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阿德勒
書寫療愈進入第九課,用文字治愈心靈的探索也進行了大半。對于書寫療愈的感受也越來越深。回顧過往,回憶那些讓我們感覺不好的時刻,不是為了向誰討債,而是為了更好地了解自己,找到疏解的方法和路徑,從而能夠更好地安住當下,面對未來。
就像去找醫生看病。醫生會問哪里不舒服,之前做了什么、吃了什么。這不是為了責怪我們自己或者他人,怎么做了這個,怎么吃了那個。而是找到讓我們身體不舒服的原因,從而對癥下藥。
敢于直面問題,敢于誠實地面對過去,我們過去經歷的所有傷痛對我們才有積極意義,而不僅僅是傷痛本身和向他人求愛、求關懷的資本。
老師帶著我們回顧了成年早期、青少年時期,現在又引領我們回溯我們的童年。如果說在之前的回溯中,對于原生家庭還有什么“抱怨”的地方的話,當我在回憶童年的時候,我發現,我還是十分幸福的。
阿德勒的那句話振聾發聵: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我明白了為什么回溯人生用的是倒敘,是從離我們最近的成年早期開始,而不是一下子就從童年開始。
一方面,大概是記憶的深淺總是由近及遠的。另一方面,當我們在回溯時,倒敘的方式就像在挖根,一層一層地深入,有些困惑也許在這一層、這一時期找不到答案,但越往下挖掘,卻能看到根源。
以我來說,我在回溯成年早期和青少年時期時,對于父母的一些對待我的方式多有抱怨,雖然通過書寫放下了一些執念,也能從父母的角度來看待他們為什么那樣或者這樣。
但當我回憶童年時,對照著老師列舉的各種依戀類型,我發現我總體上是屬于安全型的。再結合我對童年的記憶,發現沒有什么特別讓我不愉快的記憶,沒有什么焦慮不安,與父母的關系也是親密的。
我想這也就解釋了,我在“抱怨”了父母之后,最后總能諒解他們。因為我的底層還是較為安全穩固的,比起他們對我的愛和付出,他們的“糟點”似乎就變得微不足道了。
所以,從阿德勒的話來看,我還是幸運的,我擁有的童年是值得我感恩的。
而比起去“怪罪”原生家庭,回溯童年的這個過程和老師課程當中講到的一字一句都是對我,一個兩個孩子的媽媽,敲響的警鐘。
通過回溯,重要的不是去“責怪”我們的原生家庭有多么得不完美,重要的是我們自己能成為一個不夠完美的原生家庭的終結者,讓好的傳承下來,讓那些我們自己感覺不舒服的一切,不要再我們的下一代身上延續。
不要讓我們的孩子們重復我們的劇情;不要讓我們的孩子成年后用他們的一生來治愈不好的童年;不要讓我們的孩子在回望人生的每一個階段時,只有抱怨,沒有感恩。
我希望,我能通過我的努力和學習,讓我的兩個孩子擁有可以治愈一切的美好童年,能夠擁有面對未來一切挑戰的堅實后盾,能夠在人生的每個階段都活得意猶未盡又對未來充滿期待,能夠在回憶往事時都是滿滿的感恩和能量。
無戒學堂日更第17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