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飲食近兩年本來就已經越來越熱,經過這次疫情,更是催化了大眾生活方式優化升級的腳步,在未來還將延伸出更多的需求和商業機會。
健康飲食這個話題交織著對營養的物質需求和對美味的精神需求兩個方面,話題本身也存在著很多偽科學、偽需求。想要捕捉到長久有價值的商機,并且真正的為大眾解決問題,需要更深入的洞察。
作為一名注冊營養師、創業者,在健康領域已經從業10年了,在這個特殊時期,也分享下我的觀察與思考。
一共分了8個板塊,發出來與大家一同探討。
更健康的預包裝食品、創新健康消費品是這兩年的熱點,產品越做越時尚,體驗越來越好。這種審美升級并不會因為疫情而有所退化,當經濟開始復蘇的時候,這類健康食品也會贏來新一波的熱潮。
傳統的預包裝食品不健康的槽點太多,含糖量、含鹽量較高,大量使用棕櫚油、氫化植物油,原材料過度深加工使得營養遭到嚴重破壞等等。
按照現在流行的話說:“所有的產品都值得被重做一遍”,每一項單品都值得做健康升級。
飲料、方便食品、奶制品、燕麥產品、醬料類產品、面包類產品等等,只要能夠做到原材料更優質、糖油鹽用量更少都更容易被消費者接受。
不能忽視的是使用體驗和視覺上的升級。同樣一款食品,如果在保存、攜帶、食用體驗、顏值等角度做升級,會更容易引起消費者的關注和喜愛。
但在熱潮當中也不乏有會炒的很火熱的偽健康產品。比如:以椰子油為健康賣點、含糖量很高的植物酸奶、升級包裝但不升級內容的休閑零食。
我并不看好這些產品的長期價值,一股風流行起來的“健康食品”,在消費者被科普久了,知道真相之后自然會失去購買興趣。
認真宅了這么久有不少人都吃胖了,有的人是因為父母手藝太好,另有一些人是垃圾食品吃太多。
預計,疫情結束之時應是夏季到來之際,也將會是減肥需求非常熱的時期。整個疫情期大眾對提升免疫力普遍關注,安全健康的減肥方法將會更受歡迎。
減肥方法越接近日常生活,就越長久有效。但凡需要在特定情況下才可以實現的減肥方法,都將面臨脫離減肥方案之后的反彈。因為胖的本質是植根于日常生活方式中的。
有靠譜的健康指導,加上貼身的督促將會是減肥人士成功率較高的方案選項。有營養師或有一定營養學基礎知識的健康飲食達人們發起的小班減肥營已經越來越多,收費不高,服務粘性較好,適合較為有時間的女性用戶。
但因為盈利比較單一,獲客越來越難,不少經營者已經開始選擇植入代餐減肥產品、生酮飲食產品。這些產品在健康角度幫助并不大,本質是變相節食、創造更加有儀式感的學習形式。
就微商的崛起也可以看出很多人需要小微創業的機會,需要有產品,所以減肥代餐產品依然有一定的市場空間。但也因為這些產品本身并沒有真正的健康促進效果,基本上火一陣子就會沉寂下來,很難出現發展的非常長久的品牌。
正規的健康管理公司所推出的減肥管理方案則更受高端人士、慢性病人群的歡迎,收費高但服務好,一般還會結合體檢、療養甚至醫療相關服務。中國的老齡化趨勢明顯,這個領域已經有不少玩家在布局,所延伸的相關設備、服務等,需求都會隨之上升。
疫情隔離期讓曾經吃餐廳、吃外賣的人迫不得已都開始嘗試做飯。這個階段與食物的接觸也會在一定程度上改變未來的生活習慣。
反復接觸食物后對于食材的價格、食物制作的難易程度等都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會與在外就餐形成對比。在廚房中體會到的家庭氛圍,也會促使更多人在未來愿意嘗試回家做飯。
在此基礎上生鮮行業將繼續快速發展,甚至帶火之前并不是很熱的凈菜、半成品菜、餐飲零售。食材保鮮技術、物流技術、無毒外賣包裝等與食物相關的科技在未來將會有很大的市場應用需求。
