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二月,啃讀的書籍是《教育的目的》,作者艾爾弗雷德·諾思·懷特海(1861-1947),英國數學家、邏輯學家、哲學家和教育理論家:過程哲學創始人,他創立了20世紀最龐大的形而上學體系。懷特海與羅素合著的《數學原理》,標志著人類邏輯思維的巨大進步,被稱為永久的偉大學術著作之一。
? ? ? ? 當讀了一些書后,逢真知灼見之時,總有一絲“似曾相識燕歸來”之感,發現在時間的長河中,無論學者、哲人生活在哪個時代,英雄所見會有略同的時候,書成為了連結他們的紐帶,也讓我(一名普通的讀者)能夠跨越時空,見證著跨時空的心靈對話,思想熠熠之光震射著我的心靈,在潛移默化間構建著我的知識結構。
? ? ? ? ? ? ? ? ? ? 教育目的
? ? ?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的解釋是“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在這本書中,一言以蔽之,學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為了激發和引導他們的自我發展之路。(懷特海,1929年1月,美國哈佛),70年后,在威斯康星州教育學者帕克.帕爾默在他的書《教育勇氣》中這樣與懷特海先生遙相呼應,優秀教學不能被降格為技術,優秀教學源自教師的認同和自身發展。是啊,作為教師,教育學生,就是完整自己的過程;欲激發與引導學生學生的自我發展之路,為師者應該有活躍的思想。
? ? ? ? 讀完第一章,我在思考,作為教育者,作為每天與學生朝夕相處、以此為生的專業者,有什么體會呢?
? ? 1、修煉明凈之心。與老師們聊天,常常聽到這樣的抱怨,辛辛苦苦備課,學生看起來認認真真聽課,不知道怎么搞的,單詞、句型就是記不住,稍微換個地方就不會用了!一百年前,懷特海似乎就窺見了教育的弊端,他說,教育是教人們如何運用知識的藝術,這是一種很難掌握的藝術。不能讓知識僵化,而是讓它生動起來——這是所有教育的核心問題。反復咀嚼這句話,什么是“知識僵化”?填鴨式的教學,課堂安安靜靜,唯聞教師在講臺上口若懸河,孩子們作為被動的知識接受者,是僵化的;孩子們腦中記下了一大堆的知識、概念,卻鮮少運用,也是僵化的;如今是信息泛濫的時代 ,碎片化信息垂手可得,學生不知整合利用,也是僵化的。如何讓它生動起來,讓學生主動思考,知識與生活聯系起來,才能活起來!我想起了兒子小學的科學課,每到期末,厚厚的一大堆復習資料,兒子一看就頭疼,從小對科學課沒什么好印象。一個月前,問一個朋友的孩子,你喜歡科學課嗎?他撲閃著大眼睛,使勁兒點頭。原來自打兒子畢業,省里下了新文件,科學實驗成了科學課重點考察項目。一時間,科學課“實驗”成了主題詞,如此一來,樂了學生,上課做完了實驗,回家纏著媽媽在網上把實驗用品再買了一遍,樂此不疲!玩著玩著,知識就活起來了!
? ? ? 又想起了最近的直播課因為疫情,直播課好好火了一把!老師們使出渾身解數準備網課,效果呢?不得而知!如何發揮信息技術滿足個性化、資源豐富的特點?老師們可否以教研組的形式在網上尋找質量高的微課,變成學生的課前預習作業,直播課變成提問討論的交流臺,讓同學間相互討論解決問題,老師適當點撥。如此以來,教學就不是“大鍋飯”,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的狀態活起來,還怕知識僵化嗎?
? ? ? 2、保持開放之心。懷特海先生說,在教育中如果排除差異化,那就是在毀滅生活。深以為然。然而中國當下的教育狀態就有些類似于工業時代,一個模子培養人,一把尺子衡量人。一方面大幅度地提高了整體公民的素質,另一方面卻抑制了人個性的發展。如果允許差異化,如果各美其美,美美與共?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深度融合,信息的泛在化、豐富化為個性化發展提供了可能,但是對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對于不同水平、不同個性的學生進行管理,在課堂中,不同水平的學生如何互動,產生1+1>2的效果,從而資源共享,共贏發展將會是未來時代對于教師的新挑戰?
? ? ? 3、常懷寧靜之心。作為家長,每每看到孩子不如意的成績,不免浮躁,擔心他的將來;作為老師,看到自己傾盡心血卻仍不如意的學生,往往恨鐵不成鋼。懷特海說,自我發展才是最有價值的智力發展,這種發展通常在16歲和30歲之間發生。他還舉出了一個例子,一個年少時在拉格比工學表現平平的男孩子,在其長大成人后卻非常成功,人們對此感到非常驚訝。他解釋人們的困惑時說,問題不在于他們18歲時怎么樣,重要的是他們之后將成為怎樣的人。我想起了最近一位學生家長給我發的喜訊,他的孩子在全世界排名前50、13位諾貝爾獎的? 大學研究生畢業,國家工費讀博。回想孩子小時候,屬于認真努力但資質平平的學生,難以料想10年以后,她成了班中的佼佼者!由此可見,用發展的眼光看孩子,靜待花開確實是一種智慧啊!
? ? ? ? 教書匠,頗有些靠經驗吃飯的嫌疑,明凈的師者,需要在繁雜的教學事務中超脫出來,讀讀經典,常思教育的目的,方可寧靜而致遠啊!
