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唯有殺伐,恩仇不會快意。戰爭,死傷只是數字,勝利永遠以涂炭生靈為代價換取少數的利益。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
“一百零八個人,從一個小村子出來,打仗拼命就為了一口飯吃。”在全軍覆沒中僥幸存活的清將龐青云,憑著好身手救了土匪趙二虎和姜午陽。三人納投名狀,結兄弟誼,在龐青云的勸說下投靠了朝廷。一個水滸傳般的開頭,一個近似水滸傳的結局,不過,好的故事還是各有各的不同。
幾次攻城奪池后,龐青云因奸淫民女罪處死了趙二虎的兩個小弟兄,并且冠冕堂皇地講了一番不讓窮人再受苦的大道理,感動得三弟姜午陽親自砍下了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的腦袋。這一套民為貴君為輕的遑論,總是殘虐屠戮的擋箭牌,道德是個烏托邦,即便是仁政,也只是王道,道,路也,就是手段,不是目的。
義是,義就是趙二虎和姜午陽這兩個流氓無產者的信仰,就如趙二虎所說,沒有兄弟活不下去,人無信就是畜生。他們為了最低的生存目標,為了有口飯吃而落草為寇,他們沒有那么多城府和抱負,他們有最簡單的快樂、豪氣和溫情。
趙二虎只身進了蘇州城。守城的反清頭領為了彈盡糧絕的百姓能生存,為了手下的幾千降兵能活命,也為了不背叛自己的信仰和誓愿,甘愿一人赴死,撲向二虎的刀劍,了結了自己的性命。趙二虎背負這位頭領的臨死受命,要拿出龐青云從何魁那里交易來的糧食送給蘇州百姓和將士,但是龐青云怎肯答應,這些糧食是他換取更大勝利的賭注,連天真的姜午陽也站在了大哥的一邊。龐青云鎖住趙二虎,把手無寸鐵的降兵關在蘇州城內,射殺殆盡。
雖然一再陷老二于不義,但老二還是懵懂地在老大的陰謀中擔心著大哥的安危、叫著“大哥”死去。天真的三弟也寧愿相信是女人亂了兄弟,等看到死去的二哥,他的世界觀徹底崩潰了,雖然他非常看重這個“家”,可是兄弟亂兄弟者,必殺之!
龐青云一再說“兵不厭詐”,他自有一套籠絡人心顛倒黑白的理論,所有頭頭是道,都服務于他的不可告人。陳可辛說每個人都是值得同情的,大家都是龐青云。的確,每個人的經歷造就每個人的生存哲學。龐青云本就是茍活,幾百人的兄弟全軍覆沒,只有他一人因為裝死才得以偷生。他忍辱負重鋌而走險急功近利就是為了報復魁字營、鎮壓反清力量,一雪前恥再加官進爵,如他的名字平步青云。一個被壓到極點的小樹必定猛力地反彈,他把一切殘忍暴虐都合理化在自己不斷膨脹的野心中。為百姓?也許他曾經相信過。
戰爭是一種政治,但不是政治的全部。龐青云沒有認識到這一點,他的狡詐和野心在老謀深算的大臣和喜怒無常的皇室面前,脆弱得吹彈可破,幼稚得讓他們大笑不止。一個大臣花了三十年的時間扭曲自己,才適應了丑惡的政治。而他龐青云,以為奪下南京就可以被賞識,以為殺了二弟就可以被接納,以為做了江蘇巡撫從此就高枕無憂,天真,天真。就算三弟不殺他,朝廷的暗槍也早埋伏在龐青云的就職典禮上。拼命換來的戰功,依然抵不過皇太后對他的一句“外人”的評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