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4 《把時間當做朋友》之二“管理”
這里所說的管理,是我們對于自己的管理,以及對于自己學習方法的管理。如果有走偏的跡象,那么趕快看看這部分吧。
1管理
兩點之間的最短距離是惡性循環。---墨菲拓撲定律
/ 估算時間 /
你是否還在堅持學習英語?過程中遇到哪些挫折?你已經花了多長時間?從時間成本和難易程度上是否跟你原來預計的情況不一樣?
舉個例子,背詞匯發現看不懂句子,于是學語法,發現看不懂文章,又需要練邏輯思維,最后依然看不懂文章時,發現自己的知識積累不夠,于是又開始浩瀚的新征程,在原來的目標上越走越遠。
一旦開始,“意外”接踵而至,大部分人開始崩潰放棄。
為什么人們總是錯估完成任務所需要的時間?
你得先分析“任務”是熟悉還是陌生的。
熟悉的任務是因為有過經驗,所以能清楚分配步驟,比較容易正確估算完成時間。
陌生的任務,因為不熟悉,所以必然出現各種意外。
這也是為什么人們對熟悉的事情游刃有余,對陌生的事情容易放棄。
英語學習就是“陌生的任務”,不要以為自己學過英語有基礎就認為英語屬于熟悉的任務,學習本身就是探知未知領域,你后來所學的都是你之前不知道的知識。
候世達法則:完成一個任務實際花費的時間總會超過計劃花費時間,即雙倍或三倍時間法則。
任何領域培養專業技能需要10年時間。
天才莫扎特4歲展露天賦,13年后才寫出世界級樂曲;披頭士,1957年在利物浦漢堡等地開始小俱樂部巡演,直到1967年作品《佩珀中士》問世,才奠定了披頭士的音樂界地位。
----Google技術總監彼得·諾維格的文章《十年學會程序設計》
想要出類拔萃,需要努力至少10000小時。
----馬爾柯姆·格萊德維爾《異類》
在開始任務之前,先判斷熟悉程度再來估算完成時間,會讓你的計劃更容易實施。
2及時行動
/ 及時行動 /
你是拖延癥患者么?對你來說,拖延已經開始的事難,還是拖延沒有開始的事難?
例如,明知道后天要考試了,一邊焦慮一邊看韓劇,就是無法進入復習看書狀態。
也許你還想著反正還有明天一天可以復習,但是這不是你拖延的本質原因。
本質原因在于“恐懼”。害怕自己考不好,或者知道自己就會考不好,但是拒絕面對不管考得好不好都會如期而至的考試現實。
其實,拖延癥患者忽略了一個事實,那就是只要開始做事,就會面臨做錯做不好的風險,天才也一樣會遇到。
分水嶺在于,在拖延癥患者眼中的天才們只是先接受了這個現實而已,然后估算合適的時間,設計科學的方法及時行動完成任務而已。
而拖延癥患者首先就倒在了現實面前,更別提完成任務了,隨之而來的是,越來越自卑,不斷懷疑自己。
越困難的事情,越有價值。
心平氣和面對現實,就算羨慕天才們能輕松解決問題,但是世界上還是普通人多,所以“勤能補拙”是非常值得相信的。
以上講的恐懼來源自內部。
還有一種恐懼來源于外部,那就是過分在意外界的評價。
人是很有趣的物種,在自己做好之前,就知道做好是什么樣子。
例如,在自己只考了60分時,就知道考100分才是做的好。
于是,盡管自己做的不好,也能理直氣壯評論別人的成績。
人一旦開始認真做事,被嘲笑的幾率遠大于被夸獎被鼓勵。
很多人會因為害怕被嘲笑而恐懼做事,尤其是未知的新領域。
有趣的是,真正做得好的人是不會隨意嘲弄打擊別人的,因為他們知道要做得好是多么艱難,他們更愿意鼓勵嘗試做事情的人。
而相反,一個經常嘲弄別人的人,必然自己也是不怎么樣。
那些想要努力做好事情的人,我們真的沒有必要在意他人非建議性的負面評價,做不好是常態,不丟人,那些負面的鍵盤俠評論俠往往都是不正經做事的人。
再回到話題的開頭,我們總想著還有一個“最后期限”而拖延著,但這其實是你的“幻覺”。
對于5歲孩子來說,1年相當于他人生的1/5,但對于一個50歲的成年人來說,1年相當于他人生的1/50,即2%。所以人越長大時間越過得快。
此時,你還沒有緊迫感么?你的“最后期限”,不是等你去找它,而是它已向你撲來。
所以,現在就開始行動!不要想能不能做好,別說自己是完美主義,別給自己的能力差找借口,現在就開始!能做多少是多少,能做多好就多好。
3直面困難和關注步驟
/ 直面困難 /
我事先分析了任務的熟悉程度,估算完成任務所需的時間,并立馬開始執行,但為什么我還是沒辦法按時完成任務?
