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有成效的作者》
一、作者及寫作背景
作者:彼得.德魯克
現代管理學之父,一生寫了39本書,其中15本是講管理的,比如《旁觀者》。
德魯克理論的五個關鍵方面:
1、對功能社會重要性的信念
2、以人為本——德魯克篤信人的潛質和能力
3、著眼績效——管理者為組織持續發展負責
4、自我管理——管理者要能夠自我驅動。“內在意愿在先,外在成效在后”
5、學習觀念——基于實踐、跨學科、終身學習
2001年1月BizEd雜志第1期對德魯克的訪談中,提問:在諸多事項中,有哪三門課對管理者最重要?
德魯克的回答:
1、學會對自己負責
2、向上管理
3、修習基本的修養
二、解決什么問題
如何通過自我管理成為一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重點是:自我管理。
為什么是自我管理,而不是管理他人?
“管理者能否管理好別人從來就沒有被真正驗證過,但管理者卻安全可以管理好自己”
管理者很大程度上要言傳身教。所以管理者首先自己好做到卓有成效地自我管理,才能給他人樹立良好的榜樣。
(這本書可以和《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一起讀,形成一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的關鍵是養成《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
三、主要內容
(一)什么是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1、什么是管理?
“管理,是一種博雅技藝。
它旨在讓我們每個人都 生存在其中的人類社會和人類社群更健康,使人們較少受到傷害和痛苦。
讓每個工作者,按照他與生俱來的善意和潛能,自由地選擇他自己愿意在這個社會或社區中所承擔的責任;
自由地發揮才智去創造出對別人有用的價值,從而履行這樣的責任。
并且在這樣的一個創造性工作的過程中,成長為更好和更有能力的人。——彼得.德魯克管理學院創始人 邵明路”
“管理,就是最大限度地激發人的善意和潛能。——彼得.德魯克”
2、誰是管理者?
管理他人or自我管理——一個步兵上尉的回答。
3、什么是卓有成效?
完成工作和產生效益——知識、才能、資源本身不會產生效益,需要通過有條理、有系統的工作,才能可能產生效益。
1)知識工作者的工作是什么?
思考研究。
2)如何衡量產生的效益?
看成果。
3)有效性與效率的區別是什么?
效率,把事情做對的能力(主要是執行力)
有效性:做對的事情的能力(主要是決策力)
“有效性是知識工作者的特殊技能。
我們無法對知識工作者進行嚴密和細致的督導,知識工作者必須自己管理自己,自覺完成任務,自覺追求工作效益。”
(二)為什么要成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對管理者/知識工作者價值的衡量不同于體力勞動者。
知識工作者做不到有效性,就等于白費工夫,花再多的時間都沒有用。
所以,知識工作者以成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為目標。
(三)普通人能否成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沒有天生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成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不需要特殊的天賦和才能,但是得知道在哪些方面努力并且付出努力。
(四)成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需要面對的實現是什么?
組織以外的知識工作者/管理者
組織內的知識工作者
1、時間往往不屬于自己。
2、被迫忙于“日常運作”
3、“組織”本身的性質
在組織內有效性更多地取決于與他人之間的相互配合、相互利用,需要主動接觸他人。
4、局限于組織內部關系,而減少了對外部世界的覺察
(五)成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需要做到什么?
成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的5項習慣:
1)善用時間
2)重視貢獻
3)利用長處?
4)要事優先
5)有效決策
【有效的時間管理】
1、時間是最稀缺的資源。
2、達到最低有效性需要相當多整塊時間,否則事情就做不好。
比如,一個報告要寫7小時。
一種方式是每次15分鐘,每天2次,花2個星期;
另一種方式是每次3小時,分2次;
時間相同,哪種方式能出成果呢?
(反思:整塊時間與碎片化時間分別可以用來做什么?
在《躍遷》中提到閱讀分為認知型閱讀、資訊型閱讀和娛樂型閱讀,認知型閱讀需要整塊時間集中精力閱讀,而資訊型閱讀可以利用碎片化時間閱讀)
3、管理者或者知識工作者的時間都花哪里去了?
需要花足夠多時間的地方:
1)人際關系及工作關系的協調
2)人事決策
3)創新與變革
4、為什么知識工作者的勞動時間比體力勞動者要長?
知識工作者付出的時間常常不直接等于成果和績效,必須付出足夠多的時間(最少有效時間)才會有成果,否則都是無效的。
5、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如何進行時間管理?
1)記錄時間?
2)消除浪費時間的事情
不必要的、可以授權他人的、不浪費他人的時間
3)統一安排整塊的可自由支配的時間處理要事
有效的管理者,第一步應估計究竟有多少“自由時間”,然后留出相當分量的一希連續性的整塊時間來。
時間管理的要點是:區分出重中之重,堅決預留時間來處理重中之重的事情。
【重視貢獻 】
即對成果負責。管理者把目光從專業轉向成果;從內部轉向外部。
“我能做出什么對社會對他人有價值的事情來?/我能做出什么貢獻來?”
