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這是Pirrer xue的第13篇原創】
首先講3點:
1、本篇文章講干貨大于故事,干貨是來自于我對李笑來專欄的輸出,意在重復知識來加深有用知識在大腦皮層的溝回,最終在生活、工作中更好地實踐
2、在定閱專欄之前,因為看到專欄名字是叫《通往財富自由之路》,而且當時我還沒看他的書——《把時間當作朋友》,對他并不了解,剛開始我是不大喜歡的,因為這個言論像極了成功學的言論(我是比較反感成功學的),直到后來我才發現確實是對自身有用且非常有實踐價值,所以我在輸出的時候,可能有些人也會有我當初的想法,不過沒關系,慢慢去了解,好過直接下定義。直到現在我對李笑來開始了解,某個程度來說,我認為李笑來是中國的斯蒂芬柯維——同樣在高效能領域幫助我們成長
3、為什么我會認可他講的:
①、因為他本身大學專業是財務,學過數據分析,后面做過投資,所以他的理論里面充滿的嚴謹甚至有些冷冰冰的理性、邏輯、數據思維,并不是傳統大家看到的那種煽情和洗腦(說實話,經過這兩年,我對一般的煽情和洗腦早就免疫了,也可以分辨哪些是真,哪些是為了洗腦和煽情達到某些目的)
②、他能接受別人對他言論的批駁,表現為有一些不支持他言論的地方,他也會曬出來。事實上,如果真的為真理,是可以接受市場的挑戰的,而不是像市場上有些脆弱的雞湯言論不攻自破。
③、他是真正做到了的人。打個比方,一個人如果在教溝通,但如果自身還有溝通障礙的話,我覺得跟這種人學習是有危險的,而李笑來一路以來的職業路徑,讓我知道他確實做到了所謂的“財富自由”。
④、他是新東方老師出身。新東方老師出身的人相對來說,比社會上很多激進的成功學更靠譜,還有就是他實在是一位靠譜的老師,這個專欄的“教學”方式活脫脫像極了我初二那年遇到的一位很棒的英語老師用的教學方法(那也是我整個中學階段,唯一對英語有感覺、英語成績很好的階段,說白了,就是教你重復重復再重復,然后把一個單詞成為你腦袋里無法抹去的一個溝回,同樣在這里的學習也是一樣的,說起來并不像成功學那樣雞血,反而有許許多多重復的枯燥乏味,比如我現在寫的文章就是第三遍重復——第一遍只字不差地閱讀,第二遍思維導圖的描畫,第三遍文章輸出,想起來,我們當初記英文單詞可不就是這么個過程么——但新東方老師好的地方就在于他們可以讓無聊的重復變得帶有樂趣)。
⑤、再加上羅胖的平臺,羅胖本身是央視出來的人(這幾年出來的“網紅”很大一部分有央視和新東方背景,所以說平臺真的很重要),他本身也是一個我比較喜歡和欽佩的人。
然后講講我從定閱到現在學的知識:
1、李笑來講了為什么要開設這個專欄:
①、《人人都能用英語》是《把時間當作朋友》的踐行版,歸結成一句話:一切都考積累。
而這個專欄《通往財富自由之路》是《新生—七年就是一輩子的踐行版》,同樣歸結成一句話,大腦升級靠踐行
比如他就直接就講到賺錢這回事:錢這東西,你賺得多與少、快與慢,取決于你的效率;更準確一點,就是你的“系統效率”;更深入一點,就是你的思考質量,因為行動永遠是思考引發的;再大白話一點,就是你的觀念若是不進行升級,你的思考質量就不可能提高,你的行動就不會有足夠的效率。
這句話在我還在前家公司的時候,在大腦里就有深刻的認識,我當初并沒有總結得這么具體,而是總結為:思維才是決定一切的根源。
比如你很難看到一個不認可早起這件事情作用的人早起;你也很難看到一個受父母保護一輩子的小孩全國各地旅游;更加難看到一個不肯改變的人去改變自己;
因為當時的思維對他們在起作用
②、《把時間當作朋友》版稅全部捐給北京大學外語系,這個專欄的稅后收入會用在鼓勵大學生學習編程知識,他說到:如果沒錢是一種病的話,學習編程就像是一種疫苗
在這一點上
第一,我認可他的價值觀,在馬斯洛需求理論中,他已經達到了最高的一層:對精神層次的追求,當然這也是實現財富自由之后的人其中很明顯的一個特征
