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州市,廣東省轄縣級市,由湛江市代管,建市前稱海康縣,位于中國大陸最南端的雷州半島中部,總面積3709.33平方千米(包含湛江奮勇高新區、遂溪林場、北坡林場)。地處雷州半島腹部,東臨南海,西瀕北部灣,北接遂溪與麻章,南通海南,素有“天南重地”之稱。
該縣的特色食品或物產有:
魚類:雷州市常見的魚類有521種,主要是馬鮫魚、金鯧魚、石斑魚、魷魚、魣魚、墨魚、青鱗魚、鯊魚、赤魚、二長棘鯛、園腹鯡、藍園魣、鯰魚、鯡鯉、小公魚、鮑魚、金錢魚、沙丁魚、門鱔魚等。常見蝦類有10多種,主要有墨吉對蝦、長毛對蝦、斑節對蝦、日本對蝦、獨角新對蝦、牛形對蝦、短溝對蝦、寬溝對蝦、哈氏仿對蝦、周氏仿對蝦、近緣新對蝦、龍蝦、鷹爪蝦、琵琶蝦、毛蝦等;常見貝類主要有文蛤、等邊線蛤、鱗杓拿蛤、綴綿蛤、泥蚶、毛蚶、海豆芽、近江牡厲、翡翠貽貝、日月貝、扇貝、白蝶貝、馬氏貝、解氏貝、企鵝貝、美解貝、東風螺以及頭足網的墨魚、章魚、槍烏賊等20多種。藻類有蛙藻、綠藻、藍藻、紅籬等;甲殼動物中蟹有鋸緣青蟹、梭子蟹、乳斑虎頭蟹、花蟹等;水母網的海蜇也有三四種。此外,還有海參、海馬、光裸星蟲、珍珠等海珍品。
魚頭粥,魚頭粥是雷州的代表性美食之一,以雷州本地的灰魚為原料,加上香菜、蔥姜等調味品熬制而成,清香味美,富有營養。
烤乳鴿,烤乳鴿是雷州的傳統美食之一,以肥嫩的乳鴿為原料,經過慢火烤制而成,外皮酥香、肉質鮮嫩多汁,是一道口感極佳的美食佳肴。
潮汕牛肉丸,牛肉丸是廣東地區的傳統美食之一,而雷州的潮汕牛肉丸更是獨具特色。采用當地優質牛肉為原料,經過嚴格選料和熬制,口感柔嫩,味道鮮美。
海螺粉,海螺粉是雷州的地方特色美食之一。選用新鮮的海螺肉,加上自家制作的鮮湯和花生粉,煮制而成,味道濃郁、口感爽滑,是一道深受當地人喜愛的美食。
河粉,河粉是廣東地區的特色美食之一,而雷州出產的河粉更是獨具特色。將高粱米和糯米蒸熟后,再加入綠豆、豆角等材料,磨成細粉,制成河粉。加上即席烹制的鹵汁、肉片等配料,口感爽滑、味道鮮美。
龍門鎮和水店村西瓜,個大清甜,肉質沙松 ,是粵西地區西瓜上品。
雷州豬仔肉,當屬雷州美食一絕,將10來斤的小乳豬經過高溫蒸煮后,再配上酸醋調出來的湯,完全沒有肥膩的味道,咬下去肉質香脆,齒頰留香。
雷州牛骨仔,使用了牛肉加牛骨熬湯,加上了青蔥和少量胡椒粉提味,每一口湯都讓人回味無窮。
英利燒豬,皮色光滑,又香又脆,肉質細膩,又嫩又滑,幾百年來,它以綠色食品為賣點,引得不少外地游客慕名前來品嘗
炒三絲,是一道比較常見的家常菜,且在許多的菜系之中都有這道菜。這道菜品好吃好看、簡單營養還下飯,而且這菜對食材搭配沒有固定的要求,家里有什么、只要喜歡都能放,簡單一翻,卻意外的很好吃。
雷州酸菜,是一道當地的特色風味美食,其就是以包心芥菜為主要食材制成的一道美食。不同于酸菜魚中的酸菜,是咸酸的,雷州特色酸菜是甜酸,當地人食用的時候一般都是蘸著番茄醬食用,口感是非常的脆爽的。
炒咬墻,就是炒海豆芽,其口感是比較咸辣的,入口也十分的鮮香。這道菜就是將海豆芽洗凈后,下鍋爆香大蒜、青紅辣椒,再倒入海豆芽翻炒,炒勻后加入適量的涼水煮10分鐘左右,倒入醬油,耗油,一起翻炒入味,出鍋時候,加點小鹽和味精調味即可出鍋,是一道很受歡迎的下飯菜。
白切狗,是一道廣東的特色美食,據說它不僅肉質細滑,爽而不膩,還有補胃暖腰、益氣壯陽的功效,是當地人的最愛,而且不分春夏秋冬。當地吃狗肉的風氣卻非常濃厚,無論大街小巷,不管有心無心,看到最多的就是賓客滿堂的狗肉店、狗肉大排檔。
