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這是Pirrer xue的第16篇原創】
首先講3點:
1、本篇文章講干貨大于故事,干貨是來自于我對李笑來專欄的輸出,意在重復知識來加深有用知識在大腦皮層的溝回,最終在生活、工作中更好地實踐
2、在定閱專欄之前,因為看到專欄名字是叫《通往財富自由之路》,而且當時我還沒看他的書——《把時間當作朋友》,對他并不了解,剛開始我是不大喜歡的,因為這個言論像極了成功學的言論(我是比較反感成功學的),直到后來我才發現確實是對自身有用且非常有實踐價值,所以我在輸出的時候,可能有些人也會有我當初的想法,不過沒關系,慢慢去了解,好過直接下定義。直到現在我對李笑來開始了解,某個程度來說,我認為李笑來是中國的斯蒂芬柯維——同樣在高效能領域幫助我們成長
3、為什么我會認可他講的:
①、因為他本身大學專業是財務,學過數據分析,后面做過投資,所以他的理論里面充滿的嚴謹甚至有些冷冰冰的理性、邏輯、數據思維,并不是傳統大家看到的那種煽情和洗腦(說實話,經過這兩年,我對一般的煽情和洗腦早就免疫了,也可以分辨哪些是真,哪些是為了洗腦和煽情達到某些目的)
②、他能接受別人對他言論的批駁,表現為有一些不支持他言論的地方,他也會曬出來。事實上,如果真的為真理,是可以接受市場的挑戰的,而不是像市場上有些脆弱的雞湯言論不攻自破。
③、他是真正做到了的人。打個比方,一個人如果在教溝通,但如果自身還有溝通障礙的話,我覺得跟這種人學習是有危險的,而李笑來一路以來的職業路徑,讓我知道他確實做到了所謂的“財富自由”。
④、他是新東方老師出身。新東方老師出身的人相對來說,比社會上很多激進的成功學更靠譜,還有就是他實在是一位靠譜的老師,這個專欄的“教學”方式活脫脫像極了我初二那年遇到的一位很棒的英語老師用的教學方法(那也是我整個中學階段,唯一對英語有感覺、英語成績很好的階段,說白了,就是教你重復重復再重復,然后把一個單詞成為你腦袋里無法抹去的一個溝回,同樣在這里的學習也是一樣的,說起來并不像成功學那樣雞血,反而有許許多多重復的枯燥乏味,比如我現在寫的文章就是第三遍重復——第一遍只字不差地閱讀,第二遍思維導圖的描畫,第三遍文章輸出,想起來,我們當初記英文單詞可不就是這么個過程么——但新東方老師好的地方就在于他們可以讓無聊的重復變得帶有樂趣)。
⑤、再加上羅胖的平臺,羅胖本身是央視出來的人(這幾年出來的“網紅”很大一部分有央視和新東方背景,所以說平臺真的很重要),他本身也是一個我比較喜歡和欽佩的人。
然后講講我從定閱到現在學的知識:
開始前的正式邀請:請與我一起生活一年(二)
定閱這個欄目的人都必須明白:
1、閱讀本身幾乎沒有任何價值
2、閱讀之后的思考,思考之后的選擇,選擇之后的行動才有價值
3、通往財富自由之路很長很長,弄不好要走一輩子以上(七年就是一輩子),所以,僅僅行動本身都不夠
4、只有持續正確的行動才可能有積累效果,才可能引發真正有意義的變化
5、又,財富只不過是個你路過它之后,你依然有很長很長的路要走,否則那之前的路也沒什么意義
光看是沒用的
你必須有所行動,你必須參與進來,你必須做很多事
只是偶爾看看,那不僅無益,反而有害
要么因為自欺欺人耽誤自己,要么看到別人的進步而產生極度的焦慮,尤其當你意識到那些進步自己原本也有可能有的情況下
我肯定干好我該干的事
你也得必須干好你該干的事兒
從以開始,就應該是一群人的共同成長,共同進化
也不應該是一群讀者的內容消化,也就是說這個欄目從一開始就不應該是一個作者的內容輸出,也就是說你付出的,不僅僅是199元人民幣,還有更寶貴的東西,在未來的很多個星期里,你所耗費的閱讀、思考、決策、行動上的時間精力
很多人付費定閱之后,不一定真的讀。
我講演之前經常說的大實話:時間就像一條射線,它會穿過你所經歷的一切(你遇到的人、你所看到的事,你的言語、你的正確、你的錯誤,你的幸福,你的苦惱),不管你喜歡不喜歡,不管你厭惡不厭惡,愛它也好,恨它也罷
你我也一樣,不小心成了各自生命中的一部分,最重要的是,從此它就會成為你生命中不可抹去的一部分,那所有的一切,一旦被時間穿過,就從此凝固,從此不可更改。
開始前的正式邀請:請與我一起生活一年(三)
現在你知道了:
不僅要即時認真閱讀,弄不好還可能需要閱讀很多遍,甚至每隔一段時間還要重新拿出來思考
每周一次主更新:
周日會有簡短的預告,通知大家下周的主要話題:
e.g:下周主要話題(第一個話題)——你所擁有的最寶貴的財富是什么?
