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探究學習論究竟如何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深入實施?必要的學習時間在哪里?是分科推進探究學習還是綜合課程推進探究學習?
? “探究”一詞,從字面來理解,就是探尋事物的發生、發展的原因。根據百度詞條,探究是指:亦稱發現學習,是指學生在學習情境中通過觀察、閱讀,發現問題,搜集數據,形成解釋,獲得答案并進行交流、檢驗、探究性學習。“探究”地概念,應該說,是教育學自古就有的命題,但探究學習的概念卻是美國新課程運動的產物。1964年,芝加哥大學的教育學教授施瓦布與紐約市立大學教育心理學家奧蘇貝爾在討論中率先使用了“探究學習”的術語,可以理解為“發現學習”。施瓦布與布魯納一樣,要求把學習者作為“小科學家”對待,教學過程便成為一種在教師指導下展開的具有嚴密的學術性的創造活動,強調學習者通過主動的參與科學探究的過程,掌握基本概念和探究方法、形成科學態度的學習方法,強調創造行教育的可能性與必要性。
? ? 探究學習的第一個特點,是兒童自主地抓住自然地事物、現象,通過探究自然的過程,獲得科學知識。傳統的理科教學熱衷于灌輸現成的知識,停留在死記硬背的水平上。
? ? 探究學習的第二個特點,是旨在培養兒童從事研究的必要的探究能力。不培養起最大限度的調動五官的觀察能力,是不可能抓住自然地事物、現象的。應該說,培養兒童的探究能力是探究學習的關鍵所在,也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重要一環。
? ? 探究學習的第三個特點,是旨在有效形成認識自然之基礎---科學概念。通過探究能力的形成,去形成科學概念,是探究學習的質性要求。
? ? 探究學習的第四個特點,是培養探究未知世界的積極態度。
? ? 在研究客觀世界的過程中,通過兒童的主動參與,發展探究能力,獲得理解客觀世界的基礎---科學概念;進而以此為武器,培養探究世界的積極態度,這是現代理科教學應有的模式。特別需要明確的是,強調探究知識的過程并不意味著兒童能夠自然而然的掌握科學方法或者方法論。科學方法是擁有高度抽象性的系統的智力操作,是在探討復雜問題、擬定研究計劃、揭示數據與理論的關聯、琢磨結論的可靠度或客觀性之際所運用的策略。因而,作為探究學習的目標,包括了基本的探究能力的形成,廣泛的科學知識的建構,直覺性、創造性思維及邏輯思維的發展。
影響“探究學習理論”的三個關鍵人物,第一個是伊利諾大學探究訓練研究所薩奇曼博士,他經過三年的實踐研究,在1960年提出“探究訓練模式”;第二個是探究學習理論的核心人物施瓦布,他認為,在科學研究中存在著兩種不同的研究方法,一種是不變動科學體系的探究,稱之為“固定性探究”。另外一種就是從根本上變革科學體系本身的研究,稱之為“流動性探究”。通過探究得到的知識,不是單純的事實性知識,而是被解釋的知識,正在探究的過程中蘊含著教育的本質。施瓦布倡導的科學的方法有如下七個階段:1、形成問題;2、搜集有利于問題解決的數據;3、再形成問題;4、決定問題解決所需要的數據;5、計劃旨在獲得數據的實驗;6、通過實驗獲得數據;7、解釋數據。施瓦布主張,課堂是探究之探究的場所。講義和教科書不是權威的信息源泉,而是被解體的教材,課堂使用的教材,只能是探究地報告。在探究地課堂里,學生應當做的,是分析教科書,挑戰教科書。施瓦布認為,此前的教育犯過兩大錯誤:一是機械的方法代替了智力活動;二是陷入了單純的傳授知識的傾向。第三個是探究學習理論的另外一個代表人物加涅。加涅在“探究理論”地基礎上,研究了構成學習的前提條件。學習的一個前提條件是學習所必需的能力。沒有這種能力,就不可能有任何的學習(初始能力、終結能力);學習所必需的另外一個前提條件,就是知識。不賦予某種知識的學習是不能成立的。教學,是學習的必要條件,加涅區分了八種類型的學習:信號學習、刺激--反應學習連鎖形成、語言聯結、辨別學習、概念學習、規則學習、問題解決。在這些學習中,低級層次的學習是高級層次學習的必要條件,這就是學習的層級結構,稱之為“累積式學習理論”。根據加涅的見解,高級能力是指“抽象化、概念化能力”、“概念的形式操作、邏輯操作能力”、“發現、解決新問題的思考能力”。“高級能力”的學習主要與三種類型的學習有關:1、概念學習;2、規則學習;3、問題解決;
? ? 研究加涅的探究學習,為課程設計的層級化提供了思路:1、學習是分階段進行的;2、某一種學習是否成立,可以從學習者的初始能力與終結能力之間的差別加以判斷。3、要有效的實現學習的最高層級---問題解決,就必須掌握大量的系統知識和能力。4、不排除教師的適當的指導的前提下的保障兒童自由活動的教學設計。,是探究學習的最大課題。
? ? “探究學習”論與“發現學習”說一樣,為討伐傳統教育,開拓創新教育吹響了號角。探究學習論認為,理科教學包含了科學概念(知識)、科學態度與科學方法三個方面。科學是知識的實體與知識的建構過程,科學是涵蓋了科學知識與科學過程的,科學知識是科學過程的產物;課程結構注重科學概念及概念系統。科學知識的爆炸造成理科教學的矛盾是,如何把大量的科學知識傳授給學生;如何解決新舊知識之間的矛盾---知識“新陳代謝的問題”。因而,需要精選基本教材,注重基本概念的授受;教學方法強調探究過程,理科教育,絕不是讓學生去讀科學,而是動手做科學。只有這樣,“教材中心”讓位于“過程中心”,“教師主體”讓位于“學生主體”,我們的教育才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