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世界精神衛生日”前(9)】——健康心理,快樂人生(關注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
2018年10月10日是第27個“世界精神衛生日”,今年我國“世界精神衛生日”主題是“健康心理,快樂人生”——關注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旨在通過多途徑的宣傳教育,讓兒童青少年掌握精神衛生、心理健康相關知識,使家長、學校、社會了解兒童青少年心理特點,全社會共同維護和促進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擁有健康快樂的人生。
【兒童青少年心理問題】
心理問題不同于生理疾病,它是由人內在精神因素準確的說是大腦中樞神經控制系統所引發的一系列問題,它會間接的改變人的性格、世界觀及情緒等。
心理問題也稱心理失衡,是正常心理活動中的局部異常狀態,不存在心理狀態的病理性變化,具有明顯的偶發性和暫時性,常與一定的情境相聯系,常有一定的情景誘發,脫離該情景,個體的心理活動則完全正常。
心理問題是指人們心理上出現的問題,如情緒消沉、心情不好、焦慮、恐懼、品行障礙、變態心理等等消極的與不良的心理,都是心理問題。
一、兒童青少年心理問題的原因
(一)胎教的影響。
現在很多孕婦給胎兒聽胎教音樂,但是已發現有些幼兒由于聽覺刺激不適當,反而造成失聰。
(二)沒有經過爬行訓練的影響。
21世紀2/3的城市兒童缺乏爬行訓練,過早地使用學步車。嬰幼兒在爬行的時候,會努力抬頭,四肢、手眼的協調能力得到訓練。沒有爬行經歷的孩子,長大以后手可能會不聽指揮,注意力不集中,寫作業時過慢。
(三)缺少正規教育的影響。
進過幼兒園的幼兒,活潑、開朗、易合群、守紀律、講禮貌。而家居幼兒就顯得過分害羞、怕見人,在陌生環境中難以適應。
(四)強制學習的影響。
現在有些家長有意識地讓幾歲的孩子背詩詞、字典、地圖等,但是有專家認為,孩子3歲之前,不應該進行這些機械記憶訓練。兒童的大腦容量是有限的,3歲之前,應該著重發展孩子的適應能力、語言能力、想像力等,而不是機械記憶。
(五)教育方法的影響。
父母對孩子溺愛遷就、百依百順,使幼兒形成驕傲、自私、任性等不良性格;
另一種是采用打、罵、嚇、關等教育;
尤其是父母的教養態度矛盾,更會使孩子發生心理問題。
(六)家庭氣氛的影響。
家庭和睦程度越差,兒童心理健康狀況越差。
不和睦的家庭或父母離異,使幼兒不知所措,或失去應有的愛撫,容易形成自卑、抑郁、性格古怪、急躁等反常心理。
二、兒童青少年常見心理問題
青少年期是一個從幼稚走向成熟的過渡期,是一個朝氣蓬勃、充滿活力的時期,是一個開始由家庭更多地邁進社會的時期,同時也是一個變化巨大,面臨多種危機的時期。
據專家估計我國目前初中生心理不健康的約為15%,高中生約為19%。
本人在長期的心理咨詢中發現,青少年期常見的心理問題大致表現如下幾個方面:
1.青少年心理問題中最常見的要數青少年抑郁癥,因為由其導致的自殺可給家庭帶來不可估量的傷害和損失。
如果學生在一段時間內體驗到心情不愉快、高興不起來、煩悶;對平時感興趣的事情變得乏味;思考能力下降、腦子變鈍了、注意力難集中、記憶減退;學習失去了動力、人變“懶”了甚至厭學;對成績下降變得無所謂或對什么都無所謂;以及失眠、全身乏力、食欲不振等;甚至感到活著沒意義、產生輕生的念頭。應及早求助于專科醫生,以防不良后果的發生和疾病的進一步的發展。
2.對人恐怖癥。
也是青春期常見的心理疾病,表現為見到異性表情不自然、感到臉紅、怕跟人目光對視或怕被別人目光注視,控制不住用“余光”看人或控制不住目光看對方的敏感部位,覺得別人能看出她(他)的表情變化和窘態,能洞察到他內心的想法等等,于是避開他人,影響和別人的交往,非常焦急痛苦,但往往因癥狀難于啟齒而不敢就醫,通常要到社會工作之后,感到實在無法忍受才尋求治療,從發病到治療已煎熬了多年甚至十余年,強迫癥也存在類似的情況。
3.產生性煩惱和性困惑。
性煩惱的產生是由于性意識覺醒之后青少年的生理需求與社會行為規范的矛盾所致。
性困惑的由來是青少年對自身性發育、性成熟的生理變化產生神奇感及探索心理。
由于社會倫理道德的約束和對性教育的神秘化,常會導致青少年的心理沖突。
