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感于身邊的人事以及自身經歷與思想,感覺自己心中魔障漸漸增多。憑借自身短淺的見識和不夠成熟的思想,許多矛盾一時無法給出合理的解釋,有些思慮良久的理論也無法自圓其說。面對自己在思維方式上存在的種種缺陷,我有種強烈的感覺,我需要去更深入地了解下『大道理』背后的道理。于是,我購買了這本《與自我和解》,說實話我買這本書僅僅因為兩個原因,一是它的名字迎合了我當時的心理需求,二是因為它是外國人寫的。
從這本書的名字的名字就可以看出,作者是想通過這本書讓成癮者走出自我的困境,從愧疚、自責、失控等感覺中解脫出來。雖然作者研究的是成癮者的心理,但是對于我們一般人來說,也是可以從本書中受益不少。大多數人心中都有不少執念,這種執著和成癮的渴求有著相同的道理,比如說太過執著可能就會想成癮者一樣陷入不可自救的泥潭。因此它并不是僅僅是成癮者的救命稻草,也讓我們這些在生活中不知所措的人看到曙光。
作者在這本書中重點介紹了『渴求』這一概念,渴求被定義為一種強烈的欲望,在這種欲望得不到滿足時就會有不悅的精神癥狀和身體癥狀。人皆有各種不同的欲望。有些欲望對我們的生活并沒有影響,比如說有人喜歡吃甜食但是不至于天天想吃;而有些欲望則十分強烈,比若說煙癮患者在想抽煙時卻沒有煙,會出現焦躁情緒,甚至會失去應有的理智。有些欲望可能只是我們的一時『沖動』,沒有它生活可能并沒有什么影響。在渴求到達一定程度,可能就會導致成癮,思想已經不能夠有自己左右,成癮者者思想、行為都投入到所渴求的事物中,導致大腦結構產生變化,因而在思維方式等方面都與正常情況下大為不同。
渴求,并不能簡單地看做是精神層面的,現代生物學理論和腦成像手段,都能夠說明,我們的思維是和物質有一定關系的。換句話說,我們的腦結構可能會影響我們思維方式和我們所作出的決策。這一理論能夠從一定程度上給與我們信心,因為既然生活中不經意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會對腦結構造成影響,那么我們也一定能夠通過可以的思考和行為改變腦結構,擺脫渴求帶來的影響。
那么渴求是怎么影響我們的思維方式的?很多渴求是溫和無害的,然而很多渴求卻不斷地消耗著我們的毅力,盡管再努力也無法擺脫它。為什么?這是因為渴求會影響我們的思維方式,讓我們產生認知偏差。這些偏差包括:1)證實偏差。深受渴求折磨的人總是會想當然地相信自己所認同的觀點,并努力找出一些乏味信息去支撐自己的觀點,另一方面則全盤否定與自己觀點相悖的觀點。這點很常見,比如很多人在面對一些事時采取保護自我的態度,因此選擇相信一切有利于自我的觀點,變得偏執執拗、不聽勸告。2)后見之明之偏差。這種偏差讓我們容易做事后諸葛亮,欺騙自我認為自己在之前早已作出正確的選擇。作出這種選擇的原因,無非就是想保護著自己的自我感。3)非對稱認知。我也認為這是一種相當有趣的偏差,人們經常會覺得自己能夠了解別人的想法,而別人是無論如何也無法知道自己在想什么。這些人傾向于相信,自己的內心足夠復雜,任何人都無法了解的。我認為這也是在保護著自我感??是笥绊懳覀兊拇竽X,讓我們無法正常地作出決策。在每次面對誘惑時,可能都會想出各種辦法尋找借口,比如說『我知道自己在干啥』、『就一次沒關系』、『我需要為自己的成就獎勵下自己』,而對別人的勸說卻極力排斥。很多時候這樣的種種思維都是在維護自我感和控制感,用這樣的思維可以欺騙自己,好像自己仍舊對自己的生活擁有著絕對的控制權。
很多人感嘆大道理懂得很多也無法過好這一生,他們的思維也陷入了一種認知偏差中,自己是否真的是洞悉了世間哲學?二十歲的某一天,我參透了很多哲學,我以為那將是世間最美好的理論,是能夠指引人類走向幸福的方向。然而,這些哲學最后也只是埋在了書海的某個角落。雖然不能否認認知能夠影響決策,但是這種成果卻很容易被不經意的一個想法、舉動破壞。并非滿腔熱情就能成果,埋頭苦干也不行,你在改變的時候是否考慮過,最終想改變自己的生活,但真正要改變的應該是你的大腦。你的大腦若還是像以前一樣工作,那么肯定還會不斷經歷戒斷期,在痛苦的邊緣反反復復。
腦科學證明了大腦的可塑性,思想、行為、體驗都能改變我們的大腦結構。對于想擺脫強烈渴求的人,似乎是看到了曙光。是的!如果想擺脫強烈的渴求,策略相當多:1) 找到歸屬感,一個孤獨的人容易受到各種誘惑。2)和類似的人相處。3)找人監督。4)練習冥想,擺脫壓力,壓力通常會導致很多渴求。5)幫助別人。6)換個角度思考。7)擁抱群體,等等。
作者最后提到了表面不相關決定,我覺得這個對于減輕渴求是比較重要的。許多和渴求不相關的渴求卻最終對渴求的消滅有著重要的作用。比如說避免接觸引起渴求之物,養成健康的習慣,建立一種目標感。從某種意義上說,『移情別戀』可能也是一種不錯的方法。
與自我和解,如果不想借助外部力量,最重要的一步還是要對渴求有深刻的理解,需要認識到自己在經歷渴求過程中的那些認知偏差,并要相信自己的眾多行為最終能改變大腦結構,最終擺脫渴求的困擾。
某同學一直放不下過去,并讓這種心理折磨自己,或許真的要仔細審視下,自己是否存在了太多認知偏差。人的大腦可以看做是一個容器,如果你一直沉浸在某段回憶中,那么你的大腦就裝滿了這段回憶相關的事情,眼見萬物都能與回憶聯想起來,好像生活擺脫不了這段記憶。所謂的懂得大道理仍過不好一生也只是一種無聊的寬慰,因為承認了自己無法執行大道理就好像失去了自我一樣。時間能夠讓這種液體慢慢淡去,但是速度太慢,等不及。所以需要人為干預,所要做的,就是不斷往大腦容器里填充新的事物,換句話說就是要感受生活,記住新的美好事物,如果你不接受新的事物,怎么能讓過去的感覺從記憶里消退,怎么能讓自己擺脫過往帶來的困擾?
或許你懂得很多大道理,但是『思想、行為、體驗能影響腦結構,腦結構決定著你的決策』這個道理你也應該牢牢記??!
與自我和解的哲學如此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