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五次會議的農業界、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界委員并參加聯組會時強調,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把確保重要農產品特別是糧食供應作為首要任務,把提高農業綜合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悠悠萬事,吃飯為大。民以食為天。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一次次考察調研,總要去農田看一看,察墑情、看苗情、問收成。
把生態治理和發展特色產業相結合。今年,我國鄉村振興發展迅速,不少企業到鄉村利用當地資源發展特色產業,推動經濟發展。如:佛岡縣利用“兩山兩河一湖一泉”的生態資源,打造溫泉之城,推動經濟發展;英德市利用山脈奇特,石灰巖風化、沉積形成紋理錯落的英石,打造英石市場,發展當地產業等。
作為新世紀的青年,我們是最先觸碰時代的前沿,我們也是民族的心跳和膊脈。作為新時代的主力軍,我們要堅持不懈開展生態文明建設、與時俱進發展農村事業,深入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把生態治理和發展特色產業有機結合起來,走出一條生態和經濟協調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路。
保證糧食安全必須把種子牢牢捉在自己手中。“一稻濟世,萬家糧足。”一粒種子,可以改變世界。人就像一粒種子。要做好一粒好的種子,身體、精神、情感都要健康。種子健康了,我們每個人的事業才能根深葉茂,枝粗果碩。上世紀60年代,為提高糧食產量,袁隆平同志開始帶領團隊著手糧食作物的研究,不懈努力,勇于試錯。上世紀70年代,在極度饑餓之中,袁隆平同志再一次堅定了解決糧食增產問題的決心,不斷攀登科技技術大國行列。在1965年,袁隆平同志發表了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帶來了大幅度、大面積增產。要堅持農業科技自立自強,從培育好種子做起,加強良種技術攻關,靠中國種子來保障中國糧食安全。
我國經過了幾代人的努力,在引進、吸收和消化基礎上,不斷通過技術的創新,建立了我國農業的較為完成的農業體系。與此同時,糧食安全始終是關系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和國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戰略問題。保障我國糧食安全,對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科技引領農業發展,培養農業人才。保障糧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毫不放松抓好糧食生產,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在探索現代農業發展道路上創造更多經驗。農業現代化,關鍵是農業科技現代化。
農業要發展,產業要壯大,離不開科技引領,必須整合力量、因地制宜,進一步加強農技推廣、人才培養,技術研究。農業人才作為農村先進生產力的代表,掌握豐富的先進農業實用技術。是廣大農民勤勞致富奔小康的學習榜樣,通過他們的技術指導,帶動鄉鄰,實現“富一方,帶一群,聯一村”,生產高產、優質的農產品,極大地提高農業生產水平,發展新型農業模式。加大人才技術培養,鼓勵農業人才到農村,從而推進農村先進生產力。在管理民主、運行規范,合理利用農業人才是強農之本。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這是任何時候都是真理。糧食儲備充裕,完全有能力保證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的供應,為安民心、穩市場、保民生提供堅實基礎。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的,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是一個永恒課題,任何時候這根弦都不能松。面對紛繁的國內外形勢,要堅持底線思維、增強風險意識,毫不放松抓緊糧食生產,確保糧食安全、端牢中國飯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