!
是兒子不懂我的心?還是我不知道兒子的“需求”?
秋秋公布調查結果:感謝大家參與討論,選擇2的占多數,經典點評:不了解市場情況,盲目生產,造成浪費。
看罷也不禁贊嘆:一針見血啊!我們口口聲聲地說愛孩子,大多都是自以為是的愛,把孩子當作永遠長不大的孩子,很少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有自己的思想和人格的成年人,很少從孩子的角度去思考他們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就象我習慣性地左叮嚀右提醒,一百一千個不放心,按照武志紅老師《巨嬰國》中的說法,我這是是典型的母嬰病態共生,通過嘮叨以達到對兒子的控制。
即便理智上我希望兒子有自己的思想和獨立性,但行動上卻不自覺地要把他培養成媽寶男,細思極恐!
好在兒子還是有點“脾氣”的,我光火歸光火(有其娘必有其子,捂臉),略一思索壓抑著胸中升騰的怒火佯裝耐心地問道:是不是不需要媽叫?兒子嗯了聲。
也是,兒子只說七點走,在家吃早餐,沒說要叫他起床,這殷勤獻的,好!失!敗!
曾與他爹報委屈,他爹提醒,與兒子談他沒想到沒意識到的東西,他還是很認真聽,能接受的。聽他一說,想想確實是這樣。
兒子給的冷臉,可不多是因為這些在他看來弱智的、低級、好象為了刷存在感的嘮叨和他并不需要的殷勤。
回想起兒子小時候,早晨叫起床也是左一遍右一遍叫不起,也生過一段時間的氣,終于有一天,叫不起后,氣呼呼中靈光一現,對他說:起床是你自己的事,以后你自己訂鬧鐘,遲到是你挨批評。以后真就他自己起床,沒再為這件事情操心、生氣。
他長大了,我反而把這“優良傳統”丟了......
以后返校,只說個再見,就愉快地再見吧。
出門帶身份證、手機、公交卡這樣的事情,提醒他姥姥還是很有必要的,他,就免了!
網上曾有一則被稱非常感動人的小故事。
一個女孩打開家門,發現門口竟然有條死魚,她感覺十分晦氣,于是馬上把它裝垃圾袋扔了。第二天,又有一條魚躺在門口,她感到不對勁。第三天,她待在不遠的樓梯口盯著。不久,一只貓走了過來,把嘴里的魚放在門口,有些不舍的離開了。她看到那只自己曾經救過受傷的貓,眼睛濕潤了。
故事末尾升華:也許你不喜歡,也許你不需要,可是它已經給了你它認為最好的東西。 珍惜所有對你好的人。
說真的,看完這個故事我一點都沒感動,對自己好的人當然要珍惜,但如果給對方,為什么不能給對方認為最好的東西而是給你認為最好的呢?!
我之蜜糖,彼之砒霜,彼之蜜糖,我之砒霜。不可能兩人喜歡的,缺少的完全一樣。如果給對方,哪怕我不喜歡,哪怕我不需要,對方喜歡,對方需要,送過去,即表達了自己的心意,又送到了對方的心坎上,不是皆大歡喜么?
非常喜歡我閨蜜,給我們織手套,讓我們自己挑顏色,我不但挑了顏色,還要求她幫我織4個手指在一起的!
自己喜歡的顏色,自己喜歡的款式,每每看到都喜歡,心里都一陣溫暖。而閨蜜,雖然習慣織5個指頭都是單獨的,為我還要費心計算,但看著我滿心歡喜,她雖嘴上抱怨,心里也美滋滋的。
如果織個五個指頭的,我必定不會有這么愉悅,帶不帶都是個問題。 丟又不能丟,還占著個地方,本來一件很好的事情,領了情,同時還給自己領來了負擔。
就象故事中的女孩,如果沒有后續的“溝通”,因為感動于這只把自己最好的東西給了她的貓,因為珍惜把自己最好的東西給了她的這份情,天天一出門就要面對家門口一條死魚......
貓不能明白女孩喜歡什么,需要什么。
如果我們總是自以為是,總是希望對方能明白自己的一顆愛ta的心,一顆為ta好的心,一顆奉獻的心,期待對方感動,感激,感恩,而不去了解對方的喜好和需求,當然也不能,多半也會感到很受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