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身體是事業的本錢。希望借助這個系列,編輯梳理平衡膳食中必要的知識,排除常見誤區。
膳食蛋白質符合人的需要時,可維持正常代謝,生成抗體,抵抗感染,有病也易恢復。相反,蛋白質供給不足時,會減輕體重,易患貧血,容易感染疾病;創傷、骨折不易愈合;嚴重缺乏時,血漿蛋白降低,可引起浮腫。此外癌癥與蛋白質攝入量不足也有一定關系。
但是,蛋白質攝入過多也可造成腎臟負擔。食物蛋白質在體內代謝所生成的尿酸、氨、酮體等累積過多,可導致衰老;而氨還對機體有毒性,不僅會陡然增加肝臟負擔,還會增加胃腸負荷,引起肝腎受累以及消化不良等癥。
所以,蛋白質的攝入量要適當。
平衡在于需求
那么多少我們每日需要多少攝入蛋白質才能“膳食平衡”呢?關鍵看需求。
體力活動極少時,建議蛋白質攝入量每千克體重0.8g~1.2g;運動人群、體力勞動者,建議蛋白質攝入量每千克體重1.2g~1.8g;
一份由美國營養膳食學會(ADA)、加拿大營養師學會(DOC)、美國運動醫學學院(ACSD)發布的的調查報告研究了美國和加拿大運動員飲食與營養情況,其中蛋白質攝入量為:
力量型運動員(力量與速度):通常為每千克體重1.2g~1.7g;耐力型運動員:通常為每千克體重1.2g~1.4g
形象地來說,一個正常運動量的健壯成年男性,機體需要近80到100g的蛋白質。這是多少雞肉呢?以每百克雞肉20克蛋白質,考慮吸收率因素,相當于每天500g雞胸肉,5塊的量。如果以雞蛋來攝入,盡管雞蛋的蛋白質也分布于蛋黃中,也必須考慮到膽固醇因素,避免過量攝入蛋黃帶來的高血脂風險。如果可以攝入碳水,那么同等重量的藜麥、白蕓豆也是不錯的選擇。
美國波士頓大學的研究人員賈斯丁·布恩迪亞等人對1361名健康男女做了平均為期11年的追蹤調查,結果顯示,蛋白質日攝入量達到102克的人與攝入量減半的人相比,得高血壓的風險要低40%。這個攝入量約相當于4塊牛排或5塊雞胸肉。
蛋白質與食物纖維同時攝取效果更好,“高蛋白、高纖維飲食”可令高血壓風險降低59%。研究人員認為,蛋白質所含的精氨酸有擴張血管,促進血液循環的作用,無論動物蛋白還是植物蛋白均含有精氨酸;同時,高蛋白食物能帶來飽腹感,也減少了其他高熱量食物的攝入量。對于健康人士而言,飲食上不必忌口,而應注重葷素搭配,同時攝入動物性蛋白和植物性蛋白,預防高血壓的效果更好。
食物不同,效率不同
我們如何才能獲得這些蛋白質?
首先,我們必須意識到,食物中蛋白質的比例是不同的。喝下大量牛奶就可以補充足夠的蛋白質嗎?牛奶中蛋白質含量僅為3%,實際上,每次喝牛奶時,我們是喝入了大量的水。
再者,除了蛋白質的含量,另一個關鍵在于吸收率。因食物中蛋白質結構的不同,吸收率也不同。被人體吸收后的蛋白質,利用的程度有高有低,利用程度越高,其營養價值也越高。
食物的質量×蛋白質含量×蛋白質吸收率=最終的攝入量
比如雞肉的蛋白質吸收率在65%左右,一個100克的雞腿,就攝入了65克蛋白質嗎?并不是的,因為100克雞肉的蛋白質含量在24克左右,所以最終的攝入量是24×65%=15.6克蛋白質。
利用的程度高低,叫蛋白質的生理價值。常用食物蛋白質的生理價值是:雞蛋94%,牛奶85%,魚肉83%,蝦77%,牛肉76%,大米77%,白菜76%,小麥67%。動物蛋白質的生理價值一般比植物蛋白質高。
此外,煮熟的食物,蛋白質利用率相比生食大幅提高。
究其原理,是因為有幾種氨基酸在人體內無法合成,只能通過食物獲取,而不同的蛋白質來源中這些氨基酸所占比例不同。氨基酸比例越接近人體蛋白質的氨基酸模式,吸收利用率就越高。如魚蝦貝類、瘦肉、蛋、奶都是優質蛋白質,植物中大豆蛋白也屬于優質蛋白質。而面粉、蔬菜中雖然也含有蛋白質,但吸收利用率沒有肉食中那么高,所以不同國家由于飲食習慣的差異,營養界的標準也有所不同。
如大豆蛋白質含量高,質量好,但其蛋白質消化率只有60%~65%。若將其制成豆腐及各種豆制品,則消化率可提高到92%~96%。如每日喝200毫升豆漿,就可得到8.8克消化率很高的蛋白質。
再如,雞肉不僅含蛋白質高,而且較柔軟,脂肪分布均勻,所以雞肉比畜肉更鮮嫩,味美且易消化。魚肉肌纖維較短,水分較多,脂肪量少,故肉質細嫩,消化率高達95%~98%。因此,雞、魚更適合食用。
最后,還要看所含必需氨基酸是否豐富,種類是否齊全,比例是否適當。種類齊全,數量充足,比例適當,叫完全蛋白質,如動物蛋白質和豆類蛋白質。種類齊全,比例不適當,叫半完全蛋白質,在谷物中含量較多。種類不全,叫不完全蛋白質,如肉皮中的膠原蛋白。
將兩種以上的食物混合食用,氨基酸相互補充,能更好適合人體的需求。中國傳統食品豆沙包,就是很好的例子。
傾聽它的聲音
飲食金字塔一定程度上是按中國食品工業發展程度而定,大部分的飲食研究也是由食品藥品公司贊助。每個人機體情況不同,每個時段機能狀態也不同。我們的基因里保存著千萬年的記憶,一定要學會傾聽身體的聲音。掌握了基本原則和基礎知識,每日飲食的多少,既要理性把控,也要靠身體自己來感知,只要不放縱,身體的感覺往往可能是更適合的。
還需提醒一句,少量多餐。這樣才能幫助身體有效利用營養降低臟器負擔,不要一次吃很多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