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文章,讓我們知道了元認知能力的重要性。那么,該如何提高元認知能力呢?三個有效的可以刻意練習的途徑:
1、打坐;
2、興趣;
3、反思。
一
打坐,我們或多或少有所了解,還有很多名稱,如冥想、禪修等,文中李老師為了和這些概念進行區(qū)分,獨創(chuàng)稱作“坐享”。我習練過一段時間的打坐,習慣采用這個詞語。打坐的要領(lǐng)是雙眼微閉,身體放松,保持脊柱的挺直,然后將意念集中注意力在呼吸上。在打坐的過程中,感受呼吸的自然,呼吸的深淺,甚至呼吸中空氣的冷暖和味道。
練習之初,常常會發(fā)現(xiàn),自己的思想不知不覺就飛到了其他地方,這十分正常,需要做的僅僅是將這個游離的思想再拉回來。
健身可以增大增強我們的肌肉,而打坐是一種“大腦體操”。這種刻意練習訓練方式使你的元認知能力被激活,然后你反復使用它去調(diào)整你的注意力,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到一個地方。
二
興趣能提升元認知能力,相對比較好理解。當做一件感興趣的事情的時候,我們會進入一種心無旁騖,全然忘我的狀態(tài),也就是大家常常聽說的“心流”flow。在那種全神貫注的狀態(tài)下,會使元認知能力徹底放松。而注意力全部用來去感受每一個感官的刺激,進而調(diào)整自己的每個動作,甚至每個意識與理解,最終達到比前一刻更好的地步。
注意,這里說的全神貫注,是一種主動的全神貫注,比如彈鋼琴、打太極、畫畫;而游戲、電影、小說等是一種被動的全神貫注,這種全神貫注來自于外部的控制。主動的全神貫注,相比被動的,多出了至少一個維度:專注于提升某個特定的技能。
所以,如果你想提升孩子的元認知能力,有意識地去培養(yǎng)孩子在某一領(lǐng)域的興趣,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三
所謂“吾日三省吾身”,這并不是圣人才應(yīng)有的習慣,而是我們?nèi)巳饲姨焯於紤?yīng)該去做的事情。因為,反思幾乎是刻意練習元認知能力最高效的手段。
當時我為什么這樣想?我的理論依據(jù)是什么?這個依據(jù)有根據(jù)嗎?能否站得住腳?還有沒有更好的辦法?這個辦法能否用在其他地方?這個反思過程,就是不斷理順我們思維邏輯,讓我們的假設(shè)不斷接近事實的過程。
而且,反思是調(diào)整情緒的根本。觀察和研究表明:控制情緒和控制時間一樣,幾乎是徒勞的。冷靜常常并不是控制情緒的結(jié)果,而是“認清情緒來源,并找到解決方案的結(jié)果”。而認清情緒的來源,就是在調(diào)用元認知能力了。
“我很生氣”和“我知道我現(xiàn)在很生氣”有巨大的差異,前者只會在接下來的時段繼續(xù)生氣,而后者因為元認知能力被激活可以做到把注意力轉(zhuǎn)到“我為什么很生氣”,乃至于找到很生氣的原因,然后再把注意力放在那個引發(fā)情緒的問題上去。于是,每一次認清情緒的來源,就是一次元認知能力獲得鍛煉的重大機會。
學完這三個刻意練習元認知能力的方法后,我忽然想到了“覺知”這個佛學中經(jīng)常提到詞。覺知指有意識地、客觀地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當下身體內(nèi)外的感受和體驗上。元認知能力指對自己思考過程的理解與認知。而打坐、興趣、反思這三個刻意練習的方法,有一個注意力逐漸強化和遞進的關(guān)系。打坐,只是有意識地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呼吸這個相對簡單的事情上;興趣,則是培養(yǎng)在某一領(lǐng)域主動地全神貫注,這個注意力由于興趣的吸引,也比較容易實現(xiàn);而反思,由于要主動調(diào)用注意力,而且思考問題相對來說比較復雜和辛苦,因此,更加需要我們刻意和有意識地去訓練。只有形成了習慣,如同吃飯和刷牙,那時,我們會自動自發(fā)時時刻刻去覺知自己的思考過程和結(jié)果,也就是說,元認知能力會越來越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