? ? ? ? ? ? ? 教育的節奏
? ? ? ? 節奏是自然、社會和人的活動中一種與韻律結伴而行的有規律的突變。所謂教育的節奏,文中指的是一個為每一個有教育經驗的人所熟悉、并在實際中要用的原則。
? ? ? 懷特海認為智力發展有三階段:“開始領悟”,“知識不受系統程序支配”的浪漫階段;“揭示和分析”事實,“系統闡述”知識的精確階段;“補充了分類概念和有關的技能后重又回歸浪漫”的綜合運用階段。浪漫階段主要屬于兒童時期,精確階段主要屬于青少年時期,綜合運用階段主要屬于成年時期,三個階段正體現了“教育的節奏”,這是長時期的教育節奏。
? ? ?
? ? ? 仔細咀嚼“教育的節奏”,發現他存在于教育的方方面面:他存在于學科中,小學階段英語的學習基本上屬于浪漫階段,大量接觸各類語言材料進行初步的感知與領悟;接下來到了給孩子講授各類語法知識、語言現象,進行系統知識的講授屬于精確階段;而后學生能自如地運用各類語法知識、理清了各類語言現象自如地通過聽、說、讀、寫的方式運用語言交流、獲取各類信息 這就是綜合運用階段。
? ? ? 學科教學如此,細看到40分鐘的課堂,也能品味到這種教育的節奏。作為英語老師,仍然拿英語學科來舉例。回顧我們的課堂,學習是否要進行一個復習導入、學習新知的浪漫階段,漸入佳境后進入到知識進行歸納、總結的精確階段,最好再到知識、技能運用到生活中的綜合運用階段呢?
? ? ? 其實,教師的專業成展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初入職場,憑著滿腔的熱忱與信心與學生、與學科發生關聯,這好比浪漫的“初戀”;經驗積累到一定階段,有著專業精神、熱愛教育的老師會繼續學習,開始對于教育的某個領域進行深入鉆研,譬如英語的聽說教學,語文的主題閱讀等,對于某個領域通過文本的閱讀、聽講座、進修的方式專業知識有了系統的建構,這就是精準階段。高級階段的老師能夠自如地運用教育原理解決教育中的問題,這就是綜合運用階段。回顧我們的職業發展,有的老師一輩子就在浪漫階段徘徊,憑經驗吃飯;有的老師在教育道路上“學,然后知不足”,在這條道路上執著求索,也許終究會有一天,“驀然回首,此人就在燈火闌珊處”了!燈火闌珊,庖丁解牛,運用自如!
? ? ? 是的,當我們緩下步子,品位教育,會發現他如呼吸般,彌漫在生活的空間里。然而,又有多少教師正視教育的節奏,又有多少教師在孩子的教育發展中信馬由韁呢?
? ? ? ? ? ? ? 自由與訓練
? ? ? ? 理想的逐漸消失悲哀地證明了人類的努力遭受了挫折。在古代的學校里,哲學家們渴望傳授智慧,而在現代的大學里,我們卑微的目標卻是教授各種科目。從古人向往追求神圣的智慧墮落為現代獲取各個學科的教材知識,標志著在漫長的時間里教育的失敗。為何會失敗?忽略教育的節奏是其一,沒有把握住教育的節奏是其二。懷特海說,通往智慧的唯一途徑是在知識面前享有絕對的自由;但是通往知識的唯一途徑是在獲取有條理的事實方面的訓練。自由與訓練是教育的兩個要素。在不同的階段平衡好自由與訓練的關系這就是把握住了節奏。
? ? ? 如何把握教育的節奏?第一,一者為重,均衡發展。節奏的把握,令我想起了儒家的“中庸”之道—禮之用,和為貴。譬如,在浪漫階段,自由應該是基調。孩子初學英語,興趣的培養,寬松環境的營造是自由萌生最好的土壤,在自由的氛圍中,好奇心方可播種,積極而富有創新精神的思維習慣才能生長。然而,在小學的英語課堂,一味的自由可以嗎?恐怕教室就會亂成一鍋粥,培養學生的專注習慣自然也不能忽視(精確階段的實質要求)。在小學階段,強調語言的大量、初步的感知,精確的知識建構訓練是不是絕對地屏蔽呢?非要。小學階段,書寫習慣、拼讀能力這些與精確的知識建構相關的練習確也是應該關注的。那么,到了初中階段,扎在題海中進行語法知識的訓練自然不可少,可是若是沒有興趣的助燃,孩子恐怕也要罷學了吧!因此,節奏之美在于和諧,在于增一分則長,少一分則短的適度。
? ? ? 第二,無論何者為重,都不可過度。在我們的校園中,在孩子的教育過程中,“訓練”過度的情況一直在悲哀地存在著。不少孩子從小學開始,就在進行著奧數的訓練,知識的超前學習,精確階段被畸形拉長的結果是,孩子學習興趣蕩然無存,腦子里記住了一大堆百度一查便知曉的信息,腦子僵化了成了一個名副其實的“百無一用是書生”!丨
? ? ? ? 兩句話很喜歡,第一句:當你丟掉你的課本,燒掉你的聽課筆記,忘掉你為了應付考試而背誦的細節,你的學習對你來說才是有用的。第二句,在生活中每一個哪怕是業余的愛好中,你可以學到很多重要的知識細節;養成習慣去積極地利用已經透徹理解的原理,才是真正地擁有智慧!終身學習,做一個智者!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