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誠〈論語〉學習筆記416陽貨第十七15》
【子曰:"鄙夫可與事君也與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茍患失之,無所不至矣。"】
【學習筆記】
今天是丙申年癸巳月乙巳日,四月十六,2016年5月23日星期一。
一,楊伯峻先生譯文。
孔子說:"鄙夫,難道能同他共事嗎?當他沒有得到職位的時候,生怕得不著;已經得著了,又怕失去。假若生怕失去,會無所不用其極了。"
二,鄙夫,什么樣的人叫做鄙夫?
四個字概括叫做:庸惡陋劣,這四個字分開兩個詞理解:庸惡和陋劣。
1,庸惡,是說他的資性,是說這個人沒有忠義之心。
中國文化,對于人性的指導意見,是由一個善念作為發端,不斷擴充,直至養成強力不反的浩然正氣為止,這叫做止于至善,好比一粒種子從播種到抽穗、發芽,結實。這個過程中,也有失敗案例。孔子也說過,苗而不秀者有之,秀而不實者有之。一個人,在成長的道路上,半路折翅墮落者也是有的。這就好比人與人之間的感情,經歷很長一段時間之后沒有升華上去,沒有升華就掉下去了,升華上去了就是另一番境界。孔子說,可與共學,不可與適道;可與適道,不可與立;可與立,不可與權。這就是在講,人與人之間不間斷的、否定之否定的、一層壘著一層的升華境界。同理,成長過程中,若是沒有擴充起來,沒有升華上去,掉下來的就是庸惡之人,也就是沒有忠義之心的人。
2,陋劣,是說他的識趣,是說這個人沒有剛正的能力。
上面,通過認識鄙夫二字,了解了他的資性和識趣,沒有得以擴充和升華,半途掉下來,失掉了成就品性的能力。接下來,孔子則給我們指出鄙夫的行為特點:患得患失。
三,什么是患得患失?
想要了解什么叫做患得患失,可以先了解不患得患失是怎樣的?
1,不患得患失的人,心量擴充的很大。大到什么程度呢?忘身。
2,那么,患得患失的人則碎碎念念不忘,不忘什么呢?富貴權力。
3,富貴權力本身是中性的。
富貴權力本身沒有善惡。難道會有人說,一百塊人民幣是善的,而一萬個一百塊人民幣就變成惡的嗎?再加上時間概念,一個小時賺一百塊人民幣是善的,一分鐘賺一百塊就變成惡了嗎?
富貴權力本身無善惡,但是,如果一個人的最高價值止于富貴權力時,情況就會發生不可思議的變化,即,人的品性急遽墜落,言行不可控,底線無極限。好像一架失去空氣浮力的波音七四七飛機一樣,再精密的儀器和構造,都不足以能夠令它繼續保持自我控制,變成自由落體的毀滅,漂亮的裝飾,寬敞的過道,舒適的座椅,迷人的音響,觸感美好的高級材質,世界頂級的碳鋼?呯~
4,患得者什么樣?
沒得到時,患不得,千方百計絞盡腦汁僥幸冒險都敢干,你讓他一步一步行不由徑,不行。他不信。他嫌慢。
5,患失者什么樣?
一旦得了權位,患失之,千方百計絞盡腦汁保住位置。喬布斯說有些人不是為事業奮斗而是為保住位置奮斗。在董事會激戰中,喬布斯一度敗北,丟了一手創立的蘋果公司領導權,被趕出董事會,離開蘋果,過了幾年失落痛苦的日子,距離孔子二千五百年后,喬布斯說了這么一句感同身受的話。
為保權位的言行,與意志堅強,兩者完全是兩回事。患失者無底線,瘋狂。往小了說,吹牛拍馬捧臭腳,往大了說,擠兌凌越可勁兒造。這些都起于患失之一念。一念之差。
6,對患得患失者,談談個人的經驗認識。
因為工作關系,我有機會與多層級多層次的人共事,有機會看到一些現象,且身在其中,有切己之感。事過境遷之后,看當初的那人那事,常常忍不住笑笑。因為時不過數年,人言情態宛若近前,卻早已物似人非。那些曾經高坐上位,仿佛不可動搖不可一世不懼為惡放肆無律的人,離開位置后處境可憐可嘆,那些曾經力爭上游活躍一時精力旺盛只爭朝夕的人呢,仿佛一腳踏空的自由落體者,亦是可憐。
當然,我這樣的認識路徑是有局限性的,認識也是淺薄的,作為個人經驗的認識,對他人而言幫助有限;
上面說的是別人,我自己也經歷了由非求是的歷程。前面的笑笑,我也笑曾經的我。這種靠自己撞南墻得來認識,是極其笨拙低能的路徑。完全可以不走這樣一段彎路啊!
一個人的經驗,最長不過十幾、二十幾、乃至幾十年而已,而歷史思維則縱貫數千年,《資治通鑒》,《通史》,最最簡短的《曾國藩家書》,距今一百五十年,涵蓋近代史人物風云,總能提供咨鑒了吧!
西方歷史,蘇格拉底、亞里士多德、柏拉圖,盧梭、伏爾泰、笛卡爾、邊沁、密爾、亞當斯密,康德、黑格爾、叔本華、尼采、薩特、弗洛伊德、榮格?一個一個時代,每個時代數位思想家的風采,事件人物,登場謝幕,看似紛雜,卻脈絡清晰,總不至于裝不下幾段故事吧?
對我自身而言,若非跟隨師父學習和訓練,這些經驗認識也不見得能形成,更不見得能拔上去,形成學術認識。
這是認識的兩個層次,前者為感性認識,膚淺得掉渣;后者為知性認識,較之感性認識進步很多,但是具體得掉渣。
對于認識能力,每個人都要樹立這樣一個目標:尚須勇于升華到系統認識的層次。
不系統,非好漢!
四,如何避免掉入患得患失行列?
1,學習:正學。現在有很多講厚黑講權術講計謀的書以及課程,不是他真有道理要傳授,而是要你掏錢,他從中拿出兩塊錢買一張彩票給你。
2,樹立志向。
靳哉之先生講了三重境界:
志于道德者,功名不足以累其心;
志于功名者,富貴不足以累其心;
志于富貴而已者,則亦無所不至矣。
換言之,物質生活目標是生存所需,但同時必要有精神生活目標。
如果缺了精神生活的能力,就只能過鄙夫的生活了。
【學習參考書目】
《四書章句集注》朱熹著
《張居正講解<論語>》張居正著
《論語正義》劉寶楠著
《論語新解》錢穆著
《讀四書大全說》王夫之著
《論語譯注》楊伯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