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特別偷懶!平時讀書的時候就有memo的習慣,今天在招聘會累到崩潰,于是,把晚上看的書的小結總結了一下當是今天的輸出吧~
因為一直都是寫給自己看的,估計對于閱讀者來說,非常不友好。
01 一個腦還是兩個腦
研究先驅:羅杰·斯佩里(Roger W. Sperry,1913~1994)
斯佩里和邁克爾·加扎尼加(Michael Gazzaniga)的<割裂腦研究>
實驗
左右視野的燈泡閃爍。
盡管病人說只看到右邊的燈泡閃爍,但能指出整個視野中的燈泡。
病人不能說出他看到了全部燈泡,并不是因為他們看不見,而是因為語言中心位于大腦的左半球。換言之,為了能說出你看見的東西,就不得不讓你大腦的左半球看見這一物體。
左半球:語言 寫作 數字運算 閱讀→主要的語言中樞
右半球:加工人像 解決空間關系問題 符號推理 藝術活動
批評
生物心理學家賈爾·利維(Jarre Levy):人具有兩個功能獨立的大腦半球的觀念是一種錯誤。正因為大腦兩半球有不同功能,所以二者的功能必須整合。
02 豐富的經歷=更大的大腦?
1785年,意大利解剖學家馬拉卡尼(Malacarne)通過對動物尸體進行解剖,發現受過訓練的動物的大腦更復雜,帶有更多的褶皺和溝回。
馬克·羅森茨維格的研究證明,生活在豐富環境下和貧乏環境下的老鼠的大腦在很多方面都有區別。經驗使大腦皮層迅速地增重,但大腦其他部分變化很小。
20世紀90年代出現的著名的“莫扎特效應”:聽莫扎特音樂的兒童學習可以變得更好。
結論:無效
*乙酰膽堿(アセチルコリン)
03 人的本性是“天生的”嗎
在人的心理品質中基因也起著很重要的作用。很多人不愿接受基因在其人格塑造中起決定作用的觀點,寧愿認為真正起作用的是他們在生活中所作出的各種選擇。因為前者帶有宿命論的味道,無法體現人的“自由意志”。
1983年,鮑查德和萊肯找到56對分開養育的同卵雙胞胎(MZA),與共同成長的同卵雙胞胎(MZT)進行比較。
結果:即使生活條件大相徑庭,成人以后不僅在外表上,在基本心理和人格也驚人一致。
“雖然IQ差異中的70%要歸因于先天的基因不同,但仍有30%課歸因于環境的影響。”
04 小心視崖!
埃莉諾·吉布森和理查德·沃克:“先天論”=深度知覺和避免從高處跌落的能力是自動生成的,不是經驗的產物。
先天論和經驗論至今仍被討論。
當嬰兒看到母親害怕的表情時,拒絕前爬。當看到母親高興的表情時,再次檢查懸崖并爬過去。當落差變得很淺時,不再觀察母親表情,徑直前爬。
嬰兒這種通過非語言交流以改變行為的方式:社會參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