因為你專門做簡單的,回避困難的。
人都是趨利避害的物種,喜歡被獎勵,討厭被懲罰。
但實際上,所有的積累都是從懲罰開始的。
東方叫,“吃一塹長一智”,西方叫“挫折教育”。
例如,很多綜藝節目的游戲規則都是有獎有罰的,嘉賓獲得獎勵后通常會選擇“再次來過”而不是“見好就收”,獲得懲罰時,基本都選擇“就此打住”而不是“再次挑戰”。
所以你以為你喜歡做的某件事情,只不過是因為相對簡單容易罷了。
如果你不能控制自己逃避的心理,再多的任務管理技巧都是無用的,因為最重要的部分最困難,這也是本文開頭問題的回答。
無法完整地完成任務,無論花多少時間,都沒有效率。
真正踏實做事的人都知道,任何任務絕大部分都是枯燥無趣繁瑣的,所謂天才不過是不斷努力后的狀態罷了。
/ 關注步驟 /
幾乎所有人都盼望自己能獲得財務自由,但多年過去后大多數人依然不富裕,為什么?
因為我們都知道想要什么,為什么要,但卻敗在不知道怎樣得到這最后一個步驟上。
所以思考方法很重要。從領悟內容開始,不斷細分拆解任務,越具體越好,每個任務都可以由一個人獨立完成。
你跑過馬拉松么?你體驗過跑到身體極限時,快要窒息的感覺么?如果你堅持下來了,是不是突然發現自己穿越極限,開始跑得很輕松了?
所以當你能把方法思考得很清晰的時候,有了方法的引導,隨后的一切行動會變得相對容易。
也就是說,當你好好思考研究究竟如何能賺到錢時,賺錢就會變得相對容易了。
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關注“方法”,反復拆分任務,每個子任務都能完成,養成這種習慣,你會變得非常現實和踏實,并能通過實踐過程得到巨大的信心能量。
4并行串行
/ 并行串行 /
所謂并行串行,通俗地講就是兩件或多件事情是否能同時進行,或者必須先后進行。
雖然古人云“一心不能兩用”,但現代社會,為了提高效率,我們必須給自己的大腦打造一個“多任務并行操作系統”。
例如,跑步的時候聽英語,寫文章的時候聽音樂,等車的時候看書,坐車的時候思考。
這些例子有什么特點?一個機械行為加一個非機械行為。如跑步不需要思考,聽英語需要,以此類推。
是不是所有任務都可以按照這樣的標準去做呢?前提是,你對兩個任務足夠了解,對自己有足夠清醒的認識。
生活中有非常多的被動任務打擾到你,例如你在專心寫作時,突然進來一個電話,你可能因為這個電話,被動地浪費了很多時間和精力,甚至阻斷你的寫作靈感。
如果你不想浪費自己的時間和精力,那么你就需要對任務進行優化。
除了使用上面說的“機械非機械”方法外,還有一個方法讓自己擁有“多任務并行操作系統”,那就是切分自己的時間。
例如,我的游泳教練,她非常厲害,曾經是亞洲短池記錄的保持者,所以她的課收費高,學生多,但是她就是比其他人教得好。除了自身的技能素質外,她非常善于合理利用時間。例如一小時課程,我遲到半小時,她也會在半小時后準時下課,因為她下節課馬上開始。即使她接下來沒課,也不會延長我的學習時間。雖然不近人情,但是她讓我知道時間的寶貴,也讓我明白不要讓別人的錯誤耽誤自己的時間。
切分自己的時間是一種比較難的能力,需要自己反復練習至少幾年時間。而且這種能力基本是在任務太多、時間很緊的情況下,才用得上。
值得推薦的是,“20分鐘工作+5分鐘休息”的番茄工作法。
一旦你掌握了這種能力,養成了精細拆分任務的習慣,你的效率會大大提高。
5時間記錄
/ 感知時間 /
如果不看表,不默讀秒數,你能感覺出10分鐘有多長么?你知道不能浪費時間,但是知道如何與時間做朋友么?