流沙魚,是雷州的一種特色美食,其肉質鮮嫩,味道甜美,湯汁乳白醇香。另外其除了口味鮮美之外,還有非常豐富的營養成分,是一道老少皆宜的佳肴。由于流沙海肥的緣故,流沙魚不僅肉組織柔軟,易于消化吸收。
雜魚湯,是廣東的一道特色美食,是十分鮮美的,口感十分的細膩,其材料采用的都是新鮮的小魚。這道魚湯用新鮮雜魚與自曬魚干一起煮,所以名曰生死戀新鮮與咸鮮搭配,再加上生蒜,五花肉的提鮮,一點腥味都沒有。
英利燒豬,是一道特色風味粵菜,幾百年來,它以純天然,無污染,是綠色食品為賣點,引得不少外地游客慕名前來品嘗。它的豬皮外表十分的光滑,整體口感十分的香脆,肉質也是香嫩細膩的,其在餐桌上是一道可口的美味。
雷州狗肉煲,是一道當地的特色美食,其香味撲鼻,肉質細嫩鮮美,醬汁濃郁,讓人垂涎三尺。狗肉煲不僅美味可口,還能補中益氣,在冬季更能溫暖身體。但是有許多人都無法接受肉的原材料,可能只有當地人才懂吧。
湛江白切雞,是廣東的一道最大程度的保留食材自身的風味的美食。該菜品的特點就是制作簡易,剛熟不爛,不加配料且保持原味。這道菜有其獨特的做法令其保持雞本身的原始原味,并讓雞肉香嫩順滑。在全國都是很受歡迎的。
雷州蝦餅,蝦餅是雷州人非常喜歡的小吃,駐足蝦餅檔前,只見檔主熟練地抄勺填料,熱油煎炸,不一會,金黃酥脆的蝦餅就出鍋了,吃的時候可以蘸上辣椒鹽,香脆可口。
田艾籺,以糯米、粘米、糖漿、鮮田艾與清水搓成軟團,以花生、芝麻、蘿卡或椰絲作餡做成咸或甜粑,放在鍋里炊熟便成。這是過去窮人家的充饑食物,現在成了風昧名食。
雷州白(米乙),在雷州半島流傳一句這樣的話:“進雷州城一拜三元寺,二吃雷州白(米乙)”。可見雷州白(米乙)已久負盛名。其制作方法是以優質糯米粉做皮,椰子絲、白糖等做餡,猛火蒸熟。其特點一是夠甜,二是爽滑。
土丹粥,土丹可生吃,也是把土丹翻、洗干凈后,放之盤內,加入適量蒜蓉醬即可。(注意蒜蓉醬不能太多,要適量)其味道鮮美,口感脆爽。腌土丹,這種吃法較大眾化,容易接受,可以來拿煮粥,更是美味。
豬腸餅,豬腸粉是用大米磨成漿加上佐料蒸熟后,再將粉皮卷起成長條形,因其狀如豬腸而得名,以特別嫩滑為著稱。
大粽,雷州大粽歷史悠久,曾有“嶺南佳品”之稱。做法是以糯米為皮,蓮子、豬肉、紅棗、香菇等作餡,用海南大粽葉包裹,蒸4~5個小時即熟。雷州人吃大粽常與牛肉湯一起吃,稱之“牛肉大粽”。
臘腸,是雷州人最喜愛的早餐之一,米皮雪白軟滑,加上特制的醬料,鮮香無比,讓人食欲大增。
豬雜湯粉,也是雷州比較常見的小食,看似簡單,但是味道極其鮮美,且營養豐富,湯汁讓人回味無窮。
蛤簍粽,蛤簍粽是用植物蛤簍葉切成細碎,用油炒香,再加入糯米、調料、腌制好的五花肉一起制作成粽子,味道獨特,讓人回味。
葉搭餅,葉搭餅是用糯米做皮,花生、椰蓉、芝麻、冬瓜糖等做餡兒,在蓋上菠蘿葉蒸熟而成,香甜可口,軟糯纏綿,清香味沁人心脾。
薯粉,薯粉是雷州夏天最常見的小食,甜蜜爽口,冰涼開胃,十分的消暑解渴。
羊粥,羊粥是用濃濃的羊湯與大米熬制而成的,加入雞蛋絲和木耳,色香味俱全,粥湯香濃,鮮味十足。
白切狗,白切狗是把整條處理好的狗肉放在鍋中用清水煮熟,吃時切成小塊,加上佐料,味道奇美無比,百吃不厭。
辣蛇杯,是雷州的特色小吃,剛出鍋的辣蛇杯外皮酥脆,內餡兒潤滑飽滿,口感豐富,香味饞人,是一道讓人吃了就會上癮的地道美食。
雷州白,雷州白是用糯米粉做皮,椰絲白糖做餡兒,口感軟糯,味道香甜爽滑,讓人回味無窮。
