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么拯救你,我的拖延癥

拖延癥(procrastination)是指自我調節失敗,在能夠預料后果有害的情況下,仍然把計劃要做的事情往后推遲的一種行為。拖延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現象,一項調查顯示大約75%的大學生認為自己有時拖延,50%認為自己一直拖延。嚴重的拖延癥會對個體的身心健康帶來消極影響,如出現強烈的自責情緒、負罪感,不斷的自我否定、貶低,并伴有焦慮癥、抑郁癥等心理疾病,一旦出現這種狀態,需要引起重視。(以上引自搜狗百科)

今天十點交稿,我可以拖到九點完成,“拖延癥晚期患者”的名號真不是白叫的。Tim曾經講過他拖延癥的經歷,稱每個拖延癥患者腦袋里都住了一個及時行樂的猴子。要是這么看,我的腦袋里一定住了一個大金剛。其實,對拖延癥的解讀或者說“哭訴“早就不勝枚舉,對拖延癥患者的心理研究更是何其深刻和廣泛,資深拖延癥患者,專注拖延一百年不動搖的我分享一下我的“病史”。

我不怕,我就拖!

之前看過一個視頻,里面分析拖延癥心理主要是因為恐懼而逃避,而不是因為懶。這點我就不能茍同了。因為我確實是因為懶才拖延的。當然,懶只是一個方面,另一個原因一會說。這個“懶”在我身上體現的真是淋漓盡致。就拿這幾天公眾號的推送來說,每天上班是很累,但是下班之后是有很多時間可以更新的,并沒有累到不能再動的程度。可是,每天下班之后就想安靜的玩手機(雖然已經玩了一整天了),根本不想打開電腦,再繼續坐一晚上。不是因為沒有靈感,我想寫的東西很多。只不過寫東西其實是一件有點麻煩你的事,你要不斷的思考、完善,盡量使呈現出來的話語有邏輯,說白了,就是要一直動腦。跟我有同樣經歷的人也許會懂,人生最美好的事,不就是不用動腦嗎?每天下班之后的無所事事才是人生真味吧!很多時候我寧愿拋棄我的手機也想讓頭腦放空,就這樣任其游離。當你在某一段時間集中用腦之后,片刻的放松都難能可貴,哪有精力再繼續奮戰呢(反正我是不行)?尤其是推送不是我的工作,沒有工作規章制度的制約,我就越發放飛自我,能拖一天是一天。但是,昨天南瓜跟我說,讀者還等著你更新呢(雖然很少很少),我就覺悟了,即使有一個小伙伴看我的文章也是對我的支持啊,就算是為了這一個小伙伴,我也要克服懶惰,好好碼字才行。

我自信,我才拖!

說句大言不慚的話,我拖延,是因為我覺得我最后一定會完成工作,所以才這么肆無忌憚的刷微博、刷朋友圈。大多時候我的工作都不需要即刻完成的,而是給我一定的時間,在這段時間內完成就可以。一般這種情況,是我最喜歡的工作方式。我會先對工作做個整體預判,估算一下我大概需要多少時間,每一步大約需要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理順大致的計劃之后,我就知道我可以拖多少天了。對于我熟悉并擅長的事,我通常都會用這種方式來擠時間,抓住每一分可以玩手機的時間。如果這次的任務我不擅長,我就會先整理思路,然后立刻著手做一些前期工作,邊做邊看自己能把握的程度,再決定自己能擠出多少時間。一旦我發現這個任務我無從下手或進展緩慢,我就會一直尋找方法和思路,直到確定自己有眉目了,這個時候就可以躺回床上刷微博了。另一種情況就比較樂觀了,如果做著做著發現新工作可以進展的很順利,我會,嗯,立刻躺回床上開始玩手機。

最重要的是,我并不覺得拖延一定會導致效率低、效果差。如果你跟我一樣,已經在頭腦里羅列好工作條目,并且有了思路,在最后時刻集中精神“火力全開”,反而會激發更多的靈感和思路,讓你效率變高(都要交稿了,你還有臉玩嗎?)。至于效果好還是差,以我個人來說,我沒辦法作比較。作為長期拖延癥患者,怎么會有“滴水穿石”的工作經歷呢,我們都是“狂風暴雨、電閃雷鳴” 的“自殺式”的工作方式啊,畢竟控制頭腦的是猴子。雖然會在小宇宙爆發(也就是熬夜補救)之后也會自責和悔恨自己的行為,仍會樂此不疲地循環往復,不知悔改。

一句話,做好預判、留有比預判再多一點的時間,盡情玩吧!到現在為止,我還是屢試不爽的(當然最近不行了,新聞工作者最忌諱的就是拖延,我……),如果你嘗試了,失敗了,那我只能說,恭喜你,有救了!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