李敖先生有一種習慣,每天寫“事件日志”,不寫感想,只記錄事件本身。這種流水賬式的日記,在我們很小時就被教育是毫無意義的。事實真的是這樣么?
并不是,每天將你經歷的事記錄下來,多年后,你會發現你的人生是否有意義,做了多少有意義的事情,又錯過了多少有意義的事情。
人們因為感覺時間越過越快而非常焦慮。
而它的好處在于,它會調整你對時間的感覺,讓你對時間的感覺越來越精確,在估算任務工作量的時候,更容易確定“可實現的目標”并使目標更容易達成。
因此,當你對時間的感覺越來越準確的時候,你就越能戰勝焦慮。
讓時間成為你的體內滴滴走著的生物表。
時間不可管理,唯一的辦法就是了解自己,了解時間,感知時間,想盡辦法讓自己和時間融為一體,與時間做朋友。
/ 記錄時間開銷 /
事件-時間記錄實踐課:幾組練習
1.逐條回憶記錄昨日做的事情,并標注花費的時間。
2.回憶記錄上周做的事情;上個月做的事情;上個季度做的事情;過去一年做的事情。
3.用一周時間,每天回憶記錄當天做的事情;用一周時間,每天隨時記錄剛剛做完的事情花費的時間。
相信我,你并不孤獨。
/ 制定時間預算 /
每天花15-30分鐘時間詳細制定當天的時間預算。
制作一個任務表格,并給每個任務標注重要程度。(不重要,一般,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重要的真假性問題。
“是否真的重要”唯一的標準:任務的完成是否確實對達成目標有益。
令人沮喪的是,人們通常都是不理智的,所以很多喜歡做的事,有趣的事,往往都是沒用的。
養成好習慣就像馬拉松一樣,身心痛苦,但是穿越極限后,就會無比輕松愉快。
6計劃
/ 計劃 /
什么是成功?獲得預期的結果,達到目的。
失敗只有一種,就是半途而廢。但堅持到底不見得一定成功。計劃成功的前提是,目標現實可行。
也許真的有長生不老藥,但你能等到那一天么?這個可能達成的目標對一個壽命有限的人來說依然都是不現實的。
什么樣的目標現實可行?
一、有人做到過;二、我和那個人沒有太大差距。
有人做到過,不代表你也能做到。所謂天時地利人和,對方的時間,方式以及我和對方的區別是什么?我的優勢和劣勢在哪里?哪些我可能無法超越,哪些我可能做得更好?反復問自己更多的問題,你才能確定目標是否現實可行。
另外,目標是否確實現實可行,最終檢驗的方法是行動。如果實踐中發現不可行,半途而廢往往是最明智的選擇。所以不要害怕失敗,趕緊行動起來。
你給自己做過職業規劃么?或者對自己的人生有什么樣的規劃?你是否向著這些計劃堅定不移地前行著?又或是已經半途而廢,隨波追流?
例如,在上大學選專業的時候,我決定選擇外語系,將來成為一名出色的翻譯家。可多年后的我,現在從事的完全是跟當初的專業毫無相干的職業崗位。
確實計劃不如變化快,但深層次的原因在于:計劃過于長遠。
成功不是給天才準備的,而是給善于思考反復推敲仔細研究的人準備的。
把年度計劃改成周計劃,一般人基本都可以堅持完成一周計劃。期限越短,內容越清晰,目標越容易實現。
然后慢慢延長計劃,半月計劃,月計劃,季度計劃,半年計劃,年度計劃。
分階段拆解,循序漸進,達成目標。
生活充滿意外,接受現實,調整自己,不停向前走,那些曾經的困難和未知的問題一定會在某個時刻讓你頓悟,曲線救國并非不可。
比計劃更重要的是行動!
健身教練交代不要吃油炸物,少食多餐,水果蔬菜代替主食,按時睡覺,有多少人做到了?
就算沒有健身計劃,每天運動1小時,能堅持幾天是幾天,你的身體總有得到益處;背單詞也是,每天背單詞,幾個也好幾十個也好,總會多認識些單詞。
沒有計劃真的不要緊,你唯一要做的事就是堅持!
如果你堅持不下去了,告訴自己那是你的大腦的想法, 不是你的想法。
不要讓你的大腦控制你,你要控制大腦。
很多人會覺得本章說的兩個觀點完全是相悖的。前面說要制定計劃,后面說無需制定,那到底何時需要計劃何時不需要?