第二,我相信他不是只說不做的人,因為他講的很詳細,比如“北京大學外語系”,這顯然不是為了樹立讀者心中的崇拜敬仰故意“造”出來的
③、道理能在少數人身上發揮作用,不是因為他不適用于大多數人,也不是因為它在傳遞的時候不夠清楚,也并不是因為大家沒聽懂,而是因為最終只有極少數人執拗地、徹底地、不折不扣地按照道理行事。
這一點上,我感觸頗深。其實在長沙的時候,我就在幾位朋友那里聽說過“李笑來”、《把時間當作朋友》、“smart原則”、“swot理論、“高效能七個習慣”,當時的我也在潛意識里面覺得這些很重要,但是頂多掃一眼,過后就忘了,老是覺得眼前那些緊急的事情先做吧——事實上,這些重要的事情被撂在一旁,有一天它就會變成緊急且重要的事情
比如這段時間有次在公司開會,領導就提到了“高效能”、“smart原則”,而我竟然對這些早就闖進我生活的東西一無所知,答不上來,因為我真的沒有執拗地、徹底地、不折不扣地按照這些道理去行事。原本2016年就應該變成自己本能和大腦皮層溝回的東西,終究在拖了這么久之后變成現在的危機感。
于是,體會自己過去的故事,更加感悟到自己的人生——如果不去做那些重要的事情,遲早讓因為沒有這些東西吞噬你人生的可能性,捉襟見肘就是這么來的。
這也是為什么我現在拼命、拼命學習的原因
吐槽一下,這周上級規定了一本書,上上級規定了一本書,自己有原本的學習計劃,再加上自己的工作,前三件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后一件比較緊急,——時間管理成了對我的挑戰,不過挺好,我在過程當中沒有慌亂,還是對這個過程挺喜歡的,因為你時刻在把握自己的人生。
④、接下來兩三年里(甚至更久),每周更新、修訂、升級一個觀念(甚至展開幾周升級一個觀念),不僅制定一些行動并要求讀者記錄,在這些記錄中選擇高質量再次集體發表。不僅發布文章,也會系統收集反饋。
他說“一個觀念”就夠,很多極為重要的東西,從比重上來看就是很低,但從權重上來看,就是很高,往往更改一點點,就可能發生整體上的巨大改變。
我完全相信這一點,因為一個人的改變說到底是從大腦溝回的改變開始的
2、你真的理解財富自由嗎?
①、這里他提到了一個更源頭的問題
比如閃著光芒的“財富自由”,我們明明感覺自己使出渾身全力,但卻沒有靠近。
年輕的時候,很多人非常清楚不想要什么,但并不知道自己應該要什么,想要什么。很多人描述理想,我想要變得很牛逼,至于怎么算是“牛逼”接著問下去,一定卡殼。
這就尷尬反映了絕大多數人在追求某個東西的時候,可能連那個東西的定義都不清楚。于是你再回過頭去想那些你非常想要,也努力奮斗的事,為什么無法靠近,因為i還在做無頭蒼蠅似的飛行,因為你連自己要的究竟是什么都不知道。
實際上,這是一種“嫩”的表現,只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卻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語言學家就提出,如果我們腦子里沒有一個概念的話,我們的腦子就傾向于不去想那個事情
如果一個民族的語音里空缺某個概念,那么整個民族就傾向于從未想過那個事情,這就是語言的反塑造能力。比如歐美人不可能想到“我不行”,頂多拿已知的“發炎”去解釋。
如果腦子里的一個概念不準確或沒有準確的、正確的定義,我們必然沒辦法準確、正確地思考法,因為定義不準確,思考范圍就會模糊,選擇依據缺失,進而行動錯誤。
比如談到“分享”這個詞,意思是好東西拿出來跟大家一塊享受,自己的東西才能說真正的“分享”,別人的東西叫“慷他人之慨”,有人盜取那么理直氣壯,是因為他們甚至不是壞人,而是被自己腦子里的錯誤定義給誤導了。
最終得出結論:只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卻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雖然你的一生中,有無數次不知道某個概念誤解一些正確的定義,但你依然有更多的機會,被人教會,或者自己教會自己。
