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簡書心理專題的主編,無論如何,我都不愿意說簡書的壞話。但是,在看完簡書出版的《你一定要努力,但千萬別著急》(下文簡稱《努力》)和《越勇敢的女人越幸運》(下文簡稱《勇敢》)這兩本實體書后,我實在忍不住想寫點什么,來談談我對簡書的一點不成熟的看法。
因此,下文純屬個人的胡言亂語。
一、捧起了一堆簽約作者,然后他們走了
先看《努力》一書。
我手中的這本書,2016年4月第1版,2016年10月第4次印刷。毫無疑問,這本書賣得實在不好。結合當當網、京東網的評論數據(當當網2814,京東網1200+)和在勵志與成功銷量榜的排行(當當網218,京東網318),豆瓣網的評論數據,我估計這本書的銷量,不到一萬。
可以拿來對比的是同期出版的《你的堅持,終將美好》(下文簡稱《堅持》)。這是一本由人民日報編輯的雞湯文合集,據說銷量超20W+。數據方面,當當網的評論量是19098條,勵志榜排第75位,京東網的評論量是5800+,勵志與成功銷量榜排第143位。銷量上無疑完勝《努力》。唯獨在豆瓣上,這兩本書收獲的評分和評價,差不多。
按理說,簡書日活躍用戶上百萬,不至于啊。原因很簡單,沒有任何推廣,單靠自身的影響力,簡書還遠遠不如人民日報。看看豆瓣上的短評和書評就知道了。
《努力》一書,第一篇文章是 擺_渡_人 的《永遠不要對一個人的努力嗤之以鼻》。我們都知道一本書的第一篇文章是有多重要,而這篇文章在簡書的數據如下。
同樣是這篇文章,在其個人微信公眾號上的數據是:5907個閱讀,111個贊,40人贊賞。
值得注意的是,該作者自2016年年底就不怎么在簡書上更新文章,而新文章所獲的數據,也是有點慘淡。就拿《最愛你的人,還在原地等你》一文來作對比。
而該文在其公眾號的數據如下。
我簡單瀏覽了下該作者的微信公眾號,就連推薦其他公眾號的文章都有2W+的閱讀量,怪不得該作者少在簡書上發文了。
我還留意到,《努力》一書中,正經嬸兒 這個作者共有三篇文章被收錄。而這個作者,早在2016年6月,就已不在簡書更新文章了。原因自然無非是,在簡書上發的新文章如果沒有專題收錄,就算你有上千甚至上萬關注量,也基本沒什么人看。而在該作者自己的微信公眾號上,每篇文章都能有上萬閱讀量和數十人打賞。
因此,金數據的創始人mechiland 在《簡書是個好平臺》一文中寫道:
我鼓勵所有的創業者開始在簡書上寫作——事實上如果你的產品有自己流量凄慘的 Blog 的話,我建議直接遷移到簡書上來。簡書提供了公平、開放的寫作平臺,以及口味多樣的讀者群體。我們已經從中收獲不少,相信你也會的。
其實是基于這么一個前提的:你的個人微信公眾號不行!
而實際上,早期的簽約作者,在簡書上被捧紅后,由于沒有具體的合同約束,都賺自己的錢去了,簡書白為他人做了嫁衣。相信簡書已經看到了這一弊端,并且開始從合同上,合法地讓簽約作者幫自己賺錢。
說到底,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司馬遷《史記》中的《貨殖列傳》的這句話,值得所有人牢記。
二、內容變現仍然是難題
分析了半天,還沒分析兩本書的內容。
《努力》和《勇敢》這兩本書在內容上有一個共同點,都是以故事開頭,以講道理結束。這類文章的優點在于,大部分人喜歡看故事,看故事比較好理解嘛。但是,你可知道,喜歡看故事的人,看完了你的故事,心滿意足了,卻連一分錢都不給你!
給錢的,都是真愛,可是,真愛就那么幾個,憑什么輪到你。
簡書的大主編 劉淼 在《關于“一毛錢電子書”的構想》一文中也承認:
簡書出品的電子書,也有幾本賣得比較好的,但是從作者的角度看,收入仍然差強人意。如果無法給作者提供合理的收入,顯然這種模式是無法長久的。所以一直以來,簡書電子書的作用更多地是為了推廣簡書的品牌,而不是盈利。
他構想:
策劃一毛錢電子書,向著十萬本的銷售目標前進。
我卻想斗膽潑下冷水,如果以目前簡書上的文章來出這種一毛錢電子書,永遠不可能有十萬本的銷量。
原因無非是:能讓人愿意付費的故事,實在太少。而真正的干貨文,只有少部分人寫。如果沒有好的推廣,不到幾天的時間,好文章就被淹沒了。
簡書目前的做法是讓簽約作者陸續開收費課程,或許算是內容變現的折中之道,卻不是長久之計。
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發現,原來簡書已經編出了第三本實體書《終有人住進你心里》,即將在今年3月出版。這種精選10萬+轉閱量好文編輯出版的做法,無疑是保險的。但是究竟還會有多少人買這樣的合集呢?我表示擔憂。
三、這些地方,或許可以用力
如果你有留意,你會發現,簡書正在做簡書人格化的工作,即改簡書日報為黛玉日報,又有簡寶玉與之相對。改簡書薦書為小薦薦,與之相對的是簡小妹。還為他們征集形象設計,請看這里。這對簡書以后的全方位推廣,無疑是大有幫助的。
也就是說,簡書其實一直在進化。簡書還可以往哪些地方用力呢?以下是我的猜想:
簡書上這么多優秀的官方專題,以這些專題的優秀文章來編輯成實體書,是否可行呢?
簡書擁有這么多簽約作者,這么多資源,適當為自己的書做更為主動的推廣,是否可行呢?
讓寫作者的文章,更容易被自己的關注者看到(我一萬七千關注量,不給專題投稿的文章,閱讀量才兩百不到),是否可行呢?
采取措施激勵專題主編或編委進一步調動起各官方微信群的活力,是否可行?
……
王佩 和 飽醉豚 應該算是簡書繼彭小六之后豎起的兩個新標桿,他們兩人似乎都瞧不起簡書的寫作者。我倒覺得簡書的最大財富正是這些不離不棄的寫作者。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前人的話,值得我們思考。
文章轉載請聯系我的經紀人 @bingo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