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陸澄錄【17】
【原文】
澄嘗問象山①在人情事變上做工夫之說。
先生曰:“除了人情事變,則無事矣。喜怒哀樂,非人情乎?自視、聽、言、動以至富貴、貧賤、患難、死生,皆事變也。事變亦只在人情里,其要只在‘致中和’②,‘致中和’只在‘謹獨’③。”
[注釋]
①象山: 即陸九淵。南宋哲學家、教育家。字子靜,自號存齋。撫州金溪(今屬江西)人。官至奉議郎知荊門軍。提出“心即理”說,心是唯一的實在。長期與朱熹辯論,其學說由王陽明繼承發(fā)展,稱為陸王學派。著作編為《象山先生全集》。
②中和:語出《中庸》:“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這是中庸一書的宗旨,也是儒家關于心性的核心見解。
③謹獨:即慎獨,意為一個人獨處也要嚴格要求自己,言行思想要符合天理。這是儒家一種重要的修養(yǎng)方法,也是修養(yǎng)有成的一個標志。
[譯文]
陸澄曾經(jīng)向先生請教關于陸九淵在人情事變上下功夫的觀點。
先生說:“除了人情事變,再沒有其他的事情。喜怒哀樂,難道不是人情嗎?從視、聽、言、動到富貴、貧賤、患難、生死,都是‘事變’。事變含在人情中,關鍵在于‘中正平和’,‘中正平和’在于‘謹獨’。”
[解讀]
王陽明在這里開創(chuàng)性地提出了“除了人情事變則無事矣”的觀點,而接著他又說“事變亦只在人情里”,那么其實也就是說“除了人情則無事矣”。
王陽明化繁為簡,將人在世界上所接觸到的一切事物歸結為“人情”這一個東西,最終目的依然要落在他的“致良知”這一中心點上。
儒家之學,本來就是講日用常行,應事接物待人,都是人情事變。事變只在人情里,只需要修養(yǎng)在人情事變中致中和。而致中和的關鍵呢,只在于謹獨,就是慎獨,在一個獨處的時候,也要嚴格要求自己。”
人情事變,我們可以分兩層來理解。
一是修養(yǎng),在人情事變中修養(yǎng),養(yǎng)成好習慣。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德性來源于后天的習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從基礎上,要讀書,要選擇朋友,良師益友,給自己習染的好環(huán)境;從行為上,每一次應事接物待人,視聽言動,都要留個心,致中和,要管住自己,克己復禮,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從修養(yǎng)上,關鍵是慎獨,獨處的時候也不逾矩,那在人前就更不會犯錯了。
第二,中國社會,就是個人情社會,事變往往都是先有情變。修養(yǎng)不僅是美德,也是在中國社會的生存之道,越是大事業(yè),越是靠人的修養(yǎng)。你的修養(yǎng),就是你生存的生態(tài)環(huán)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