這一點我感觸深刻,除了“財富自由”、“上火”,我體會最深刻的一個例子,就是關于“情商”,情商這個詞被人誤解,比如我在前一家公司,被稱為:換位思考的能力。當然這有一定的正確性,但情商最好的解釋是:對情緒的管理能力。
比如人都會有情緒,但怎么樣管理提現出來這個人的情商
②、理解什么是財富自由
真的想要財富自由就需要理解財富自由的定義,就像海洋理解河流一樣,就像理解得如
吃飯睡覺一樣透徹。
自由:時間上的自主權,財富只是一個工具
所謂的個人財富自由,指的是某個人再也不用為了滿足生活必需而出售自己的時間了。
你做的所有事,消耗只去不回的時間,如果你做得是讓你有收獲,那么你付出的時間可以
視作“被出售了”。
我們每個人奮斗的本質,都是讓自己出售的時間單價更高
打工的人首先想到的要提高自己的時薪;
少部分思考上的飛躍,提高時間單價的方法:就是想辦法把原來一份的時間,賣出去更
多份,比如寫長銷書的人;比如做出可口可樂、老干媽的人,比如做了一個平臺讓大家
以交易自己的時間,這才是我能想到的,最徹底的財富自由。
恩,這些觀點跟過去兩年我受到的“教育”幾乎不謀而合,比如過去我就在大腦里認識到時間可以擴充多份賣出去,但當時的自己并不知道怎么樣為這個理論去做一些什么事
總得而言,讀了這些之后,對這些知識會更升級一些,①、在腦袋里的認識會更深刻,前前后后的認識在大腦神經元細胞找到了聯系,②、知道怎么為這個理論去打下基礎,因為明顯我在讀到這些言論時,我感覺到大腦在“擴張”。
③、財富自由不是終點
連死亡都不一定是絕對的終點,一些人連死亡都能穿越,肉體同樣會隕滅,但他們的創造、影響、價值會延續下去。
大部分人理解財富自由僅為等我賺夠了錢,我就天天……
比如——等我賺夠了錢,我就天天打游戲,打游戲成了價值很高的事情,這樣想的害處就在于手中在做的事情變得沒那么重要了,你會覺得眼前的事和天天打游戲相比,變得不再重要甚至價值低,對正在做的事情產生了厭惡的感覺,而你做的事情終將成為你生命的一部分,這種念頭實際上每分每秒都在把你的生命變得令人生厭,讓你覺得你的生命每分每秒散發著惡臭
這樣的念頭,那么你將完全不會靜下心來做真正讓你獲得財富自由的事情(打游戲顯得不正經,有一些財富自由之后要做的事會更正經嚴肅,那就更要警惕:因為它會更具有性,讓你更理所當然地陷入對眼前事的厭惡)
當你認為財富自由是終點的時候,基本上沒希望獲得財富自由了。
你的腦子里會因此產生太多亂七八糟的想法,你的價值觀會產生極大的扭曲,都是因為錯誤地認為某個其實并不重要的東西更重要而扭曲。
就好像人從南極到北極,可你中途拐來拐去,原來無論哪個方面都可以到達,就算到達了,也需要走更多的距離和花更多的時間,甚至迷路遭盡周折之后回到起點。
④、所以出發前,需要把腦子洗干凈
很多人真誠地表達感受:是因為死不了所以才活著呢,任憑產生厭惡情緒的錯誤念頭占領自己的大腦
錘煉這個定義過程中,會像吸收、洗澡一樣,讓大腦變得清潔——洗腦。
剔除他人的錯誤觀念帶來的污染;
剔除自己不好的思維習慣。
比如,在兩百年前,法國人吃各種膻味的東西還不洗澡,反而用香水,那感覺……
腦子邊臟了之后,不應該用額外的掩飾去改掉自既存的污染,最根本的解決辦法,是用簡練有效的概念訓練自己,把大腦洗干凈
清晰且正確的概念是一切思考的基石,衡量一個人是否聰明:
有沒有足夠清晰、準確、正確的概念
概念之間有沒有清晰、準確、正確的聯系
總結一下:踏出這條路之前,你要先想清楚,這件事的真正意義是什么?有錯誤認識,盡
早通過“洗腦”找到正確的方向
對于洗腦這個詞,我覺得有時褒義有時貶義,關鍵看說話之人對于說話的用意。如果是用洗腦迭代一些觀念,那么“洗腦”就等于“學習”,如果說話之人為了達到某些個人的目的刻意洗腦,那么就是貶義的。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