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29 華杉
【人情事變】中國社會是個人情社會,事變往往都是先有情變。比如險資舉牌被查。這舉牌也好,清洗董事會也好,本來都是合規的,怎么就事變了呢?因為人情變了。人情怎么變了呢?一步步沒有致中和,沒有走中庸之道,人情就變了,從下層的情變到上層的情變,最后就有這個事變。
【澄嘗問象山在人情事變上做工夫之說。
先生曰:“除了人情事變,則無事矣。喜怒哀樂非人情乎?自視聽言動以致富貴、貧賤、患難、死生,皆事變也。事變亦只是在人情里,其要只在致中和,致中和只在謹獨。”】
象山,陸象山,就是陸王心學之陸——陸九淵,因講學與象山,故稱象山先生,陸象山。
陸澄向王陽明請教陸九淵關于學習修養,要在人情事變上下功夫的學說。
這是朱熹陸九淵爭論的一大話題,道問學與尊德性的分野。朱熹主張道問學,先博后約,要博學求知,格物致知,然后綜合成理。陸九淵認為要明心,千古圣人只是以心相傳,不是傳諸文字,不是那人,沒有那份心,給你文字也不懂,并說了一句極端的話:“堯舜之前何書可讀?”堯舜是讀誰的書成了圣人的呢?所以他說朱熹的學習法是支離,支離破碎,都是碎片,沒有本體。
這里我們要先說明一個前提,“君子不器”,他們講的學習,都是德行之學,不是專業技能。
王陽明說:“除了人情事變,就沒有別的事了。儒家之學,本來就是講日用常行,應事接物待人,都是人情事變。‘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中節謂之和。’這不就是人情嗎?喜怒哀樂為什么而發?從視聽言動,到富貴、貧賤、死生,不都是事變嗎?事變只在人情里,只需要休養在人情事變中致中和。而致中和的關鍵只在于謹獨,就是慎獨,在一個獨處的時候,也要嚴格要求自己。”
人情事變,我們可以分兩層來理解。
一是修養,在人情事變中修養,養成好習慣。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德性來源于后天的習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從基礎上,要讀書,要選擇朋友,良師益友,給自己習染的好環境;從行為上,每一次應事接物待人,視聽言動,都要留個心,致中和,要管住自己,克己復禮,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從修養上,關鍵是慎獨,獨處的時候也不逾矩,那在人前就更不會犯錯了。
第二呢,是中國社會,就是個人情社會,事變往往都是先有情變。比如最近險資舉牌被查。這舉牌也好,清洗董事會也好,本來都是合規的,怎么就事變了呢?因為人情變了。人情怎么變了呢?一步步沒有致中和,沒有走中庸之道,人情就變了,從下層的情變到上層的情變,最后就有這個事變。
所以你看這么大的事,我們是不是也要聽陸九淵老師的,在這人情事變中下功夫學啊?
修養不僅是美德,也是在中國社會的生存之道,越是大事業,越是靠人的修養。你的修養,就是你生存的生態環境。《論語》,子謂南容:“邦有道,不廢;邦無道,免于刑戮。”以其兄女妻之。孔子夸南容有修養,國家政治清明,他能出來做事業。國家政治黑暗,他能免禍保平安,于是把自己的侄女嫁給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