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立冬,常常忘記這個節氣,因為廣東才從夏日的炎熱天氣轉涼,穿短袖有點涼,穿長袖有點熱,開空調太冷,不開又有點悶,至少離冬天還遠,而北方的小伙伴已經穿上了棉衣。看百度上立冬吃餃子,一下子想起了父母包的餃子!
我是北方人,小時候每到冬至,必吃的就是餃子,大人說不吃餃子會凍壞了耳朵,我們這些孩子深信不疑。
我們家以前包餃子,必是母親和面搟皮,父親動手包,姐姐在廚房燒水等著下鍋,而我和哥哥也湊著熱鬧幫忙包餃子的同時,捏著面團玩。餃子餡是母親親手剁好的,通常是韭菜豬肉、白菜豬肉或是白蘿卜豬肉、大蔥豬肉,白蘿卜餡最麻煩,要將蘿卜切片煮熟,再用紗布擰掉水份,但蘿卜入了肉汁,味道很好!當然最好的是羊肉大蔥餡,寒冷的冬季吃羊肉餃子更暖和。
母親和的面不軟不硬,一只手轉皮,一只手拿搟面杖,搟三四下就搟出一個中間厚四周薄的面皮,父親的餃子包的最好,餡多皮薄,夾一團餡,兩只手一捏,一個大肚子將軍就出來了,放板上都是立著的。我常常幫忙把餃子排成整整齊齊的隊伍,大鍋里燒開了水,就將餃子下到鍋里,馬上要用鏟上攪幾下鍋底以免沾鍋,每次煮的水滾了再添小半瓢水,要加三次冷水,餃子才不會夾生。等所有的餃子都浮了起來,餃子便好起來。熱騰騰的餃子沾上用油潑辣子、醬油、醋調好的醬汁,再送進嘴里,酸咸辣配著肉餡的餃子,回想起來滿嘴生香。如果用醬汁再加了香菜、紫菜、熱湯,就成了我最愛吃的酸湯餃子。母親讓我們吃完干餃子一定要喝半碗煮餃子的湯,原湯化原食。父親還笑她,說你吃完油條再喝半碗油!
除了冬至,年三十晚上和年初一的早上我們家也是必吃餃子的,所以每年一邊包著餃子一邊看春晚,有了熱騰騰的餃子,放著鞭炮才有了過年的味道。
后來一直在南方,每次回故鄉,父親總是提前包好餃子,我一進門就送上一碗熱騰騰的餃子,家里有“迎客的餃子,送客的面”的說法,再回故鄉,我竟成了客人。不過餃子還是父親包的最好吃。
包餃子的技術在我這并沒有得到傳承,特別是和面,嘗試過幾次都和的太軟,包出來的餃子煮成了一鍋菜粥,后面也懶得再試。最后一次在家包餃子是16年的春節,那是最后一次陪著父親包餃子,他不再動手,坐在旁邊看著我們三姐弟一起包,我搟皮,姐姐哥哥包,我想與其是吃餃子團圓,不如說是大家圍在一起包餃子才是最溫馨的氛圍。
我家的冰箱里長期放著冷凍餃子,餓的時候下鍋煮一下,偶爾買點餃子皮自己調餡,可再也吃不到父母親手包的餃子,每次吃餃子,都會想起母親調制的餃子餡的鮮香,想起她笑瞇瞇看著我吃餃子的樣子。
今天立冬,中午我也叫了餃子外賣,再怎么吃也沒有了故鄉的味道,你們吃餃子嗎?(@今天百度外賣說立冬吃餃子,我點了餃子寫完文才想起家里冬至吃餃子,可回憶餃子口水已經流了一地收不回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