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5月25日
閱讀易仁永澄《普通人并不知道 自己是由作品構成的》
一、關鍵詞
作品聲音的四個層次
1 想清楚
思維方式:be-do-have的富人思維
思考方法:黃金思維圈和port模型
決策模式:期待基于新三觀的決策模式
2 做到底
障礙:碎片化時代,每個人的24小時都在被提供服務,受到的干擾最多,注意力最容易被分散。
價值:不能做到底,格局就越來越小,發(fā)展空間就越來越小,天花板就會非常低。
技巧:選擇少一點,少做點事情,是前置條件。
3 有成果
理念:作品聲音的目的是將自己的價值不斷呈現出來,體現價值的基本方式就是產出成果,指的是一件事情得到了應該得到的成果。
示例:“想做一件事”要開發(fā)一個全新的課程;“應該得到的”是大綱、ppt、講課錄像,這些就是結果;如果得到了結果,就說明成果已經獲得。
套路:持續(xù)訓練port模型,就能做到做事情想清楚,做到底,取得成果。
4 出作品
定義:出作品指生產出可供他人使用的產品。
作品特征:
1)細節(jié)被打通。提升標準,把標準從了解理解提升到使用應用掌握評估的層次就會發(fā)現若干的細節(jié)開始不斷明確,不斷打通。
2)模塊化。把自己擅長的內容進行模塊化,形成一個個被封裝好的積木塊,在未來可以隨意調用。
3)使用價值導向。
所謂使用價值,簡單來說就是你用來滿足別人或組織需求的一切能力和資源等。使用價值才是一個人核心競爭力的關鍵,不要只具備價值而沒有使用價值。走出自己,站在用戶的角度,在自己作品中封裝更多使用價值。
關鍵目的:
具備影響力。真正的影響力,并不是影響他人的行為,而是去影響他人的價值觀,讓他愿意為了共同的價值而投入。
在作品中包含更多關于why的內容,還不是what層面,就更容易產生持久的影響力。
途徑:
訓練port模型達成前三層次,使用“小系統(tǒng)”的套路就可以做到模塊化,發(fā)出作品聲音。
二、聯(lián)結
1 總結:作品聲音的四個層次打通了“做一件事”的正確姿勢。
2 工具:黃金思維圈、port模型、小系統(tǒng)、決策模型。
3 關鍵:使用價值導向,少做事。
三、對標
1 做事太多,沒有做到底,成果標準太低,沒有模塊化,不注重使用價值。
2 使用port模型十余次,使用黃金思維圈若干次,嘗試使用小系統(tǒng)。
四、改變
1 按照作品聲音的標準,每周只做一件事。一件事沒有做完,不再開啟新的事情。
2 一做事,就要想到作品聲音的四大工具和兩大關鍵。
17年5月17日
閱讀易仁永澄《每個成長者必須學會刻意練習》
1 刻意練習的基本概念
1)基本原理:大腦可變性和心理表征
前者指大腦會像肌肉一樣隨著訓練而發(fā)生結構性的變化。
后者說明刻意練習的目的是為了建立高手的心理表征。
2)關鍵詞:適用范圍、原則運用方法、實踐案例。
刻意練習的原則:邊界清晰,導師指導。
刻意練習的方法:學習區(qū)、模塊分解、注意力高度集中。
3)價值
要自我實現,就必須擁有價值;要擁有價值就必須具備能力;要具備能力,就必須進行刻意練習。
2 升級版的刻意練習四層次
1)第0層次:不練習。
認為知道等于做到。求快的心態(tài)。用知道來掩蓋因做不到而產生的內心恐懼感和自卑感。
2)第1層次:低水平重復的練習
原因:標準低;停留在舒適區(qū),缺乏提高標準的動力;自己和世界的耦合度太低。
途徑:分析朋友、圈子、敵人和平臺。5個朋友水平平庸,圈子單調,沒有假想敵,平臺太爛。分析清楚并加以更換,就可以有動力離開這個層次。
3)第2層次:有目的的練習
判斷標準:訓練目的是否明確?訓練是否讓自己走出舒適區(qū)?練習過程是否專注?訓練過程是否包括反饋?
