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誠〈論語〉學習筆記420陽貨第十七19》
【孺悲欲見孔子,孔子辭以疾。將命者出戶,取瑟而歌。使之聞之。】
【學習筆記】
今天是丙申年癸巳月己酉日,四月廿一,2016年5月27日星期五。
一,楊伯峻先生的譯注。
孺悲來,要會晤孔子,孔子托言有病,拒絕接待。傳命的人剛出房門,孔子便把瑟拿下來彈,并且唱著歌,故意使孺悲聽到。
1,孺悲是誰?
魯國人。據(jù)《禮記雜記》記載說,魯哀公曾派他到孔子處學士喪禮。
2,孔子為什么這么做呢?
孟子有一段"不屑之教"可為借鑒。
孟子說:"教亦多術(shù)矣。予不屑之教誨也者,是亦教誨之而已矣。"孔子的做法,于此可作為借鑒。
二,面對不屑之教,比如說,如果我是孺悲,怎么做呢?
1,反省。
這是中國文化特別的要點,反省是轉(zhuǎn)入理性思維、升華情感的加工廠。
2,做了錯事,力戒背書。
什么叫背書?比如說我做了錯事,跑到孔子那兒解釋一番,這樣一來呢,就沒有責任了,反正巳經(jīng)講了很多不得已的理由了嘛。背書有什么用呢?可以避免反省,可以避免羞愧的折磨,可以避免著手改正的修為,輕松了,自在了。
背書的危害是什么呢?一個人繞開錯,懷著下回不再碰到這個坑的僥幸心理,只會一次又一次在同一個坑里跳下、爬上來,再跳下、再爬上來?如果有旁觀者,該有多乏味多無聊啊。
3,怎么做呢?
見過勿憚改。改正就是。
錯了就是錯了,直直的面對真相,這是儒家最大的心法:誠。
誠,毋自欺。
不找理由,不回避錯誤,不背書,下手改。儒家最可愛的地方就在這兒,儒家培養(yǎng)君子,但都是從一個普通人開始培養(yǎng),教化而不是苛責,不會拿圣人的標準卡你。我讀曾國藩經(jīng)常哈哈大笑起來,因為很真實。少年時候比我還笨;青年時候一邊好色得不得了一邊日記里痛罵自己是畜生禽獸;他的表現(xiàn)反映出他的情商低得不可理喻,但回頭看看真夠血性的?就是這樣人,人生每個階段都犯錯的人,一直修身一直修身,修得有點心得的時候,順手完成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境界。這是真好漢!
4,若孺悲也是如此情況,孔子真心會教人!
《學記》教我們說:"發(fā)然后禁,則捍格而不勝",捍,音捍,han4,捍格是抵觸的意思。事情已經(jīng)發(fā)生,然后予以禁止,勢必心懷抵觸而不能承受。
孔子對孺悲的做法:
一則拒絕給你做背書的機會;
二則促你自我反省的機會。
時機教育法,是孔子的教育法。
【學習參考書目】
《四書章句集注》朱熹著
《張居正講解<論語>》張居正著
《論語正義》劉寶楠著
《論語新解》錢穆著
《讀四書大全說》王夫之著
《論語譯注》楊伯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