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當前,我國已經消除絕對貧困,糧食產量實現"17連豐",但是在復雜的國際環境、耕地資源和勞動力資源減少、環境壓力增大的情況下,我國糧食安全形勢依然嚴峻。提出合理規劃有限的耕地、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依靠數字化信息技術、引導大眾提高認識等對策,是應對我國面對糧食安全問題的良策。
? ? ? 中國1949年以來,我國糧食產量實現了從“短缺”到“豐年有余”再到“節節攀升”的偉大壯舉,但逐漸也暴露出一系列環境惡化問題。深入研究我國糧食安全相關政策,從中發現其內在邏輯演進,有利于分析我國農業發展形勢,為新時期糧食安全政策提供一定的支撐。糧食事關國運民生,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改革開放自今,中國糧食生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糧食產量持續穩步邁上新臺階,實現了從"吃不飽"到"吃得飽"再到"吃得好"的歷史性轉變,糧食安全保障處于歷史最好時期,并逐步從數量增長進入數量與質量并重的新階段。
? ? ? 新時期,數量安全仍是人口大國保障糧食安全的必然條件,質量安全是收入增長到較高水平的必然要求,數量與質量并重是糧食安全進入新階段的必然選擇。面對新階段新形勢,保障糧食的數量和質量安全仍是治國理政、應對新風險新挑戰的頭等大事,保障能力也需相應地向更高層次躍升,穩步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持續促進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全面增強資源和市場的戰略掌控和調配能力,在數量安全的前提下兼顧質量安全,不斷提高糧食安全保障水平。
? ? 新冠疫情對中國農產品供給安全尤其是糧食安全的沖擊成為當前高度關注的熱點問題,特別是世界糧農組織發出警告,新冠病毒大范圍傳播有可能會對糧食供應﹑全球貿易和糧食安全造成極大風險,更使這一問題的嚴峻性進一步凸顯。中國是人口大國、糧食消費大國,糧食安全是維系社會穩定的"壓艙石",是實現國家發展的"定海神針",事關重大,不容輕視。基于全國糧食產量已經連續多年穩定在1.3億斤以上,人均糧食占有量超過470公斤,遠超國際人均400公斤的安全標準線,庫存消費比同樣遠高于聯合國糧農組織提出的17%~18%的安全水平。總書記在視察北大荒時說,中國人的飯碗要端在中國人自己手里。控制了一個國家的糧食,就控制了一個國家。把糧食掌握在自己手里,就保障了糧食安全。為了保證糧食安全,在糧食領域我們正走在綠色發展,創新發展的路上。
一﹑糧食安全面臨的問題
? (一)糧食安全基礎仍不穩固,結構性矛盾仍然存在
(二)自然資源硬約束,農村青壯年勞動力流失
? (三)國外進口不確定性增加,糧食供需將長期處于緊平衡狀態
二 、保障我國糧食安全的對策
(一)夯實糧食生產基礎,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首先,通過政策手段進一步保證糧食耕種面積,切實加強基本農田保護,嚴禁隨意征占或改變用途,確保基本農田面積不減少、用途不改變、質量有提高。同時。全面公開耕地的數量、征占、補償、占補等信息,強化社會監督。其次,完善農田水利基礎設施,采用先進適用的節水灌溉技術,改善灌溉條件,進一步提高耕地的產出能力。第三,強化農業科技支撐,提高糧食單位面積產量。將現代生物技術與常規技術相結合,培育高產、高抗、廣適的優良品種。
(二)優化糧食生產品種結構,促進糧食區域供求平衡我國糧食供求無論是品種還是區域均存在嚴重的不平衡,保障我國糧食安全,促進我國糧食供求平衡應重點抓以下兩個方面:第一,引導糧食生產和消費,促進糧食品種結構平衡。在生產方面,積極推進種植結構調整。西北地區適當壓縮小麥面積,東北地區穩定水稻面積,西南地區擴大間套種面積,增加玉米種植面積。加強糧食價格調控,利用價格杠桿調整糧食品種結構。在消費方面,引導社會公眾調整膳食結構,弘揚有中國特色的小麥主食文化,增加小麥及面制食品消費。開發小麥多種用途,在保證口糧消費需求的前提下,積極鼓勵發展以小麥為原料的飼料加工。
(三)改善國際糧食貿易環境,構建全球糧食安全治理機制新時期,我國與國際市場的聯系日趨緊密,為了有效利用國外市場來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我國應該積極參與并改善國際糧食貿易環境和治理機制。同時,開展多元化的國際糧食貿易,建立和完善同北美和南美國家的玉米和大豆貿易伙伴關系,可以考慮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與美國、巴西、阿根廷等國家簽訂中長期的糧食貿易協議。國家安全問題是一個很復雜的全局性問題,只有各個領域都來為國家安全服務,我們的國家才能安全,我們的社會才能安定,要知道“倉廩實而知廉恥”,糧食問題得以解決,糧食安全得以保障,我們的社會、我們的國家就會安定,人民群眾物質需要得以滿足,就會去追求精神世界的豐富多彩。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要充分保障糧食的供給,保證社會的安定,保證國家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