4)第3層次:刻意練習
努力尋找訓練體系:導師、關鍵詞、構建、關聯(lián)、訓練、復盤。
放慢速度,重復訓練:精準地體驗、感知、學習該技能環(huán)節(jié)的狀態(tài),盡可能感受訓練的所有細節(jié)。
強化反饋:沒有成敗,只有反饋。對待反饋的做法,是記錄、復盤、分析、總結,然后再嘗試,不斷靠近標準的過程。
拒絕自動完成:保持專注和對技能目標的感知,不要使用經驗解釋系統(tǒng)進行解釋,不要自動完成,不要用實戰(zhàn)來替代對技能的刻意練習。
5)第4層次:符合認知原理的內隱化練習
原理:刻意練習的本質是培養(yǎng)和提升長時工作記憶能力,或者說是培養(yǎng)知識關聯(lián)的能力,培養(yǎng)大腦調取關聯(lián)性知識的能力。
策略:加工碎片化知識,形成組塊;關聯(lián)組塊并優(yōu)化提取速度;使用符合內隱知識的學習方式。
A 認知的學徒、B 加入學習共同體、C 和榜樣在一起、D 持續(xù)封裝“可組塊的方法”、E 以教為學。
A、B、C可以幫助我們獲得組塊、關聯(lián)的組塊、可快速提取的組塊。這是非常有價值的三手組塊,整體策略為借勢。
D 為自建組塊。E 為自我搭建關聯(lián)的組塊、可快速提取的組塊。
3 對標后的現狀
對照以上4層次的刻意練習,我的教學技能處于第0層次和第1層次,這也解釋了我教學能力長期處于低水平的本質原因;我的目標管理處于第2層次、第3層次,這也解釋了我為什么感覺近半年來自己在認知和行為上都產生了重大改變。
4 改善途徑
提升自己與世界的耦合程度,更換關鍵要素;把教學技能提升到第二、第三層次;圍繞職業(yè)成長、家庭成長、個人成長的價值定位,采用“借勢”和“以教為學”的策略建立心理表征。
17年5月02日
閱讀易仁永澄《日程與計劃》
1、關于“行動”的認知:
行動指的是通過一步操作即可完成的、不可細分的最小事項/活動。
把一系列行動進行規(guī)劃、排程,就形成計劃,具備確定開始時間的就形成日程表,不具備確定開始時間的就形成清單。
2、關于“日程”的認知:
1)基本概念:
對執(zhí)行時間有剛性需求的行動,就是日程行動。它具有最高優(yōu)先級,通過日程表進行管理。
2)系統(tǒng)理解:
道:一是從容,二是高效地處理承諾。其核心目的就是讓我們提前做好準備,屆時能夠不慌張、能夠維系著很好的個人品牌和影響力。
術:清晰思考、分解到位、提前準備、扎實落實。
器:使用日程表來管理。
3、使用日程表管理日程的3個誤區(qū):
1)隨意將行動寫入日程表。日程表中的時間都是被他人占用的時間。這句話的含義:這是一個涉及到其他人的任務,必須準時準點,否則它將損害你的品牌和影響力。
2)隨意設置重復行動。定期出現的行動,指的是必須要完成的行動,而不是可做可不做的行動,更不是想要重復做的行動;所有重復行動必須按照要求啟動或全部完成,可寫入日程表中。
3)隨意改動日程表的內容。由于隨意增加了日程表的行動,都會導致日程表里的行動非常多。可是人生常態(tài)是不穩(wěn)定、混亂態(tài)的。當出現任何變動,日程表就要被迫調整。日程表就不值得信賴了。
17年5月05日
閱讀易仁永澄《積極主動,一切成長的第一保障》
1 概念
主動為個人的成長和發(fā)展營造解釋系統(tǒng)和生存環(huán)境,這是每一個人的責任。
2 價值
積極主動是成長的前提和保障,它適用于各個時空,應用于每一次決策。
3 本質
打破習慣性防衛(wèi),從舒適區(qū)進入學習區(qū)。
在刺激與回應之間主動作出選擇。
事情觸發(fā)時,主動啟動理性認知和思考系統(tǒng),作出適合自己長短期綜合利益的抉擇。
4 階段
我想要……
我的資源是充足的,我繼續(xù)想要……
從容面對刺激,從容作出選擇
從身份出發(fā),匹配三觀,自我決定。
5 改變
提升積極主動的能力就可以改善心態(tài),從而具備改變的核心表征之一。
6 故事
當Lisa處于非理性狀態(tài)時,Wendy的情緒容易失控,從而對孩子責備或呵斥。在以前,我總是當面指出Wendy這樣做不對,反而惡化Wendy的情緒。近一個月,出現這種情況時,我首先想到的是,這是Wendy目前所能做出的最好選擇,進而去安撫或者體會Wendy的情緒,當她逐漸從“小我”走出來時,事情反而很好辦。
17年5月06日
閱讀易仁永澄《任務目標計劃都是啥?》
1、基本概念
行動:指的是通過一步操作即可完成的、不可細分的最小事項/活動;包含動詞;“現在已經分解到行動的層級了嗎?可以執(zhí)行了嗎?”
