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故事對于兒童精神成長的意義,就像母乳對于兒童身體發育的意義是全面而深入的。在真實的世界里,每一個兒童都是被囚禁的王子或公主,他們被束縛在有限的范圍之內。當兒童遭遇一個故事,就如同干旱的大地遇到了雨水,饑餓的人突然看見了食物。
? ? ? ? 為什么呢?因為成長帶來了遠行的愿望,身為王子或公主的兒童,頭腦渴望外部的世界,他們會潛意識的認為,故事里的那個王子或公主正是他自己,這就是閱讀心理學中所謂的“自居作用”,兒童在讀一個故事的時候,不知不覺中進入了這個故事。童話故事的開頭如此的千篇一律,卻又深受兒童的喜愛,因為他揭示了兒童生活的真相,不僅是心理真相,也是生活真相。
? ? ? 故事里面的王子或公主在經歷重重困難、千難萬險,經歷死去活來之后,最終會遇到一個幫助者,這個幫助者往往是德性與智慧的象征,當王子用盡全力,幫助者才會出現。幫助已經支離破碎到臨界點的王子完成最后的轉變,這也是“最近發展區”的概念,經歷這樣的轉變之后,王子就變成一個全新的人。
? ? ? 這就是成長,所有失去的都會以另一種方式歸來,王子最終打敗了邪惡的力量,女巫一定得死。故事不是最好的人格教育,在以自己獨特的方式指引著兒童,讓他們潛意識的明白人應該如何生活,倘若沒有故事,兒童的生活一定是自我中心的,一定是機靈狗碎的,一定是充滿了世俗的平庸與算計,最后成為一個無趣的人。
? ? ? 童話里面的巫婆是誰?巫婆是一種心理投射,一種精神實體,它是神奇的母親,暴怒的父親,這是兒童外部感受到的;他是恐懼的自我,虛弱的自我,這是兒童內部所隱含的。抽象的感受化為具體的實體化,為可以觀察面對以及戰勝的對象是故事的高明之處,這種客觀化給了兒童審視他們的機會,而兒童沒有意識到的是,他們在審視的實際上是他們的感受,他們內在的另一個自我,這種審視帶來了駕馭控制也帶來了接納和解,巫婆一定得死,兒童要得到保證,才有勇氣投入戰爭,而所謂的戰爭,有時候無非是“吾日三省吾身”。巫婆真的死了嗎?他總會以另外的方式復活,他是我們的另一面,總會不斷的活過來。活著就是走出伊甸園,就是不斷的重返伊甸園,就是一段又一段的旅程,就是一次又一次的升級打怪,就是一輪又一輪的自我斗爭,故事幫兒童整理這一切,不過是前意識的整理意識層面的整理,要等到青年之后乃至成人期交給哲學,交給心理學乃至交給宗教,這個過程是從潛意識里,的自然意識里的自由走向意識層面的自由的過程,故事就是一部人類歷史進化史的前傳。
? ? ? ? 故事的一般結構就反映著兒童內在心理的一致性,引導兒童走出自我中心成為一個成熟的大人。女巫一定得死,兒童也有屬于自己的七宗罪,例如虛榮,貪吃,嫉妒,欺騙,貪心,懶惰和色欲等。不同的故事既是同一個大故事,又有各自的特點,處理著兒童不同的問題,以及不同時期的問題?!栋籽┕鳌肥且粋€關于嫉妒的故事,《丑小鴨》是一個關于自卑的故事,《灰姑娘》我們看到了手足相爭母親一句的警告,兒童不要說謊?!断穆宓木W》產生生命意義的領會,《小王子》是一個現代人相互信仰的故事。
? ? ? ? 兒童需要故事,把故事贈予兒童,就是贈予兒童最好的禮物,這是我們老師和父母義不容辭的責任。
? ? ? ? 感受:兒童天生喜愛聽故事講故事, 是兒童的天性,因為他渴望成長,從這里我們也感受到兒童是在故事中經歷成長,可以想象,如果沒有遭遇故事的兒童,那么他的生命就如同沙漠缺少綠洲。故事也是兒童經歷成長的最好的方式。這也是為什么我們要鼓勵孩子進行的童話故事閱讀、海量閱讀、大量閱讀的原因。那么讀經典的書,就如同讓孩子吃到營養健康的食品一樣。推薦給孩子,優秀的經典的童書,也是老師和家長義不容辭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