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7.6.28 ?5:40-6:40 am
人物:易仁永澄&伙伴們
28號早上永澄老師領讀了序言的<快思考,慢思考>
【今日感受】
一、專家們的直覺如何產(chǎn)生?
因為一直糾結(jié)于英文版序言的閱讀,進度慢,所以要領讀這節(jié)之前我也只是看過一遍書,然后開始跟領讀,但是對自己而言效果甚微,因為自己檢視閱讀沒有讀出框架,只是看懂了字詞句,卻看不懂意思,還是需要刻意練習,而專家們的直覺是曠日持久刻意練習的結(jié)果。你的談資決定了你的階層,改變階層亦是曠日持久的事情。
【自我聯(lián)系】:自己做一件事情,才剛開始,便想立馬收效,其實是需要進行長時間的刻意練習才能形成心理表征,刻意練習才是能力提升的最佳方式,這也是人和人之間差距的表現(xiàn)。
【練習分為5個層次】
1.不練習:眼高手低,只是知道,應在知識阻塞的地方慢下來,在一個級別上持續(xù)積累,實現(xiàn)躍遷;
2.低水平重復的練習:把一件事情按照原標準做了十年,應提升標準,才能增長水平;
3.有目的的練習:有清晰的意圖,有支撐意圖的目標和具體訓練標準;
4.刻意練習:邊界清晰、導師指導,進入訓練體系中,放慢速度,重復訓練,強化反饋(記錄、復盤、分析、總結(jié)),拒絕自動完成;
5.符合認知原理的內(nèi)隱化練習:本質(zhì)導向,培養(yǎng)和提升長時工作記憶能力。則需要策略:加工碎片化知識--增加信息模塊的練習和調(diào)取速度--符合內(nèi)因知識的學習方式。
反思:所幸加入了共讀這個學習共同體,在老大的帶領和小伙伴的高能同儕壓力下蹣跚前行,學習高手學習的方法,但是缺少對知識的封裝組塊,把拼圖拼起,并且沒有嘗試給自己講課來自洽。
二、認知惰性
周一領讀完說到周三的安排,可能會開始附錄A的檢視閱讀,然后竟然用系統(tǒng)1直接判定這次就是要共讀附錄A,序言共讀結(jié)束了,產(chǎn)生了認知惰性,雖然覺得序言只是讀了一部分,有存疑卻沒有提出,導致自己掉坑,沒有進行序言的解讀而去檢視閱讀附錄A,使得共讀時候因?qū)?nèi)容不熟悉而經(jīng)常跟不上。
【自我聯(lián)系】:遇到問題時用直覺來做出判斷,但這往往就會帶來偏見,系統(tǒng)1因為經(jīng)驗不足,直接用來決策成為了認知惰性。沒有走出舒適區(qū),在能耗最小原則下,不啟動理性系統(tǒng)來分析、思考、判斷和決策。
反思:缺乏積累訓練,其實最開始本質(zhì)是知識的匱乏,不明白系統(tǒng)1和系統(tǒng)2對自身的影響,不明白思考后進行的理性決策的重要性,不明白思考前需要知識的持續(xù)學習積累,才有料來進行組塊、聯(lián)結(jié)、思考,幫助自己更理性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三、結(jié)構(gòu)化抓取
在閱讀過程中需要關鍵詞、關鍵句、關鍵段落來進行分析,抓取整體框架和結(jié)構(gòu),這取決于個人認知深度及聯(lián)系相關概念的能力,參考《如何閱讀一本書》的第8、9、10章。在此過程中做的腦圖、流程圖等是為了幫助自己理解,而不是為了做而去做。
【自我聯(lián)系】:對“關鍵”的抓取不夠準確,從而在分析閱讀時候容易偏離主心,好在自己英文版雖然只是結(jié)束了序言第一部分,但是在最后導圖上自我梳理了那小部分結(jié)構(gòu)的自我理解,自己的假設,即使可能積累個三五年再回來重讀會被自己打臉,但那也是成長的過程,不怕假設,就怕不愿意做出假設,只有反饋沒有成敗,假設不對說明現(xiàn)階段才開始積累,層級還太低。
【怎么做】
1.刻意練習,知識組裝:即使是小知識,比如伙伴們把某一分享動作做成流程圖,把如何思考的過程做成流程圖,如何學習的過程做成流程圖等,把碎片化知識組裝形成自己的小系統(tǒng)可以隨時調(diào)用;
2.自我察覺,啟用元認知能力:隨時保持自我察覺,在進行決策之前啟用元認知能力,跳出問題看問題,是否用系統(tǒng)1,是否經(jīng)驗足夠形成表征可輕松解決,是否可以用理論判斷,用系統(tǒng)2思考決策更優(yōu)?
3.結(jié)構(gòu)化閱讀:在進行閱讀時候先抓取關鍵信息,對整體框架把握后再深挖細節(jié),自己常常沒有把握框架開始挖細節(jié),挖不深還不明白是不是挖到關鍵詞,低水平勤奮,應該學習高手方法,轉(zhuǎn)變閱讀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