一般在兩個情況下無需制定計劃:任務很簡單,例如背單詞;初始狀態下,我們沒有能力去制定合理有效的計劃,因為我們對要做的事不熟悉,例如健身。
制定計劃則相反。任務相對復雜,我們對任務有一定認知,制定計劃,在行動中檢驗計劃的真實性現實性可行性。
很多人的目標很多,我的建議是一切從簡,選一個自己覺得能帶來改變的任務,然后去做就是了。
人的一生都是在不斷試錯,所以無需害怕,馬上行動。
7列表
/ 列表 /
想要自己的事情井井有條,不浪費時間,列表是一個非常好的方法。
1.紙筆就是最好的工具,無需用到手機軟件;
2.列表只要自己的看得懂就可以,不要把時間浪費在這些花里胡哨毫無意義的事情上。
3.列表隨手可及,筆記本或便簽,一定要隨手可及,隨機提醒你要做的事情。
最重要的任務只有一個!那就是是否對目標的實現有益。
人的弱點在于容易在小有成績的時候得意忘形。
千萬不要改動原來的計劃列表!
因為你的列表一般都是經過你深思熟慮研究過后可實現執行的任務,一旦有所改動很可能導致整個任務偏離軌道。
當然新鮮的好主意不應該被放棄!怎么辦?啟動另外一個列表,標記為“下一個階段任務列表”,然后回到專注于現在應該完成的任務上。以此類推。
這樣做一方面不影響當前任務進度;另一方面,完成任務后,你又可以馬上開始更多非常具體的任務了。所以想法可以并行,行動需要串行。
給每個任務指定一個核對列表。
保證任務列表中的每一個項目都能毫無遺漏地完成,不會因為某個方面沒有完成而影響到后續的任務進程。
列表一旦開始運作,一定要執行到底。
一事無成最根本原因在于放棄,而“換一個更好的方向”通常是最常見的借口。
人們喜歡不斷地給自己找更好的方向,無非是前面的方向遇到了困難,翻不過去放棄罷了。
例如,起點在南極,終點在北極,無論最初往哪走,只要方向不變,到達目的地只是時間問題罷了。但一旦改變方向,可以想象,目的地永遠無法達到。
8流程、預演和驗收
/ 流程 /
你覺得自己是個粗心的人么?你是否總在實際工作中頻繁出錯,為什么?
如果你要給工作伙伴打電話,你會直接撥通還是會事先理出一個流程?
考慮對方是否處在方便接聽狀態,是否會預先準備紙筆記錄可能產生的信息,事后是否會整理成電子郵件發送給對方備檔,如果對方沒接電話,是否會發送署名短信告知事由,并做好記錄提醒自己不要遺忘溝通任務。
此時的你肯定會想,這么簡單的事為什么要搞得這么復雜?
其實這個打電話的例子,跟我們實際工作中總犯的小錯誤是一個概念,我們沒養成制定流程的習慣。
很多人做事仔細無遺漏,很少出差錯,那是因為他們很早就養成了給任務梳理流程的習慣。
日久天長后,你會發現這些人往往在別人眼里優雅從容,游刃有余,值得信賴。
/ 預演 /
有了現實可行的計劃,對每個任務做核對列表,制定每個任務的執行流程,然后就可以開始行動了?不!你還需要預演!
知道有多少人為了進500強企業而精心準備個人簡歷么?又有多少學霸倒在了面試官的腳下?
為什么要預演?因為人的大腦對短期記憶的容量是有限的,面對面試官層出不窮的問題,能從容不迫擁有急智的人畢竟是少數派。所以任務越重要,預演越關鍵!
預演越多,準備就越充分,信心就越強,舉止越從容,表現也越出色,越能形成本能反應,這就是良性循環。
世界級的企業需要的是全能型的人才。
萬事皆可提前準備,至少能減少你的害怕。
/ 驗收 /
所謂驗收,就是你做的到底好不好。
驗收的標準是什么?其實當你分拆子任務時,你就知道驗收標準在哪里了,至少是“如果這個做不好,那么下一個就沒法開始”。
為什么我們需要驗收?
因為它能隨時讓我們注意更多可能沒關注到的細節,更多的思考,更加專注。
例如,作為管理者,如果你沒有驗收機制,那么你的團隊對自己的工作質量會毫不介意,沒有凝聚力,最終的結果將是你非常失望。
【思考】
1. 你有記錄時間的習慣嗎?
2. 你是拖延癥患者嗎?你在恐懼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