任務:由若干行動有機組合而形成的事件/活動集合,任務可以通過一定方式分解成行動;行動是一種特殊的任務。
目標:視野范圍內可以看到的標準。目標是任務的屬性;任務的目標屬性由目的決定;任務越大,行動越大,目標越復雜。
計劃:為了達成任務的整體目標而對任務分解出的子任務/行動進行排序的方式和結果。
2、系統(tǒng)思考
1)目標管理系統(tǒng)的12個組成要素:
期待、目的、思路、目標、成果、任務、風險、計劃、行動、調整、反思、封裝。
2)要素之間的關系:
A、目的、目標、成果、任務、行動、計劃6個要素的內部關系
目的是核心,決定其他5個要素;目標是實現目的的最佳途徑;達成目標的過程就是把成果變成現實的過程;目標是任務的一個屬性;任務是行動的組合;計劃是行動的排程。
B、目的、目標、成果、任務、行動、計劃6個要素在現實世界中形成的關系鏈。
拷問目的→明確目標→描述成果→分解任務→排程行動→形成計劃→啟動計劃→實施行動→執(zhí)行任務→取得成果→達成目標→實現目的。
C、12個要素代表目標達成過程中的12個環(huán)節(jié)。
澄清期待→拷問目的→找到思路→明確目標→描述成果→分解任務→預判風險→形成計劃→執(zhí)行計劃→反饋調整→復盤反思→成果封裝。
D、高水平的人實現目標的心理表征。
分析目的→描述結果→推導任務及目標→分解任務至行動→排序行動成計劃→按照計劃執(zhí)行→達成目的。
3、理解力訓練
1)日計劃是什么?
日計劃就是一天的子任務或行動排程,目的是為了達成周度目標。
2)月目標和月計劃是什么關系?
月計劃就是一月的子任務或行動排程,目的是為了達成月度目標。
3)目標和計劃之間是什么關系?
計劃的目的是為了達成目標。
4)什么樣的人可以制定年計劃?
能夠制定日計劃、周計劃、月計劃、季度計劃,且實現整體目標的人可以制定年計劃。
5)當擁有什么能力之后,制定年度目標能更靠譜一些?
擁有實現月度、季度目標的能力之后,制定年度目標更靠譜一些。
17年5月04日
閱讀易仁永澄《期待當目標》
1 為什么要用rsqc?
1)把期待轉化為目標的一個模型;
2)澄清期待;
3)澄清目標。
2 目標達成十二環(huán)節(jié)
1)做前階段:
期待:想要什么(與三觀相關)
目的:黃金思維圈-從為什么開始
思路:黃金思維圈-達成目的至少有八種途徑
目標:黃金思維圈-達成目的的最佳途徑
成果:得到什么
任務:對于如何得到進行排程
風險:制定安全空間
計劃:port模型列出來就是執(zhí)行方案
本階段主要使用了黃金思維圈和port模型。
2)做中階段:
執(zhí)行:把任務分解至不可再分解的行動。
調整:在執(zhí)行過程中根據階段性成果適時調整。
3)做后階段:
反思:結合工作記錄,反思亮點和不足以及背后的假設。
封裝:制作成為可重復利用的系統(tǒng),從而實現價值積累。
總結--目標達成的全流程是項目化管理的升級版。
17年5月03日
閱讀易仁永澄《滿腦子漿糊》
1 理解目的和目標關系的三個層次
1)port模型:目的-為什么要做這件事情?目標-做到哪些就意味著目的達到了。
2)黃金思維圈:目的-做這件事的本質和低層邏輯是什么?目標-達成目的的最佳途徑。
3)投射世界觀:目的-真實世界的一個假設;目標-投射在現實世界中的一個投影。
2 為什么要分辨清楚目的和目標?
1)port模型:分不清目的和目標,執(zhí)行過程中就會陷入停滯,能量不足。
2)黃金思維圈:解決問題抓不住本質:一個問題的解決,又會產生另外一個問題,只是轉移了負擔而已。
3)投射世界觀:陷入低水平勤奮狀態(tài),最多獲得現實世界的最有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