對于管理者,貢獻的含義:
1、直接成果
2、樹立新價值觀
3、為組織培養人才
對于知識工作者,貢獻的含義:
1、自己的專長與他人的專長相結合
2、幫助用戶有效使用他的產出,從而產生成果
在組織內重視貢獻的4項基本要求:
1、相互溝通
2、團隊合作
3、自我發展
4、培養他人
上下級之間如何有效溝通?
激發下屬主動思考和承諾負責。
有效的會議是什么樣子?
1)開會之前明確會議的目的和要求達到的貢獻。
2)會議過程中緊緊圍繞主題,有序組織發言。
3)會議過程中激發每個人參會人員的發言興趣。
4)會議結束之前,回到主題,總結結論。
【利用長處】
1、有效的管理者如何用人?
績效導向,用人所長,容人所短
1)“有效的管理者從來不問:他能跟我合得來嗎?他們問的是:他貢獻了什么?他們從來不問:他不能做什么?他們問的是:他能把什么做好?在用人時,他們用的都是在某一方面有所長的人,而不是在各方面都過得去的人。”
2)“重視一個人的長處,也就是要對他的工作績效提出要求。
如果管理者不在用人之前先問自己”他能做些什么“,那可以肯定他的下屬絕難有貢獻,這就等于他事先對下屬的不稱職采取了寬容的態度。
真正苛求的上司,總是先掘一個人最擅長做些什么,再來苛求他做些什么。
2、如何管理上級?
協助上級發揮所長。
有效的管理者問:
我的上級能做好什么?他有過什么成就?要使他發揮他的長處,他還需要知道什么?他需要我完成什么?
3、如何發揮自己的長處?
有效的管理者問:
我到底能做到什么?我的能力和習慣是什么?
我是什么時間段最有精神?
演講時,我習慣于寫逐字稿還是打框架
我在小組中工作更有成效還是單獨做事更出色?
我做事前需要制定詳細計劃,還是列出要點?
我做事需要人催逼還是會提前完成?
有效的管理者會問:
哪一類工作別人做起來要費九牛二虎之力,我做起來卻是輕而易舉?
重要的是,有效的管理者會順應自己的個性特點,不會勉強自己。他注意的是自己的績效、自己的成果,從而發展出自己的工作方式來。
【要事優先】
1、要事優先與時間管理有什么關系?
時間管理:留出可自由支配的”最低整塊時間“
要事優先:做更少更重要的事情,且一次只做一件
(先留出時間還是先找到要事呢?個人認為要事在前,時間管理在后。從某種程度上,我以為要事優先包含在時間管理的流程之中)
時間管理的精髓不是做更多的事,而是做更少更重要的事情;留出“最低整塊時間”來做更少更重要的事情,并且一次只做一件。
而最終的結果可能出乎意料:那些總是選擇做更少更重要的事情的人,卻用更少的時間做成了更多的事情;而另一些人忙碌而吃力,卻一事無成。
2、要事優先貫徹中的難點:
要事優先,意味著有些事情先做,有些暫緩。
暫緩可能意味著永遠不做,至少意味著落后,對于管理者來說這是難以接受的。
所以,結果是事事都辦,但均淺嘗輒止,最后看似皆大歡喜,實則一事無成。
3、有效的管理者的做法:
1)評估一件任務所需的時間
2)按部就班,穩定前進
3)一次只做一件事,確保付出“最少整塊時間”。
【有效決策】
決策并不是經常發生。
重要的決策影響深遠。
決策不落地也等于零。
因而,有效的管理者非常重視決策的推行。
1、決策的要素
1)問題的性質
經常性問題還是偶爾發生的問題
普遍事件還是非常事件
問題的部分還是問題的全部
2)問題的邊界
為什么要解決這個問題,解決了這個問題想要達到什么最低結果
3)方案的正確性
正確而非折中的方案
4)方案的執行
5)執行的反饋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會先假定是經常性問題,透過 表面看到問題的本質,去解決真正的問題。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重視將決策轉化為行動,會問:誰應該了解這項決策?應該采取什么行動?誰采取行動?
2、決策的過程
一般決策步驟是從搜集事實出來。而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決策的第一步是提出自己的見解,也就是提出自己的假設,然后去驗證假設。
(《底層邏輯》中講出解決問題的方式:假設-驗證-調整-結論。)
3、問題本身的衡量和決策的衡量
要解決的到底是什么問題?這是一個表面問題還是本質問題?
這個方案是正確的方案嗎?相反的方案是什么?還是什么別的方案?有沒有經過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