他們常認為“性是不好的”、“對異性長輩出現性幻想是可恥的”、“手淫對身體是有害的”等,出現對性的消極評價和過度的性壓抑。
通過對各種神經癥的深入研究,我們有理由相信,由錯誤的性觀念而引起的對手淫、性幻想等的嚴厲的自我懲罰(心理的或生理的)是導致產生神經癥癥狀發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尤其是嚴重的自卑感、對人恐怖癥等癥狀。
男孩對手淫、遺精、性夢的錯誤認識,女孩對月經、性幻想、自己體象的消極認知和評價,偷看黃色錄像,早戀及過早性行為等,是青少年期較為突出的心理行為問題。
改變對性的態度應是人生心理修養的一個重要內容。
凈化社會風氣,學校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包括性心理教育),組織各種有益于中學生心理健康的豐富多彩的活動,培養高尚情操以及家長改變傳統觀念,早期給孩子予健康的性教育等,對中學生的性心理健康發展非常重要,必要時應接受專業心理咨詢,不要耽誤孩子。
4.學習壓力。
對于不少青少年而言,唯一的任務就是讀書。中學生學習負擔過重,常給他們帶來沉重的心理壓力,因為學習壓力而陷入痛苦的青少年屢見不鮮。
這其中不乏重點學校成績優秀的學生,他們的思想壓力常來源于他們對學習現狀的不滿和不恰當的比較,不能接受自己的現狀,過分注重結果,而體會不到學習的樂趣,整個社會、整個學校都在比較的氛圍中,要學生真正做到放棄比較,接納自己的確不易。
考試焦慮、厭學及學習過程中的注意力、記憶力問題等,是青少年及家長前來咨詢的常見問題。
這些情況在期末、期中、升中、高考、周圍環境發生重大變化(如父母關系發生突變等)時更為集中和突出。
有些青少年承受不了這些心理壓力,有時會表現出異乎尋常的反抗情緒,形成家庭暴力,有極個別甚至消極自殺。
現在全社會都在呼吁給中小學生減壓,希望情況會有所好轉。
5.人際交往的壓力。
隨著年齡的增長,獨立意識的增強,青少年與社會的交往越來越廣泛,他們渴望獨立的愿望日益變得強烈,社會交往、發展親密的伙伴關系是青少年一種精神需要。
因人際關系壓力而煩惱的年輕人通常表現為自卑、過分注意他人評價、容易受到傷害、虛榮心強、怕丟面子等。
一方面,他們要求獨立,希望能夠擺脫依賴父母的生活,渴望走出家庭,建立伙伴關系;
另一方面,又缺乏信心,害怕挫折。
尤其是那些性格內向,心理承受能力較弱,而自尊心又極強的青少年,很容易在集體中感到壓抑感和孤獨感,被這種心理陰影籠罩而不能自拔。
家長、教師或心理工作者應幫助青少年改變一些不恰當的認知和態度,引導青少年客觀分析自己的現狀,學會接納自己,允許自己有缺點,有失敗,有可能丟面子,完美的人不存在,不要過分茍求自己,也不要對外界寄托過多過高的期望,在行動和實踐中增強信心培養技巧。
沾染不良習慣和不良嗜好。
青少年期雖然心身發展較快,但此時他們思想尚未成熟,對社會的認識能力、辨別是非能力不強,自我控制能力差。
同時青少年好奇心及模仿性強。
使他們很容易受同伴或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易養成不良習慣和沾染不良嗜好。
有不少青少年沉迷于電子游戲、電腦游戲或上網而不能自拔,嚴重危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部分青少年因交損友甚至走向吸毒、偷竊等違法犯罪之路。
另外,具有行為問題(如反社會行為、家庭內暴力、出走、自殺等)的青少年,通常會遭到太多的批評、指責,他們對成年人幾乎都充滿敵意和不信任,往往較難糾正。
三、兒童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及正確引導
如何正確引導青少年是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共同責任。
(一)逆反心理。
青少年處在青春發育期,也是不穩定的時期,由于大腦發育已趨于成熟,有思維判斷和分析能力。
從童年期單純的正向思維逐漸發展為多向思維和逆向思維,在接受教育和社會文化交往中,也掌握了逆向思維的方法,同時也就產生了逆反心理,表現為對父母的再三叮囑話反感。
①不喜歡按照別人的吩咐做事;
②做某些事按照自己的主觀意識做,不顧別人的反對;
