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文章帶你領略一部電影,從此不用擔心逼格不夠。
今天小編為大家講述一部被低估的電影——《投名狀》。
10年前,一部由擅長拍文戲的導演陳可辛導演的武打歷史電影《投名狀》在中國內地上映。這是一部帥哥美女云集的電影,李連杰、劉德華、金城武、徐靜蕾悉數登場。同年,《投名狀》獲得第45屆金馬獎最佳導演(陳可辛)以及最佳劇情片兩項大獎,同時也獲得最佳視覺效果獎。
《投名狀》改編自清末四大奇案之一的刺馬案,該片以清朝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為背景,展現了龐青云(李連杰飾)、趙二虎(劉德華飾)、姜午陽(金城武飾)三個結拜兄弟之間的恩仇糾葛。
影片分兩條線展開,一條主線是仕途線,一條次線是感情線。
影片的開始便是別開生面的“床戲”,裝死逃生的龐青云(李連杰)碰到離家出走的蓮生(徐靜蕾),兩人干柴烈火,一夜風流。龐青云卻不知道蓮生竟是未來的二弟(劉德華)的妻子,他的命運也就此改變。
大哥在街道上被三弟(金城武飾)帶回村,才發現原來蓮生是二虎的妻子。二虎和三弟帶領兄弟們劫搶官銀,導致官府半夜報復。大哥乘機鼓動大家參加軍隊賺來軍餉糧食,三人納投名狀結兄弟義,浩浩蕩蕩地帶著一百零八人出發從軍。這支兄弟軍不要命的拼勁,拿下不少勝仗。只是爬得越高,大哥的野心越大,二虎與三弟再也無法管束,分歧漸生;而大哥與連生的感情被三弟發現,三弟誤以為蓮生是兄弟反目的原因,想借殺大嫂來解救二虎。面對朝廷的欺詐、官府的黑暗、野心的膨脹,曾經納過投名狀的三兄弟最終自相殘殺。
這是一部有情有義有血有肉的電影。但也是一部值得人深思的電影。過程與結果,誰更重要?是否可以為了達到神圣的目的而采用卑劣的手段?
其實,當一個真正神圣的目的需要人使用極端卑劣手段才能實現的時候,悲劇便是不可逆轉的,因為這是人根本無法合理回答的永遠Dilemma。
李連杰飾演的大哥,隨著權力與野心的日益膨脹,開始變得為了目的不擇手段。他為了拿下舒城,讓士兵們打人海戰,明知是送人上鬼門關也要咬緊牙關鼓勵將士們拼命;他為了攻克蘇州,可以向昔日死敵借糧,用城破后百姓安危作為交換籌碼;他為了節糧備戰,可以亂箭射死手無寸鐵的俘虜;他為了仕途通順,兄弟的性命也可雙手奉上。
只因為,大哥心里一直有個神圣的終極目標:為了天下太平,為了所有人不再飽嘗戰亂之苦。他利用這個神圣的目標給所有殘忍、卑劣的過程貼上了道德的標簽。
過程的殘酷是可見的,是可以定性的必然;而目的的神圣在某種程度上只是一種美好的期望,它的達成除了人的努力還受其他許多因素的影響,比如,運氣。人力之外的這些不定因素有時會主導整個事態的進程,造成很多事與愿違的遺憾,讓曾經的犧牲、殘忍、隱忍變得毫無意義。在這種情況下,分析當初行為的起點是否神圣就變得極不可靠,因為目的的神圣性只能用結果來衡量,結果沒有了,就只剩過程的殘酷。
《投名狀》突出的是龐青云行事的冷血殘酷,對應的是他經驗不足舉事失敗的結局,電影只給了這個反角有限的正面形象,依然最終回避了矛盾的源頭:龐的天下大業倘若成功,他的是非功過又該怎么評判?
在看不到結果的情況下,目的與過程,哪個更為重要?
要回答這個問題,只需看看現實世界中的極端例子答案便可一目了然。穆斯林極端分子的自殺式恐怖活動,全都打著神圣目的的幌子來為殘忍骯臟的手段文過飾非;美國入侵伊拉克,也是為了看不見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來證實自己侵略行為的合理性。從本質上說,目的的神圣性合理性其實根本無法證明,至少并不存在一個合理的機制來系統性的有效證明,大多數情況下,運氣這個因素更是主導,用一個近乎隨機的結果來證明所謂的神圣目的,實在難逃無賴的嫌疑。從這個角度上說,手段,或者過程,才是可以為整個事件定性的最終標準。所謂的目的再高尚,也抵不過過程的血腥殘暴。除了上帝天神,世人誰有資格用別人的性命來作自己大業的籌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