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重讀《教育的目的》。這是一本自己曾經走馬觀花式的讀過的書。閱讀的效果就不言而喻了。本著讀懂讀透的初衷,我再次選修了這門課程。
? ? 言歸正傳,該如何去讀好呢?我想,在導師授課之前,我先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之上,努力去看到這本書中懷特海到底表述了什么。
? ? 既然細致化的閱讀,就不得不說說我所選擇書籍的版本。手頭拿到的版本是莊蓮平和王立中譯注本。是一本薄薄的小冊子。從外表來看,它不是大部頭的書籍,但是,要讀懂它,絕非易事。
? ? 先從作者的小傳開始。作為閱讀專業書籍的小白,我起初以為懷特海只是享譽海內外的教育學家。細致閱讀完小傳之后才發現懷特海廣博的學術背景——數學,邏輯學,哲學以及教育理論。更讓人覺得不可企及的地方是,在自己涉及到的這些領域,懷特海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留下了不朽的著作。廣博而專一在這位偉大的人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
? ? 懷特海這一生取得的舉世矚目的成就誠然和他天生的聰穎有著必然的聯系。但其祖父教育家的背景,父親從事教育行業的經歷這些家庭的良好的熏陶也是原因之一。最重要的是懷特海對知識如饑似渴的姿態,知行合一的堅持,年少時期持續而不間斷的廣博的涉獵式的學習,為其埋下卓越的種子。懷特海的短短八十幾載的一生,不停的在學習,不停的在思索,不停的在呈現。大部分的時光,在教書和著書中度過。好的人生莫過于此——樂于且善于此道。
? ? 看完小傳,再去聯想懷特海在書中的真知灼見的表述,眼前似乎有了一些清晰。
? ? 走進書的前言。在書的前言部分,懷特海一針見血的指出,“學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為了激發和引導他們的自我發展之路。”這個觀點振聾發聵,值得每一個教育者去思考教育的終極目的。在快節奏化的今天,大部分的受教育者都難以獲得真正的完整意義上的教育。而絕大多數的教育者又何嘗不是在囚籠之中掙扎呢?教師高壓式的教書,學生高強度式的學習。忙忙碌碌,苦不堪言的奔著一個分數,窮盡自己的一生,耗盡自己的青春。唯獨,忘記了自己。
? ? 誠如王立中先生在序言中所說,經典的意義就在于恒久彌新。一百年前懷特海指出的歐美教育的弊病對今天的中國仍然有很大的啟發。
? ? 但我想,懷特海想要說的是,身而為師者,無論身處何種教育生態里,都應該深諳于心的是:學生不是接受器,他是來自于不同家庭背景,有著獨特的經歷的一個又一個活的生命。從這個角度上來說,師者是學者的引路人,而不是掌控者。師者應該有生活的智慧,教育教學的智慧,這樣,才能引領出一個又一個合格的受教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