同時,可以簡化烹飪流程的烹飪工具、科技生活用品也會越來越受到消費者歡迎。
2020年1月,在拉斯維加斯舉辦的CES展上(電子科技消費展),我見到了冰箱門是透明的、能看得到冰箱內部的智能冰箱,也有巨大的互動屏幕,可以查看菜譜、控制冰箱內部不同區域的溫度,甚至可以下單買菜,但售價要10萬元一臺。
還見到了玻璃門版可以作為觸屏來操作、內部裝有攝像頭的烤箱。這種裝有攝像頭的烤箱在國內也有品牌在做,都能增加生活樂趣,增加社交分享的機會,也會促進大家愿意回家烹飪。
另外,可以幫助清洗蔬菜降低農藥殘留的設備、成本低占空間小的洗碗機、消毒柜都會有很大的市場需求。
所謂的家用自動炒菜機器人卻不見得是真需求,因為有些功能機雖能增加烹飪花樣,但絕大多數反而更刻板和帶來諸多限制,并不會讓烹飪更高效,甚至還會削弱傳統家庭的烹飪樂趣。
我們選擇食材,做成食物吃進來,消化吸收后構成我們人體本身,整個過程有幾個中間環節。
體外環節:食材被做成不同風味的食物,有一些營養的損耗,也會被添加進來一些糖油鹽等物質,營養價值會被改變。
這個環節是真實的生活。食材的品質、食物的風味,這當中夾雜著地域文化差異、個人口味偏好等內容,需要做平衡。
體內環節:食物本身含有不同的營養素,進入人體的消化系統后會被消化成最小單元被吸收利用。
這個環節是營養師們的專業范疇。我們要了解人體需要什么,不同的人有什么個性化需求,不同人的營養吸收狀況。這都需要專業知識支撐,然后用大家聽得懂的話,來指導具體生活中該怎么做。
營養師的角色有很大的需求,專業人才有著巨大的缺口。2016年公共營養師政策取消,取而代之的是只有專業背景的人才能報考的中國注冊營養師,截至今年,仍不足5000位。
這當中有一部分是臨床營養師,解決病人的特定需求,還有一部分就職于健康管理公司或自主創業。
當然,社會上也還活躍著一部分未經過行業認證的“營養師”,但整體人群還是非常小眾。
這個部分的人才培養速度短期內很難跟得上,但是科技的發展或許可以很好的解決這部分需求。
目前蘋果、谷歌、阿里、亞馬遜等大公司紛紛通過人工智能布局大健康,加上現在越來越多的芯片植入生活中,我們對于數據的獲取將會越來越便捷。大眾對于“了解自己”也會越來越感興趣。
未來的整體趨勢應該是后臺算法來解決復雜內容,前臺應用方案非常的傻白甜,人人可操作,或者有簡單的知識背景即可操作。
簡單來說就是,營養學在我們生活中發揮作用的方式應該是潤物細無聲的,我們眼中見得到的是被暗中指導的科學生活。
凡是需要消費者自己計算、每次都要自己手動輸入個人或食物信息的產品,都無法普及。
以前工作忙起來,不吃就不吃了。但現在大眾對于健康有了更多的關注,很多人已經不太敢隨便揮霍身體。
全營養代餐、維生素礦物質等基礎營養補充劑,可以較為方便地保障最基本的營養需求,適合非常忙碌的人群,比如在疫情期間奮戰的白衣戰士們。
工作強度、工作壓力都非常大時不但不能湊活,反而需要增加營養,才能安全渡過艱難時期,否則可能造成幾乎不可逆轉的健康傷害。
滿足這樣需求的產品,市面上一直都有,只不過火熱在減肥市場中。
為了健康而去消費代餐,與為了減肥去消費代餐的人數,確實有著數量級的差別,這樣的產品想要存活下來一定需要減肥人群的消費支持。
在我看來,這樣的全營養代餐產品,服務沒能好好吃飯的人真的更有意義,提供比垃圾食品更優的選項,這相當于在維護生命。
而用代餐粉來減肥卻暗藏風險,急功近利的話就變成了節食減肥,反而損害健康。
能量棒、蛋白棒已經越做越時尚,滿足了運動人群的特定需求。而谷物代餐粉有些劍走偏鋒去到了養生、減肥這個偽健康的胡同。同時口味好、顏值高的全營養代餐產品正在逐漸嶄露頭角。而營養素補充劑、蛋白粉等產品還是相對比較傳統。