蝦餅,蝦餅色澤金黃,焦香味濃郁,蝦的味道鮮美可口,是一道十分受歡迎的街邊小吃。吃的時候蘸上辣椒鹽,更具風味。
流沙魚,流沙魚肉質鮮嫩,味道甜美,湯汁乳白醇香。流沙魚不僅味道極佳,還有非常豐富的營養成分,是一道老少皆宜的佳肴。
雷州白切雞,白切雞皮脆柔嫩,味道清甜爽口,保留了雞肉的原汁原味。吃的時候配上醬油、沙姜、蒜蓉等,味道濃郁且獨特,讓人唇齒留香,戀戀不忘。
牛骨仔,味道十分濃郁,是用牛肉和牛骨熬制的高湯,加上白蘿卜和大頭菜,撒上蔥花、胡椒粉等佐料,味道極其鮮美,好吃到根本停不下來。
該縣的特色景點或場所有:
概況雷州市古跡資源較為著名的有:最早的紀念伏波將軍揮師南下的“伏波祠”;始建于唐代的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雷祖祠;始建于宋代的“真武堂”“雷州西湖”;被譽為“南天一柱”的明代三元塔;“嶺南三大清官”之一海瑞、宋代大學士蘇東坡留下蹤跡的“天寧禪寺”;以清代古民居著稱的“中國十大古村”邦塘村以及一批特色文化村。
雷祖祠
雷祖祠位于雷州城西南五里之英榜山,依山傍水.風景秀麗,稱“雷崗聳異”,為雷陽八景之一。祠始建于唐貞觀十六年(公元642年),是紀念唐代雷州首任刺史陳文玉(雷祖)的祠堂。為國家重點文物的保護單位。雷祖祠依山而筑,分三進,由山門、正殿、側殿、后殿、東西廊、兩廡、鐘鼓樓、碑廊等建筑組成,沿中軸線布局。山門面寬三間,為硬山頂,硬山檁式結構。?祠內存有后梁石雕人像4個、乾隆御賜匾額及歷代碑刻30余通。始建于唐貞觀十六年(642年),是紀念唐代雷州首任刺史陳文玉(雷祖)的祠堂。?雷祖祠享有“嶺南第一祠”的美名,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雷祖祠依山而筑,分三進,由山門、正殿、側殿、后殿、東西廊、兩廡、鐘鼓樓、碑廊等建筑組成,沿中軸線布局。山門面寬三間,為硬山頂,硬山檁式結構。二進為祠的建筑主體,分正殿及東、西側殿,正殿前設有拜亭,整座建筑形制呈“凸”字形排列,依次供奉陳文玉(中)、李太尉(漢代李廣,居左)及英山石神(右),俗稱“雷祠三殿”。正殿面寬進深各三間,硬山頂,四柱抬梁式梁架結構,舉梁平緩,前檐廊出檐極寬,富有地方特色。沿著前檐廊可從東側殿直通西側殿,殿前有屏風樹立。
三元塔公園,位于雷城鎮曲街4號(原雷城“南門頭)東側,占地約三萬多平方米。因園內有聞名遐邇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三元塔,故名。三元塔的塔外是個有石雕的公園,里面有一個籃球場、溜冰場。節假日門票為20元,學生票是10元。高度近六十米,位置在原雷城的南門頭。?[1]此塔是明朝萬歷年間雷州推官歐陽保倡議所建。最初命名啟秀塔,在挖地基時,發現3只蛇蛋,取“三元及第”(解元、會元、狀元)之兆,改名三元塔。?明朝萬歷年間,該塔落成,為(樓閣式)磚木結構。該塔的外觀是九層,塔內是十七層。位于雷城靈山里,明萬歷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推官歐陽保倡建,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竣工。該塔興建前擬名為“啟秀塔”,因破土啟基時得蛇蛋三枚,以為此乃“三元及第”之兆,故名“三元啟秀塔”。塔外表為八觚九級,高57米。