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書推出電子書已經有好些年了,這些年來,電子書的市場似乎一直不夠好。我出過一本電子書《笑話方法論》,曾經位列亞馬遜全站電子書銷量第四名,并持續了一周,不過統計下來,這本電子書似乎也就賣了一兩萬本。如果是實體書銷量榜的第四名,銷量應該遠遠不止這個數了。
除此之外,簡書出品的電子書,也有幾本賣得比較好的,但是從作者的角度看,收入仍然差強人意。如果無法給作者提供合理的收入,顯然這種模式是無法長久的。所以一直以來,簡書電子書的作用更多地是為了推廣簡書的品牌,而不是盈利。
新年一年開始,我和同事們重新商量起電子書業務的事。我突然想到,有沒有通過創新的方式,促進一下電子書的銷量呢?
之前簡書的電子書,并沒有一個科學的定價策略,定價的時候一是參考作者的意見,二是看作品的字數,這樣的做法顯然不夠科學。有的作品,盡管字數多,但由于市場的偏好,未必賣得好;有的作品,篇幅短小,但可能受市場歡迎。
再拿《笑話方法論》來說,雖然有趣味性,但實用性并不是很強,不到兩萬字的作品,定價2.99元,可能有點高了。如果當時定價1.99元或0.99元,是否總的銷售額可以提高呢?如果定價更低,比如說一毛錢,但銷量能提升三十倍以上的話,總的銷售額還是會突破現狀。
這是之前電子書工作缺失的一環,即通過不同的定價策略推算出相應的銷量,這個目前也只能通過一步一步地實驗得出。
所以我有了一個想法,推出“一毛錢電子書”,定價0.99元的電子書價格已經足夠低,大概多數人買的時候都不會過多考慮,定價一毛錢,基本相當于免費了,理應可以賣出更多。
以前的簡書電子書,選題往往較為文學化,相比起知識類圖書,這些書有一定的劣勢,因為人們買書時,文學類圖書看重作者,知識類圖書則看重內容。因而接下來的電子書策劃,要充分考慮到這二者的區別,更多地從市場的角度考慮。
在完成《笑話方法論》的時候,我腦海中曾經浮現過一個瘋狂的想法——電子書出版的時代已經來臨,相比紙書,這種出版方式更為靈巧、快捷,因而一個作者完全可以一個月出一本兩三萬字的電子書,這在紙書出版的時代是不可想象的。
假設一本一毛錢的電子書,題材夠好,有沒有可能賣出十萬冊?我覺得完全可能,這意味著有一萬元的銷售收入,作者則可以分到幾千塊,平均下來,相當于有千字幾百塊的稿費,也算比較合理了。
相比紙書,電子書的供應是不限量的,而不像紙書那樣總是需要加印。在電子書的時代,應當盡量發揮它的這一點優勢。想清楚了這些,我覺得接下來的事情已經很明朗了:
策劃一毛錢電子書,向著十萬本的銷售目標前進。如果你想了解簡書電子書的最新動向,歡迎關注我們的版君簡書出版。
堅持日更,2017年每天早上9點發文,歡迎交流。
關于轉載問題:請統一簡信聯系我的經紀人amumum。
想與我進行更深入的交流請點擊我的私密群招募。
前一百名入群者贈送我剛上市的新書《笑話方法論》一本。
如果你寫了《笑話方法論》的書評,也歡迎點上方鏈接到該專題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