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7.7.6 ?5:00-6:30 am
人物:易仁永澄&伙伴們
共讀內容:第一章引言和<行為與注意力>分析閱讀
前面大家各自看書半小時,老大5點35分開始和大家討論所讀結果,我自己的結果:
(看到群討論內容,圖中”捷徑“改為”直覺“)
請參考:快思慢想共讀筆記 Day 10 By 光牧? ? (感謝小伙伴的筆記)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進步)!
自己的圖只是對自己覺得重要的知識點的抓取,無他,老大昨天那張思維導圖是通過自己的歸納總結做出來的,而且不止步于此,還把書中的隱性知識顯性化!做成自己的系統,可隨時調取運用!
【共讀收獲】
一、系統的重要性
這個系統模型也是一種思維模式,高手都具備的思維模式,做不做系統的差別在哪?
eg: 高手知道上班可用乘地鐵、打車,但是自己只會走路;
eg: 高手知道工作用模板,但是自己每次都是重新做;
eg: 高手知道認知學習法,但是自己每次囤書、囤課都沒看。
老大從引言17*24這道乘法題的部分提煉出一張流程圖形成系統,但是自己只是看看覺得懂了就過了,只知道直覺容易產生偏見,但是完全不知道輸入端到輸出端都發生了些什么,沒有意識到其中隱藏了這么深的知識,來看看思考過程:
請參考:在那0.5秒里到底發生了什么?《思考,快與慢》共讀Day10
提取出其中的隱藏知識,經過刻意練習內化成為自己的一部分來,這才能真正發揮讀書的效用!看起來復雜的系統,熟練之后只要有輸入端就會自動有期待中的輸出端出現,大腦從原本需要慢思考的系統2慢慢成為不需再耗費多少能量的系統1,最低能耗卻得到最優策略。
【自我聯系】
1. 反復出現2次以上的事情形成小系統:在工作中總有很多重復性的工作,旁邊一個男同事雖然世界觀和我差很多,但是有一點很值得學習的就是工作中他覺得繁雜的事情就想各種辦法來簡單化或者形成流程來簡化操作步驟,用最短時間達到最高效率,并不會像機器一樣只是執行每一步該執行的,而經常有自己的操作方法,也會毫不保留教授于我,因為自己對平臺的不熟悉,這些流程系統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自己也開始對熟悉的工作進行思考是否可流程化,可最低能耗最高效率,果然有很多枯燥的工作流程起來速度翻倍!!用系統來指導工作。
2.在學習中組塊化知識,整理運用流程:在語言學習過程中總有很多零散的知識和運用方法,經常記東忘西,記南忘北,捶胸頓足怒欲摔書,而把這些組成流程可大大縮減搜索碎片記憶的時間,在有輸入的時候能自動化輸出結果,想想還有點小激動呢,比如現在每天背誦的法語動詞變位,一個動詞9種變位,8種人稱,合起來是一個動詞72變啊!但是全部整理出來按照規律去記憶背誦就簡單多,需要某個動詞的變位時,一整張動詞變位的圖都會出現在我腦海里隨時接受調取!
二、從流程圖看思考
當接受到某件事的觸發時,感覺接收器官通過神經的傳導進入大腦,大腦會通過隱性的解釋環節(3F: Fact Feel Focus, 即對象是什么?情緒是什么?要表達的意圖是什么?)來解釋而得出直覺的判斷,表達出3F答案是什么。再由內心是否對答案滿意而進入決策或者慢思考,進入慢思考會從嘗試工作記憶系統種調取相關知識組塊,有則寫入工作記憶系統得到答案從而進入新一輪慢思考判斷,得到最后的判斷后認知度放松,從而執行。被流程化后恍然大悟,原來人有一塊藏起來的隱形思考,咦~被我看見了!
【自我聯系】
在和人相處中,可以按3F原則思考對方是如何思考而得出來的判斷的,通過觸發的對象,對方的情緒以及對意圖的判定來掌握對方想要表達的最終意思從而進入決策環節。
比如在和partner溝通的時候,偶爾會出現無效溝通,用直覺來進行判定,缺乏過腦袋的思考過程,而導致討論無價值,沒有真正掌握對方的需求,推動每次討論的有效進展。
比如在和一些朋友溝通時,因三觀越來越不同,昔日好友再無共同話題,除了每次聽抱怨,我給建議,不行動,下次繼續抱怨,反復后我也開始疏離。用抱怨來蒙蔽現狀,期待獲得認同感,在我這邊沒有得到認同,所以這類朋友內心會不滿意會認識緊張,但是為了讓自己滿意,帶著自己的抱怨答案進入決策環節達到認識放松,從而也開始離我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