塔仿樓閣式,塔身逐層收縮,比例勻稱,冠蓋嵯峨。塔基鑲嵌有麟趾呈祥、龍騰虎躍、三羊開泰、鯉躍龍門等23塊浮雕石刻,是明代粵西雕刻藝術的瑰寶。該塔乃府治之標志,是古雷州的最高建筑物。古有“雁塔題名”的美譽。1979年被公布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三元塔擁有明清兩朝建筑風格的清康縣三元塔公園,但見曲徑回廊,樓臺亭閣,石刻木雕,予人古色古香之感。塔為磚塔,于萬歷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動工,萬歷四十三年落成,塔8觚9級,高30余米。內有層樓,外有護欄;層樓之間有石階連接,游人可拾級攀登。登塔遠眺,雷城風光,盡收眼底。歷代詩人墨客贊美不絕。?座磚塔高五十米,呈八邊形,全部用棱角牙子磚、線磚砌成,拾階梯而上,內樓共十七層,每層均有美觀的拱卷門。登上塔頂,俯瞰雷州,湖海風光,錦繡洋田,盡收眼底。一點一米的塔座,刻有多幅線條粗獷、神態生動的浮雕――猴子摘桃、雙鹿戲燕、雙鳳朝陽、鯉跳龍門、白鶴青松、獅子戲球,常使游客佇足鑒賞,流連忘返。此塔坐東向西,樓閣式磚木結構,用棱角牙子磚和線磚互相疊澀出檐,下大上小,逐層遞減,比例勻稱。檐上有平臺、外廊,繞以欄桿。八觚九級、內樓17層、高57米。塔基為石刻須彌座。八面共嵌有23塊陽雕石刻,分別為“麟趾呈祥”、“鯉跳龍門”、“獅子戲球”、“三羊(陽)開泰”、“雙鳳朝陽”、“喜鵲練梅”等,線條粗獷,形態生動,富有民族特色和地方風格,為明代石刻珍品。每層設真、假門,呈圭角形。真門對開相連通,利用塔壁為階梯由下而上,穿過塔心室,繞平座(塔廊)、南入北出、東進西升、盤旋而上,可達極頂。三元塔建成后,雷郡形勝大為改觀,“鼎峙瓊南添一指,聯翩雁字豫題名”。后來“雁塔題名”成為雷陽八景之一。
西湖公園,位于雷州古城的西北角,面積9萬多平方米。原名羅湖。園內景點有:浚元書院、寇公祠、蘇公亭等。原名羅湖,始建于北宋,自從大文豪蘇軾兄弟在此醉游之后,羅湖更名為西湖。后來雷州人為了紀念蘇公,于明嘉靖年間在南湖公園內專門修建了蘇公亭,亭前有一蘇軾石像,昂首挺立,雙眸眺望北方,表現出他身在偏地,仍翹首中原的愛國情懷。“弟兄聚散天南北;煙水蒼茫情有無”。這是昔年蘇公亭一副楹聯。從一座“西湖平,狀元生”的蘇軾語牌坊沿著西南方向漫步,可見一尊蘇東坡學上塑像和一座小巧玲攏別具一格似浮在湖面的紅柱彩檐建筑物,這是400多年前明嘉靖年間始建的蘇公亭。它立在三面環碧波、一徑中通的湖心小島之中。宋紹圣七年蘇軾從惠州貶移儋州,千里跋涉途經雷州,有幸與其貶雷的胞弟蘇轍邂逅,悲喜交加。兄弟擇日游西湖泛舟,被西湖秀麗的風光吸引,戀不思歸,游罷到湖濱天寧禪寺憩休,蘇城游趣尚濃,“萬山第一”四字就是此時此地寫就的。
高山寺
雷州高山寺,位于中國歷史文化名城--雷州城的北門外,占地面積30多畝,建筑面積6056.7平方米。
雷州天寧寺,位于雷州市城區西門外,全寺占地面積七千多平方米,建筑面積五千多平方米。天寧禪寺,位于廣東省湛江市雷州市(舊稱??担├壮擎偽骱蟮?號,古稱“報恩寺”,亦稱“天寧萬壽禪寺”。天寧禪寺,由開山祖師岫公(有旭)創建於唐代宗大歷五年(770年)。開山祖師岫公(有旭)創建於唐代宗大歷五年(770年),距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是雷州第一古剎。 天寧禪寺,依山而筑,坐北朝南,左輔城關,右瞰西湖,叢林幽靜,山環水繞,風景優雅。與曲江之南華寺、乳源之云門寺并稱唐代嶺南名剎。紹圣四年(1097年),北宋大文學家蘇軾南赴瓊州儋耳路過雷州,愛其環境清幽,為題“萬山第一”以匾其門。明弘治九年(1496年),守珠池太監陳榮耀此匾蝕於蟲或毀於火,乃堅石坊於門外,其四字於其上,以壯其觀瞻而垂諸萬古。
