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回信勉勵種糧大戶時如是說道:“帶動廣大小農戶多種糧種好糧,一起為國家糧食安全貢獻力量”,古語有言:“民以食為天”,解決吃飯問題,是我國從古至今的大課題,也是我黨最重要的戰略底線。14億人口,18億畝耕地,2021年糧食總量68285萬噸,這些海量數字無時無刻不在提醒我們,若是糧食安全出了問題,我國將遭受前所未有的重大打擊。
金秋十月,由南向北,一派豐收勝景。青藏高原,青稞金黃如織。吐魯番盆地,葡萄似瑙,蘋果如燈,瓜果飄香。成都平原,沃野千里,稻香熟暮秋天,阡陌縱橫萬畝。湖南湘江、洞庭,良田碧傾,蛙聲一片。華北平原,京畿重地,小麥高粱,谷物笑盈黃。內蒙草原,風吹草低見牛羊,涼露驚秋,低頭見蒼黃。山東河南,風吹麥浪,歸倉時節竟歡洋。黑色土地,魚米之鄉,三花五羅十八子,躍然入金黃。衣食住行醫,民生之根本。物阜民豐,倉廩實而積內力;兵強馬壯,家國富而受崇尊。如今新冠疫情肆虐,俄烏戰爭戰火蔓延,非洲仍是兇年歲饑,餓殍千里。糧食安全實乃我國民生之根本,君不見1942河南饑荒,餓死者百萬之巨,易子而食,慘絕人寰,逃荒者數不勝數。如此景象成了中國人心中揮之不去的陰影。手中有糧,心中不慌,腹有底氣,才能邁向新征程。端穩端牢中國飯碗,是黨的執政重要基礎,是關乎國運民生的一件大事。糧食安全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底線任務,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堅實保障。
五谷豐登則萬民之命有所依,保障糧食產量是糧食安全的重中之重。從饑寒交迫到豐衣足食,我國雖然通過百年的奮斗,解決了世界約20%人口的吃飯問題,但是農業仍然是我國經濟發展的薄弱環節,在當今暗流洶涌的世界潮流中,還面臨著諸多風險與挑戰。如何保障糧食安全?首先惠農政策提底氣。穩政策,建立健全各類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弱化工業化和城鎮化對于傳統農業的沖擊。依托幫扶政策,充分發揮種糧大區的優勢。完善實行農獎機制,進一步激發群眾的耕種熱情。保障農作物的銷售、運輸、購買環節,有關部門對于農作物的各種環節要層層把關,確保不出現任何紕漏。其次,保障糧食安全要全面督促推進“黨政同責制”,把責任壓實、壓細,各級黨委要切實扛起糧食安全的政治責任,把糧食安全作為自身使命來抓。最后,保障糧食產量要加快突破科技增產技術,普及先進的育種技術,推進使用農業機械,科學持續有效開展耕種。
2021年5月22日,“共和國勛章”獲得者、“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逝世,舉國哀悼,他的離開是人類世界不可估量的損失。袁隆平院士曾說:自己的工作意義就是,糧食增產,用有限的土地養活更多的人。袁院士不僅為解決中國糧食短缺問題居功甚偉,而且將雜交水稻推廣至全世界20多國家和地區,真正挑起了解決人類的生存問題的重擔。袁隆平院士對于我國來說,意義重大。原子彈的爆炸讓世界不在小瞧中華民族,讓年輕的中國不在被人威脅,錢三強、于敏、錢學森院士讓新中國挺起了脊梁。雜交水稻遍地金黃,碩果累累,袁隆平院士解決人類歷史上最大的問題。袁隆平院士解除了我國的糧食危機,讓14億中國人能安安穩穩地端牢自己手中的飯碗。此等人物,降生華夏,國之運也,民之幸也。
袁隆平院士有兩個夢,一個是禾下乘涼夢,一個是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我有兩個夢,一個是糧食安全保障夢,一個是中華民族復習夢。望中華民族不再忍饑挨餓,望民族復習近在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