③喜歡與眾不同,好表現自己;
④違反了學校或社會規則感到愉快;
⑤愛冒險,喜歡別人注意,認為自己不好惹,我是最棒的;
⑥對別人的批評反感,憤怒;
⑦給家人或學校增添麻煩感到快樂。
(二)焦慮抑郁狀態。
青少年從兒童期轉型到青少年期,從依戀父母轉向同學和朋友(尤其住校生),逐漸融入社會,而產生焦慮抑郁情緒,表現為:
①經常頭痛、肚子痛;
②多夢,夢見家中發生了不幸;
③食欲下降,胃痛;
④害怕上學,和同學說話時緊張;
⑤擔憂、膽怯;
⑥擔心不能把事情做好;
⑦遇到高興的事也不快樂;
⑧手腳發顫、發麻、多汗;
⑨注意力不集中;
⑩覺得生活沒價值,感到自卑,經常內疚自責。
四、兒童青少年心理障礙原因的社會分析
隨著市場化進程的日益深入,經濟收入成為社會地位的重要指標之一,而青年階段則迎來生命周期中,“需要與擁有之間的倒錯規律”。
在有不同階段所構成的人生發展的過程中,在最急需各種資源的青年階段,個人能擁有的東西還非常有限。
而到了對各種資源需求較少的“成功階段”,個人則又擁有了很多東西。
因此,青年階段正處在一個百需待補的特殊時期,金錢“焦慮”成為一種很現實的心態。
在傳媒發達、信息爆炸今天,青年接受信息的速度和數量在一定程度上都超了中老年人。
但是,這種“現在感”的過于強大,則造成了青年對于國家歷史、甚至是近代史上一些重要事件和任務的知識量相對缺乏。
在我們當今的各類教育中,缺少一些有效的歷史知識傳播方法,則是導致青年難以形成相關歷史意識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有效地加強和豐富具有歷史感的各種教育,以及進一步創新愛國教育、英雄主義教育,在當今這個時代,不僅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是非常迫切的。
近年來,誠信問題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和學術研討的熱點,青年中的“失信”現象也時有“曝光”,如個人貸款中的違約現象等。
盡管逐漸增加了更多的法律法規來調整社會行為,但是,作為現代社會中有效交往最重要的心理機制,誠信仍然在人們生活中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
較高的誠信度,不僅是人們減少交往代價、提高活動效率的基礎,而且也成為更高級文明進步的重要表現。
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給社會成員造成了各種壓力,從而較易引發心理問題。
青少年由于出生和成長在較優越的生活環境當中,所以,心理承受力便顯得相對較弱,而這一點是導致心理疾患的重要原因。
有關調查表明,目前全國約有3000萬青少年存在不同的心理問題,其中,中小學生中的心里障礙者占21%——32%;大學生中的心理障礙者占16%——25%,而且還呈現上升趨勢。
心理問題不僅會影響人格發展,嚴重時還會導致自殺等極端行為的出現。
因此,增強青年的心理承受力,減少心理問題的發生,無疑成為需要各個方面給與關注的重要課題。
作為人生歷程中的一個關鍵時期,青年期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個體要進行自我心理調整,形成穩定的人格系統。
在著名心理學家埃里克森眼中,這種心理任務的完成在傳統社會里通常能夠比較順利,因為傳統社會具有較高的同質性、穩定性,而在現在社會則不可能順利,因為現代社會表現出較高的異質性、變遷性。
因此,現代社會青年想要迅速而明確地確立自我并非易事。
在社會轉型日益加劇的情況下,有些青年人的價值觀念和社會心態中出現了某些困惑現象。
其原因主要有兩個:
一是社會轉型期的規范缺失,由于舊的標準或規范有的已經失效,新的標準或規范一時還不完善,而使一些青年心無所依。
二是標準多元化導致的多重困境,由于社會的日益開放所帶來的多樣化,往往造成一種相對化情境,于是,就會產生某種不確定性,從而導致青少年出現困惑。
所以,盡快減少和消除青少年的這種困惑感,增加確定性,是當今社會的文化建設和價值體系建設所面臨的主要任務!
丁俊貴
2018年10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