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概念重建與我國課程創新
? ? ? 一、“知識”概念的重建與課程創新
? ? ? 一部人類理智的發展史在某種意義上就是不斷探究世界本質和知識本質的歷史。知識不是游離于認知主體之外的純粹客觀的東西,學習過程也不是打開“知識百保箱”向學生移植信息那么簡單機械。學習乃是學生建構他們自身對客體的理解,即知識是由學習者主動建構的。
? ? ? 從歷史發展看,國際心理學對于知識習得的研究大體經歷了三個里程碑。這就是行為主義心理學研究,信息處理研究,情境認知研究。
? ? ? 1、第一里程碑,行為主義,在行為主義研究中,知識是行為的單位,作為系統化的刺激反應連接的集合為其特征,所謂知識的習得,就是基于經驗而形成的刺激反應的鏈接。
? ? ? 2、第二里程碑,認知主義,認知心理學的信息處理研究認為,所謂知識習得,一般指旨在為掌握理解概念,掌握推理與問題解決的能力,而構成信息的意義網絡結構的過程。信息的意義網絡結構被稱為“圖式”,由基于命題的心理表象和心智處理構成。
? ? 3、第三里程碑——建構主義。在情境認知心理學研究中,知識是在每一個人同周遭世界的交往之中加以把握的,知識習得是一種參與溝通,與文化實踐的過程,是形成個體同周遭世界互動能力的過程。
? ? ? 知識習得有以下特性,第一,強調知識的經驗基礎,知識的主體在于知識的意義,而不是無意義的符號的堆積。知識的意義由經驗所構成。第二,強調知識的建構過程,經驗雖然有助于知識的形成,但知識不等于經驗積累。第三,強調知識的協同本質,人類的知識不是絕對的客觀知識,也不是絕對的主觀知識,而是協同的知識。
? ? 二、學習概念的重建與課程創新
? ? 學習的基本內涵與特性可概括如下:學習即進行為的變化、學習意義的形成、學習即生存的感悟、學習即智慧的對話、學習即文化性實踐。我們倡導課堂教學要形成三個維度的意義與關系的對話實踐的過程。第一維度是同教材與客體的對話,形成認知性實踐;第二維度是同他人的對話形成人際性實踐;第三緯度是同自己對話形成存在性實踐。這三個緯度的對話性實踐是相互聯系的。教育的實踐不是個人的活動,而是以人際,溝通為媒介的人際性、社會性的實踐。一個好的課程,一定由適于學習的理論所指引,而且能夠根據情境而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因為學習不是單純的現成知識的積累,而是從已知的世界之旅到未知世界之旅是經驗重建和意義生成的過程。
? ? 三、“課堂文化”的重建與課程創新
? ? 學力一般被視為學生在學校教育過程中“借助學習所掌握的智慧能力”。
基礎學力有兩個方面:一是實體性側面,可以通過考試測定的“顯性學力”;二是功能性側面,這是思考能力、學習動機之類的學力的智慧運作側面,或者說是“隱性學力”。重視功能性側面是一種批判性思維,促進、驗證批判性思維的集體實踐。
課程創新的主要目標是求得每一位學生的發展。重要的是讓他們“學會學習”,“發展智慧”。新課程目標大致可以分為三類:一是“達成目標”,二是方向目標,三是體驗目標。
課堂教學的實踐可以理解為由三個范疇構成的復雜的活動。一是構成教與學這一文化實踐中心的認識形成與發展的活動范疇;二是構筑介于教與學的認識活動之間并促成該活動的人際關系的活動,形成人際關系的社會實踐這一范疇;三是在該活動主體——教師與學生的自身關系中構成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