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天,線上線下幾乎所有人都在討論李煥英,看了宣傳片,聽了別人的討論,知道這是一部關于母愛的電影,聽說那么多人看完以后哭的稀里嘩啦,我不太敢去看,確實是不敢看。
對于母親,我有的只是虧欠,并不是我犯了什么大錯,父母也還健在,只是當初看似正常而又普通的選擇,造成了現在的一切。
大學畢業后,找了份外地的工作,現在想想當初作出這樣的選擇有三個原因:
- 妹妹肯定會留在老家所在地。
- 老家專業相關工作機會少。
- 也想闖一闖,多掙點錢,孝敬父母。
可是,雖然當時的想法看起來是沒有問題的,但是我卻經常后悔。
因為工作后結識了老公,老公的老家更遠,媽媽嫌遠不太同意,但當時的我可能被愛情沖昏了頭腦,根本沒有想過自己再也回不去的結果,現在想想,真是一點長期觀念都沒有,只是自私的想著自己,就義無反顧的嫁了。
記得媽媽說過,找個當地的多好,哪怕你們都在外地工作,總有回來的可能。可是想著哪那么容易就能找個合適的當地人,遇到現在這個,覺得很不錯了,怕放棄了會后悔,再也遇不到這么好的。
現在想想,雖然愛情確實是占一大部分原因,但極大的損失厭惡心理也是一個極其重要的原因,結果就像是自己就是被愛情沖昏了頭腦,家里越是反對,就越加分不開,這也是心理學上的羅密歐朱麗葉效應吧,把戰勝困難的力量誤認為是愛情的力量,把逾越障礙的成就感轉換為戀愛的感情。
就這樣,確定了結婚,就在工作所在地買了房,順理成章的生了娃,在這個地方,慢慢的積累自己的資本,愈發的與這個城市越黏越緊,難以掙脫。
反觀幾個要好的朋友,都在大學畢業后,想方設法回到了家鄉,而且現在工作生活也都不錯。
至于我,我的老家就像一個客棧一樣,只能在放假回去待幾天,在有了孩子之后,回去的次數更是少之又少,就算是回去,也幫不了爸媽什么忙,因為娃太小,還需要照看,幫爸媽做個飯都是奢侈,更別說幫別的什么忙。回去了,爸媽忙里忙外,忙著給我們做各種好吃的,忙著給我們準備一大堆返程要帶的東西。
我像一個客人一樣享受著這一切,在家里的幾天,感覺自己又回到了小時候,可以在爸爸媽媽的翅膀下吃吃喝喝,玩玩樂樂,安全感滿滿當當,可每次回來的路上心里都備受煎熬,每次都是短暫的幾天,每次都要承受離家的痛苦,恨不能回到小時候,再也不要長大。
我掙到的錢孝敬父母了嗎?雖然有,但是很少很少,不管給他們買什么,都會被“數落”一頓:家里什么都有,買這些干什么。給錢,又被推來推去,好像我什么都不該給他們,好像女兒才是最辛苦的,他們什么都不缺,不缺吃穿,不缺錢,是的,他們不缺這些,除了這些,我又能給他們什么?他們缺的是女兒的愛,媽媽說時常給她打打電話比什么都強,也許吧,知道各自安好,心里至少是放心的,但是遠水永遠救不了近火。
回來上班、帶娃,最多隔幾天給爸爸媽媽打個電話,越來越覺得自己白養了,要不,那天公公抱怨說老公白養了,我怎么一下子發火了,其實是戳到了自己的痛點,我發火時說的話都是給自己找理由,我反駁說怎么就白養了?你們住院我們沒回去嗎?治病的錢我們沒給嗎?每年沒給你們養老錢嗎?現在想想真是有點可笑。
媽媽生病時,我最多也就是回去陪幾天床,而在漫長的化療放療的過程中,我又回去過幾次?媽媽每次嘔吐的要命時,我又在哪?
爸爸腦血栓突發時,我又在哪?幸虧妹妹發現的及時,最終沒有留太大的后遺癥,我多么希望當時是我在他身邊,可是我就是沒有在他身邊。
都說重男輕女是封建思想,是遭人鄙視的,但是,你看看,我這個嫁出去,而且嫁的還有點遠的閨女,還真是幫不上忙,大部門時間只能顧著自己的小家,哪顧得上自己年老的爸爸媽媽?
就算不在這里工作,我也是回不去的,雖然現在不是男權社會,但放著男方家不去,而去女方家定居,難免有入贅的嫌疑,公公婆婆又該作何感想?這些世俗的觀念,我想擺脫也擺脫不掉,我是多么想回去,可是老公又何嘗不想回到自己的家鄉。
自己好像是被卡到這個地方一樣,有時真恨這個地方,但自己在這里謀生,我恨又能怎么樣?不管怎么恨,都是對自己的恨。
每次在深夜里輾轉難眠時,孤獨總是如約而至,總想著要是爸爸媽媽在身邊就好了,自己哪會有這么孤獨?可是我有資格說這樣的話嗎?父母在,不遠游,雖然現代社會的發展給了我們理由不用去承受這樣的訓誡,但總也逃不了內心的煎熬。
這好像是一個不解的問題,所以是內心里的一個結,不知道我的下一代會怎么樣,也許隨著時代的發展,觀念的變遷,到時會有一個好的辦法,或者孩子們、老人們能從內心接受這樣的現實,從此不再糾結。
對不起,爸爸媽媽,真的對不起,我回不了家鄉,更回不了咱們的家,我不能時常在你們身邊照顧你們,不能時常看到你們在干什么,不能時常感受你們的想法,不能的太多太多,我該怎么做,才能報答你們的養育之恩?怎么做,才能減少內心的愧疚?我到底該怎做?……
也許很多人心里都有一個回不去的家,就像再也見不到李煥英,無能為力,備受煎熬,如果我也有機會穿越回去該有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