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開始確定異地戀的小組主題我就在擔心。因為活動對象的特殊性,我們只能對異地戀同學的一方進行活動,如果說活動目的是促進雙方更好的溝通,這樣是達不到目的的,只有面對面的溝通才能避免誤會的產生,面對面的一個深層次的溝通也是對對方的的尊重。在某天下午,和老師進行小小討論,腦洞大開,又將活動對象更改,主題大變身,活動目的暫定“促進雙方溝通”。
在一種陌名的甜蜜光環中,我們組很是期待那一場“戀愛儀式”,從確定主題以后,我們滿校園的去找情侶,認識的,不認識的,通過“中介”去尋找的,不能說一無所獲,有人支持,只是羞澀。最擔心的就是我們這七個人,害怕活動不能照常情侶,如果沒有活動對象,那就只能自己模擬,或者說,找同學幫忙“假裝情侶”。我說實在不行,我們就請異性朋友過來幫忙假裝,這樣,活動就不需要再次更改了,或者,同老師說明,我們是“異性朋友”假裝的“情侶”(原諒這個欺騙的方式)。后來某個機智的組員說,如果這樣的話,還不如同老師說明,我們直接將對象改成異性朋友。最終,我們組活動內容大換血,將活動目的確定為“提升與異性交往的能力,順利、坦誠的與異性交往”。非常感謝同學的建議,因為最初很是擔心,又因為可以模擬,就想著將異性同學直接模擬情侶,現在細想,的確是欠考慮的。
這是我們活動的一個小插曲。在無奈擔任組長后,我很擔心,因為分工合作這件事情上,我喜歡分點式的通知他們,這樣分工的形式有點強勢,卻迫不得已,每次我一發分工通知,都會帶一大波的表情。組員每個人的性格不一樣,對待發生問題所選擇的處理方式不一樣,有人會調和,有人會提出新的建議,雖有小爭吵,但也是一種促進,至少將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了。在某種程度上,我也慶幸擔任了組長,因為,我們組比較特殊,我們采取自愿組隊的方式成立小組,我們組呢,都是“剩下”的(我自身是想接觸一下以前少接觸的同學)。所以,最初比較尷尬,沒怎么說過話,但后來,我發現,以前對某些人的觀點會改變,比如,大一時老師會說男生比較懶或者怎樣,但接觸之后,會發現,他們思考問題的角度和方式都區別于女生,會給你一個新的角度看問題。這種隨機組成的隊伍,我比較歡喜,接觸不同的人,給自己另一個相處方式。
其次,對于活動的參與,很遺憾沒有全程參加班上某個小組小組活動,但“貼紙”那個活動我很開心,最初,老師貼我背上的時候,我很害怕,在班上我也很少跟人說話過,心里很忐忑,擔心最終只有白紙一張,但后來發現,事情都是相互的,先不說是否交往密切,但你給對方留下一句祝福,對方必回你一句甜蜜,也就是說“付出與回報”在某一方面是呈現正相關的。
全程參與的一次小組活動,大概也就是今天吧。今天是父親節,“幫忙”參與了一個學姐的小組活動,卻讓自己在其中被感動,不敢哭,全程想著怎樣笑才不哭(有個學姐說著說著哭了,有一絲的感染,所以我撇開了眼)。視頻的感染效果太大,容易讓人回憶自己的父親,一幕一幕的在腦海中回放。那時,我在想,原來,隨著我的長大,改變的不只是我,還有我爸,我以前太過任性,因為某些事情,我可以不理他3個月,盡量與他不在同一個空間,連“爸爸”都沒有叫過。現在想來,那時任性到無厘頭了。
以前總是在想,小組工作,小組的游戲意義何在,現在想來,可能與自己投入的感情有很大的關系,你可以將它當作一次簡單的游戲,也可以將它當作解決自己某個問題的過渡方式。小組講究的是層層遞進,一步一步的去“晉級”,達到工作人員想要的一個效果,這個效果的得來,全靠自己的功底了。如果引導正確,整個小組能夠銜接上工作人員的節奏,是真的對自己有一絲改變。只是,現在還未能得知如何結束一個小組工作,是漸漸淡忘這個小組,還是說,小組成員間還可以在組外保持聯系,期待著在實習中的實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