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寫療愈進入第12天,接近尾聲,即使一段學習的行將結束,更是人生新的旅程的全新開始。
根據老師的介紹,家譜圖是:分析和強調關系的心理因素,可以幫助我們識別家人和家族成員的感情模式、行為模式,以及代際傳承的現象,用圖示的技巧表現家庭的相關信息,顯示的是家庭當中三代以上的關系的示意圖,可以從生物、心理和社會一個方面提供有用的信息。
在梳理和繪制家譜的過程中,我們會漸漸醒悟:我真的需要一直一直重復卷入父母的關系、家庭的情緒羈絆和家族的代際傳承中嗎?很多問題我們是不是可以自己想辦法來解決呢?
出身,是我們無法左右的,已成為事實。難道我們就真的要困在家庭關系的情緒旋渦當中逐水流嗎?歷史,我們逃不過,但是宿命真的走不出嗎?
經過幾天的回溯人生,回溯成年早期、青春期、童年期和嬰兒期,通過了解父親和理解母親,我漸漸能夠接受,我就是生活在這樣的家庭中的事實,我能夠坦然面對父母的不完美,因為我也不是完美的小孩,我能理解他們行事說話背后的情緒和邏輯,我無法把他們變成我想要的樣子,他們也不能影響我去成為我想成為的人。
當一張家譜圖擺在我們面前,從宏觀的角度、更高的視角,我們可以看到家族中大家在無意識中對多少負面資源的繼承,也應該看到那些我們也許視而不見的正面的傳承。而現在的我們,經過了書寫療愈,經過了心理學的學習,經過了反思并立志改變,那么,我們就可以選擇,選擇在家族情緒中隨波逐流,還是在選擇中斷一些負面情緒的傳承、中斷對限制性信念的相信、中斷對他人要影響我甚至傷害我的企圖。
我之所以是現在的我,取決于從小在家庭環境中的耳濡目染,取決于天生的氣質,取決于父母關系,取決于與親戚的互動,取決于從小學到大學再到工作的種種經歷……原生家庭也許是一個很大的情緒來源,但我們不能把責任完全歸咎于那里。如果把我們所有的不幸的鍋都甩給原生家庭,而忘記了真正客觀地審視自己,顯然也是不公平的。
我們既要把自己放大看,看到自己的種種問題、種種局限和種種天賦。也要把自己縮小看,看到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在家族中的位置,甚至在整個社會中的位置,環顧四周,看看他人。
就像在課程中認識到一位同學一樣。當我在為自己的所謂不完美的家庭哀嘆命運的不公平時,看了她的故事,了解了她的人生經歷,我瞬間閉了嘴。突然覺得,我那點“慘”在她面前,算得了什么?
就像當我們仰望星空時,我們看大群星閃耀,而我們只是群星中微小如粉塵的一個點。我還糾結什么?怨恨什么?
就像當我看著熟睡中的孩子時,他們可愛純潔的臉龐,會讓我覺得所有的爭執在他們的平安成長面前都變得那么微不足道、不值一提。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 ,大歷史如此,小家史亦然。
不在歷史的輪回中打轉,成為跳出“家史宿命率”的那個勇士吧!
無戒學堂日更第2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