周一,會發布一個初版(也就是最終還會更新的版本)
大家閱讀后,要給出反饋,有時“必答問題”,沒有時寫讀后感提交:親身的經歷,觀察到的現象,收集到的經典例子
周二,整理讀者反饋,發布出來
周三、周四兩天,我們會有相應的問答文章發布
周五、我們會發布一個“更新版”,某種意義上是一個“眾創版本”,很多人參與過的版本
可以想象,這個版本可能和最初的版本大相徑庭,也可能全無變化
周六、獎勵
看完李笑來這兩篇開始前的邀請,不得不承認,他確實一個超級會策劃、運營的人。
現實生活中, 有人組織、策劃一個活動,十幾個人,大部分人不配合、不參與、表示跟自己無關,
但對比而言,李笑來甚至有讓每個人都參與的動力和欲望(至少看了的人是一定會參與的,而且從心理學角度,還有種參與了會以此為榮的感覺)
是的,就我以往受的“教育”,他中間使用了很多技巧和套路(套路、洗腦在我這里不一定是貶義詞,隨情況而定,決定了它們的詞性,這里是褒義詞),
如何區分套路的好壞?
我在《高效能》的人際關系&雙贏思維中得到啟發,同樣在這里也受用
如果套路達成的結果是雙贏(利人利己),那么它一定是一個褒義詞
比如李笑來的這個學習里,互動學習的方式,既有利了他自己——啟發了他很多不一樣的思考,也利了參與的每個人——參與進去了才會真正有收獲
如果套路達成的結果是贏/輸(損人利己),那么它一定是一個貶義詞
那么他在中間究竟運營了哪些策劃、運營方法呢?
一、
比如一開始他就說:
“閱讀本身幾乎沒有任何價值”
“閱讀之后的思考,思考之后的選擇,選擇之后的行動才有價值”
對于這一點,我感觸頗深,比如我說過我在2012年事實上也看了比較多的書,但于后面的自己,幫助并不大,是那些書沒用嗎?不是,是我只是“閱覽”了一遍,并沒有內化成自己的東西。
于是我產生這種共鳴心理后,會非常認可他說的其實是事實的話,我就會用跟2012年不同的看書方式:比如寫看后感、比如畫思維導圖、比如重復重復再重復
這樣的方式事實上,我在網絡上推廣了李笑來(利人),同時我自己收獲肯定是2012年不同了(利己)
二、
比如周天—周六整一周的學習模式
是的,我在前一份工作的時候,也嘗試過微課堂,僅僅是周三、周六兩天的輸出,然后課后反復呼吁721(學習=10%的知識+70%的實踐+20%的反饋)法則的重要性,但是真正課后參與的人并不多
那是因為一開始就的運營方式就有失偏頗
1、一周每天參與和一周參與兩次,感覺是完全不一樣的效果
2、呼吁和事先講清楚規則是不一樣的效果
3、當然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收費和不收費是完全不一樣的效果
4、以互聯網現在的熱潮,“人帶人”的方式很不錯,比如李笑來就運用在“貴人”這個版塊,讓大家幫助分享,以達到“人帶人”的目的,有更多的用戶,但我們往往在這一關過不去,總覺得讓用戶推廣,面子過不去。
對的,這也是“套路”,但讓我學習到了內容本身以外的知識,當然這些能力也來自于我前面的“兩年的學習”,對我的訓練。
是的,角度不同,收獲的一定不同
講一句題外話,新東方出來的老師授課方式是有很大的相似性的呢。至少現在,我受的教育都是出自新東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