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冰涼薄荷
“不動、少說、聽命令,不適打報告!”
作為一個“進去過”的栗子,根據親身經歷再加上對一名手術醫生死纏爛打般的采訪,利用周末時間,編成一卷《手術室就醫實用攻略》,望親們各取所需吧!
咱先說說進入手術室之前的事兒:
1、有自主行為能力的病人,要把既往病史、治療情況、檢查情況、相關結果、并發癥的狀態、服藥情況等盡可能全面、詳實地告訴醫生。
這里需要說一聲,不要怕麻煩,多說一句,會給醫生提供更多的信息,那么治療方案也就不一樣啦。
2、配合醫生進行相關的各種檢查、查體、驗血、拍片等。
這就涉及到一個敏感話題,一些患者會認為:“沒有檢查出陽性結果的,根本就沒有必要做。”
這完全是錯誤的觀點啊!檢查出來的陰性結果不代表它沒有價值,對麻醉和手術都有它的意義所在,比如在“排查”“輔助診斷”等方面都很重要的。
“檢查出陽性的結果,不代表有事兒;檢查出陰性的結果,不代表沒事兒;有事兒的,不代表對手術有影響;沒事兒的,不代表對手術沒影響。”
3、在你進手術室之前,醫生會告訴相關的術前準備事項。
身邊曾有過很多這樣的聲音:“飯都不讓吃,都餓了一天了,誰還不叫喝水!”憤憤之勢,可以理解,畢竟家人要手術了,還不讓吃飽喝足了。但——親愛的家屬們,你那是想要病人的命啊!
術前禁食水非常關鍵,擇期手術最好8到12小時以上,目的是為了空腹,以防發生嘔吐、返流和誤吸,最可怕的是誤吸!
在手術的過程中,無論是全麻還是非全麻手術,有些藥物會導致病人惡心和嘔吐,空腹就顯得至關重要了。
另外還有手術原因,比如胸腹部的手術,本身就會對消化道有一種牽拉的力量,便有可能導致反流。
“大夫,其實我們就吃了一點兒,餓了。”
“一點兒也不行,那現在只能等著,暫時不能手術,到時間再做吧。”
“做手術不是兒戲,相當于你在闖關,跑馬拉松一樣,一定要把身體在現階段調整到一個最佳的狀態。”不用擔心會餓會渴,術中術后,醫生會給補液的。
咱再來聊聊進手術室之后的事兒:
1、放松心情,配合手術醫生、麻醉醫生和護士。
有特別緊張的病人,身體都是僵硬的,也容易出現問題。
因為這樣的話就沒有平衡力了,有的部位不放松,連針都沒法兒打。
緊張過頭的病人,有的連翻身都不會了:“我疼,動不了。”這個時候,醫生會跟你解釋一下讓你放松,有時會用一些鎮靜藥。
還有在手術室里唱歌的病人。
“別唱了啊。”
“你們干你們的,我唱我的。”
哈哈,也有像這樣緊張到不行的病人。
其實大可不必,盡量讓自己放輕松啊。
2、醫生接下來要幫你過床、擺各種體位。
在這里醫生最反感的就是“自以為是”型的病人,“我動一下沒事。”然后這個病人就開始亂動。
后果有二:好不容易經過重重工序消完毒,如果造成污染,還得重消;手術床很窄,你很容易就墜床了啊大叔。
所以說,進了手術室就要扔掉任性啊、自負啊這些,要盡量配合醫護人員,千萬不要“搞事情”。
但是,如果有疼痛、不適、冷了、熱了時,要告知但是不要動!動之前一定要告訴醫生護士,任何部位都一樣。
“不動、少說、聽命令,不適打報告!”
比如你需要撓癢癢,盡管告訴醫生,他會幫你撓的。既不會造成已消毒部分的污染,又不會因你的亂動導致墜床。
3、少說話,因為這樣會分散醫護人員的注意力。
如果你特別緊張,想跟醫生聊天,盡量少說跟手術和自身感覺無關的話題,因為那確實會分散他們的注意力。
如果想問那就術后問,術中如有不適的話,還是那句老話——“先說再動”。
最后補充一點就是關于患者家屬的,請你們耐心等待,不要遠離,方便醫生跟你溝通。
往期文章回顧
10.假期歸來,你還是單身狗么? 請收下我這本《相親寶典》吧!
16.《外科風云》:私人恩怨難免,憑什么醫護人員就得拋開所有?喵的!
注:原創作品,歡迎轉發。如需轉載請訪問http://rightknights.com/pub/pub_author?greatAuthor=DHECC&type=0獲得合法授權
往期文章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