按照流行病學的統計數據來看,國人普遍日照時間少、奶制品攝入少、蔬果雜糧攝入少,但應激壓力大。這決定了很多人有膳食以外的維生素D、鈣、復合維生素、礦物質的需求。
這樣的產品要想能廣泛流行起來,除了營養配方要優秀,外觀還要符合當下的審美,特別是味道或食用體驗要好。長相不應該太像藥物,而應該更加具有生活氣息。
外出吃飯是我們生活當中不可避免的場景,前幾年風風火火、雨后春筍般出現的輕食店、沙拉店絕大多數都關門大吉。這不是因為中國人不喜歡西式沙拉,而是很多健康餐廳沒有抓住核心本質,做的太難吃。
作為一家餐廳,食物做的好吃是最最基本的。不要相信用戶為了健康就會對食物的口味降低標準。其實只要食材夠新鮮,處理手法得當,完全可以做到美味,只不過成本確實會升高。為了壓縮成本
而降低食材品質,或者只是對沙拉的配方照著葫蘆畫瓢,這樣的健康餐廳注定短命。
能少油少鹽少味精、使用較好食材,很多品類都可以升級為健康餐廳。健康餐,遠比我們想象的范疇要更大。
清湯瘦肉的潮汕火鍋;以蒸、汽鍋等簡單方式烹飪的餐廳;口味不錯的創新輕食西餐;或者僅僅是能免費多搭配一份青菜、增加雜糧飯選項的餐廳。好吃的同時努力健康,都會受到消費者的歡迎。
在國內,素食、特定食物過敏的人群,還沒有很好的被照顧到。很多產品并不專注或者被營銷利用偏離了本質。很多素食品牌總想著勸說更多普通人去吃素,而沒有真正服務好已有的素食者本身。
真正好吃的肉類替代產品,對素食主義者有很大的意義,但并不應該對普通大眾宣傳說比真實肉類更健康,這會造成誤導。
國內很多素食餐廳標榜健康,但過度烹飪和重油重鹽是非常突出的問題,完全偏離健康的本質。而針對麩質過敏人群的無麩質食品,也被包裝成健康或者減肥食品在廣泛銷售。
這樣炒作概念的品牌會隨著消費者的認知升級而陷入困境甚至是絕境,很難持續經營。
養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是營銷中求之不得的超級符號。但凡能將傳統文化與現代時尚生活方式相結合的品牌或產品,總能帶來不錯的銷量。
全谷物粉、燕窩、花茶、桃膠、魚膠都是其中的代表。
全谷物粉確實比精米精面擁有更多的維生素和礦物質,但將一百多種雜糧混合成粉就宣稱營養多么充沛,還宣稱能帶來減肥效果,就有些偽科學了。
這種宣傳只強調食材和營養素的數量,卻主動忽視它的份量。這樣的谷物粉總體上來說只是一款過度加工和包裝的主食而已。所謂的減肥效果本質還是節食,所謂的健康效果基本就是杜撰來的。
這就好比說,一餐飯當中如果把白米飯換成雜糧飯會更健康,而不能說每天只吃一碗含有無數種營養成分的雜糧飯就能獲得健康。
而燕窩、桃膠、魚膠這些產品,往往是主打美容養顏、滋陰補氣,基本上都是在消費大家對傳統養生文化的美好想象,科學上來說并無證據,營養價值普遍較低。
花茶、黑枸杞等等食物的宣傳,一樣是忽視分量。能融進水里的營養物質極其有限,這些應該被歸類為時尚生活消費品,而不是健康食品。對健康最大的貢獻,就是多喝了不少水。
有些偽健康產業確實能做出非常驚艷的業績,但作為一名想要推動健康生活方式正確流行的創業者,當然希望這樣收割智商稅的商業項目越少越好。
至少,希望我關心的朋友們可以減少被忽悠的機會,少花冤枉錢,享受真正的健康飲食帶來的一切美好。
以上列舉的部分是作為一個健康自媒體創業者,針對健康飲食角度所做的思考,供大家參考。
如果您有不同的想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如果還想進一步探討,也歡迎私信我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