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大約八點,我與和我一起寫公眾號的小伙伴討論了一篇新文章的構思,過程是非常的激烈,我們也文思泉涌,挖掘了不少新鮮的觀點,最后,我們對討論出來的結果十分滿意。
因為那時候我手頭還有一篇沒有寫完的稿子,于是我告訴小伙伴:“那這篇內容就交給你來寫了。”
小伙伴滿口答應:“沒問題,我先去洗個澡,洗完我就安心寫。”
到了八點的時候的時候我又發消息給她,“你寫好了么?”沉默了一會,她回復我說:“沒有。”
頓時覺得心好累,說好的洗完就安心寫的呢?
不過,機智的我其實早有預感。
在前天早上去上班前,我就發消息給小伙伴查崗:“今天的你寫文章了么?”沒有回應。在中午十一點多的時候,小伙伴慢悠悠地回復了我,“剛醒,一臉懵逼。”
恩,我也一臉懵逼。
接著,她又發來了幾個字:“等等,先讓我吃個泡面,下午就寫。”隔著屏幕我都感受到了泡面對我的惡意。
半個小時后,我已經寫完了我的新文。隨手打開手機一看,果不其然地寫著一句不要臉的話:“我先睡會,然后再折騰。”
我握著手機仰天長嘯:“你不是才剛剛睡醒嗎!”
然后我的小伙伴就銷聲匿跡了,終于在晚上七點多的時候,我忍不住發出了心靈的質問,“你不會睡了一下午吧?”
一個害羞的表情,“也沒有啦。”
“那你寫完沒有?”
“沒有。(哭泣表情)”
……
我無語凝噎,只能透過手機和她執手相看淚眼,(如果她在我面前我一定分分鐘打死她)接著她似乎還有些良心疼痛地告訴我,“一天又荒廢了。”
沒錯,一天又荒廢了,在這被荒廢的一天中,我們究竟干了一些什么奇奇怪怪的事情?
好的,下面請我的小伙伴親自分析以及檢討一番,說說在被她注上“荒廢”屬性的每一天,她究竟做了什么,以及她那一天的心態。
各位正在看我們文章的大佬們,沒錯,我就是這個被我的小伙伴唾棄的小可愛。(就是這么不要臉)
我被逼著寫這篇懺悔文的時候,我的內心是拒絕的,原本我的任務是寫一篇評價“暫停法”的文章,正如我的小伙伴所說,當天晚上我們討論激烈,文思泉涌,最后,睡意昏沉……
于是正在準備一項重要考試的我心安理得地睡到了太陽高高掛的時候,我的任務也在吃泡面的時候從寫一篇有深度的文章變成了一篇批判自己的文章。
寶寶心里苦,但是寶寶還是得懺悔。
吃完泡面的我看了兩頁英語單詞,大家都知道,英語單詞和工作文件都具有極好的催眠效果,我又是一個看書學習工作都非要在床上解決的怪人,于是,我再次心安理得地睡著了,定了鬧鐘,告訴自己20分鐘以后起來學習。
20分鐘之后的鬧鐘響了,我才剛剛睡著,怎么愿意起來呢,于是我果斷地掐斷了鬧鐘,告訴自己,再睡十分鐘。
再睡十分鐘就看書。
再玩二十分鐘手機就寫文章。
哎呀,還挺早的,那再看三十分鐘動漫吧。
時間不早了,那等我看完這四十分鐘綜藝我一定開始寫。
沒完沒了,樂此不疲,仿佛明天再也不會到來一般……
我懷著十分沉重的心情做完了一天的娛樂活動。
此時我抬頭看向窗外,驚覺天已經黑了,我的小伙伴發來消息詢問進度。
我縮了縮腦袋,思考了一下是加急寫一篇交差還是告訴小伙伴真相被打一頓,又想到此刻小伙伴距離我最起碼三公里,于是我理直氣壯地叉著腰又帶點小可憐地告訴她我沒寫。
雖然小伙伴沒有打我(主要是打不到),但是她對我這個拖延癥發出了來自內心深處的譴責:“你丫的拖延癥真是沒救了!”
其實我這樣的拖延癥,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是一種十分常見的病癥,就像是小感冒,無藥可治,只能等它自己痊愈,或者說,等你自己什么時候無法忍受自己。
一天又一天的荒廢,其實我自身對于這樣的拖延非常厭惡,明明可以在完成了所有事情之后愉快地玩手機,非要懷著沒做完事情的忐忑心情,惴惴不安地滑動著屏幕,最后感嘆自己真的是沒救了,這一天過得輕松卻不快樂。
自我厭棄的情緒,會因為自己對承諾一次一次的不實現而越來愈烈,覺得自己沒有價值,覺得自己整天無所事事,那么,怎么去改變這種現狀呢?
首先要強調的是我們平常說的“拖延癥”并不是一種病,既沒有被列入精神疾病系統中,也沒有權威的定義,它的普遍意義指人們無謂的延長工作的時間的行為,而且這種行為通常會帶來負面的后果。
說起來,拖延癥更像一種現代癥狀。在現代社會中,我們總是有意無意地進行著各種各樣的拖延,比如在告訴自己該睡的時候還會躺在床上刷上好幾圈微博依然不甘心閉上眼,不知東方之既白。(在過去五十年的研究中,人們工作日的睡眠時間平均縮短了1.5個小時)
只要稍微注意一下,不難發現,我們拖延的更多的是我們覺得困難的或者很急切需要完成的事情。因為通常在完成這類事情的時候,我們都會感受到精神上的痛苦,所以才需要干點別的事情來緩解這種痛苦。
不得不說我們的大腦真是人體上最奇妙的構造,那時候我們的大腦就會驅使我們將注意力放在更輕松更容易完成的事情上,比如,刷刷朋友圈、睡個覺什么的。這樣,我們就能得到精神上給我們帶來的暫時性的愉悅。
人是習慣性動物,久而久之人就會把拖延當成一種習慣。
我們總是將拖延簡單的歸結于“懶”,其實它最本質的核心是“自制力”。
Utrecht University的研究員對各種拖延癥做了一系列的研究,他們發現了很多有趣的結論,包括:拖延癥患者更少運動、更少吃蔬菜,因為他們的核心問題是糟糕的自制力,而運動和吃蔬菜都需要自制力。
我歸納了幾個方法來緩解拖延癥。
首先,改變環境。
舒適、慵懶的環境會更大程度的是你放松,你會覺得身上的骨頭都松軟起來,看見沙發和床就想躺下來,那躺下來干什么呢?那就先刷會手機吧。
所以想要避免“拖延”,就盡量選擇避免這些環境,例如:圖書館,自習室,安靜的角落等等。
我想大家都能發現,同樣做一件事,在圖書館的效率要比在家里高多了。
第二,避免誘惑。
現代社會能誘惑我們的東西真是太多了,人非圣賢,我們很難抵制那些誘惑。那么我們更應該人為的去避免這些誘惑,比如說斷開網絡,將手機、電腦等一系列的東西關機鎖起來,或者請別人幫你保管,那么你會驚奇地發現你的效率大大提升了。
第三,提供獎勵。
很多時候我們是為了某個獎勵而去完成一個任務,這樣會使我們更有動力。就像,小時候媽媽說你考上多少分就給你買個新玩具一樣。我們可以自己給自己設定一個小獎勵,比如說看完多少頁書,就允許自己刷一會美劇。
這是我對自己的“拖延癥”總結出來的方法,也是很普通的方法,大家可以試一試,當然大家有好的方法,可以在留言處告訴我,之后我們會整理出來,和大家一起分享這些好方法。
最后,克服拖延癥,你準備好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