英利鷹峰嶺,鷹峰嶺是雷州半島發現最早的自然景觀之一,它是一個集奇石、奇巖、美泉、古榕,古寺觀為一體的旅游觀光區。鷹峰嶺還是雷州半島保護最為完美的天然地貌和生態植被地區之一,是進行古火山地貌科學考察的理想場所。
伏波廟,為紀念漢代兩伏波將軍(路博德和馬援)平定南方而建。宣統(徐聞縣志)載:“伏波廟在縣南門內,蘇軾、李綱有記”。距今年代最近的伏波廟在徐聞縣徐城鎮東南2公里處的九壇鋪(舊地名觀濤坡),徐城至海安公路旁。清光緒丁酉年(1897年)曾重修,廟宇原系一座單間,名“濤山寺”。兩側有楹聯。清宣統三年知縣王輔之主持在廟前擴建二廳、重廊及門樓,廟宇初具規模。民國以后,宇所逐年被毀。1978—1985年間,有佛教徒在此舊址重建庵堂,分前后殿,門楣題“伏波庵”,僅祀觀音菩薩,不見伏波將軍牌位。庵堂與原貌相去甚遠。
真武堂,位于廣東省湛江市雷州市雷城南亭街口,宋天圣年間,名相寇準貶居雷州時親自創建。相傳天圣元年(1023年),秋末之夜,有巨星轟然墜落于寇準寓所前池塘中,封建迷信的雷民以為天降災難,遂紛紛燒香禮拜。翌日,寇準命人戽干池塘水,獲得一塊烏黑發亮的隕石,認為是北方玄武七宿之石,借此向百姓講授科學原理,便建真武堂紀念。?2008年,雷州真武堂被列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始建于宋天圣元年(1023)??軠时毁H雷州時,居于雷州城內桂華坊。某夜,巨星墜于寓前池塘中。第二天撿得隕石,便在寓前創建此堂以紀念?,F建筑為明萬歷三十二年(1604)重修。三進四合院布局。前為牌坊,中為樓閣,后為大殿,占地面積837平方米。大殿面寬、進深各3間,穿斗與抬梁混合式梁架結構。堂前牌坊石磚木結構,額刻“南合武當”四字,四柱三間三樓,穿斗式木托架,廡殿頂。重檐懸挑,小巧玲瓏,工藝獨特,具有明代建筑風格和濃厚的地方色彩。
邦塘村,位于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雷州城的西郊。該村歷史悠久,早在明朝中期,邦塘村李氏始祖李德重從鹿洲島(現湛江東海島開發區東山鎮東頭山)遷居此地,二十三世,歷經四百多年。邦塘村分南北兩個自然村,同是李氏家族的后裔居住。邦塘村風光秀麗,綠色的林帶擁抱著村莊,南北村之間是一片呈“Y”字型的幾百畝蔥郁田野,中間小橋流水,一派恬靜的田園風光。還有那遮道的榕蔭、五股映月的清泉,走進邦塘如入桃源勝景,更美的是那大片荔枝林、黃皮果林,碩果累累,令人心曠神怡。邦塘村距二0七國道僅百米,東距雷州古城不足5公里,南距粵海鐵路雷州火車站2.5公里,位于擬建中的雷州新汽車總站斜對面,交通便捷。當地土特產有:黃皮果、芋頭、楊桃、甘蔗、蕃薯。邦塘古民居遠近聞名,全村有一百余座古宅,堪稱古民居博物館。古民居大部分集中在邦塘南村。李光祖一家擁有古宅十多座,由四條巷道連成一體。現保存較好的有“廉讓間”、“中和”兩條巷道。邦塘村古民居的建筑形制如官府布局,威儀十足。較有觀賞價值的是“居由軒”和“李云龍家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