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心理學是20世紀50年代中期在西方興起的一種心理學研究思潮和研究方向,廣義指研究人類的高級心理過程,主要是認識過程,如注意、知覺、表象、記憶、創造性、問題解決、言語和思維等。狹義相當于當代的信息加工心理學。即采用信息加工觀點研究認知過程。
認知心理學有許多認知原理,揭示了人們學習和認知的基本規律,可以幫助我們在理解這些原理的同時,正確安排學習、工作和生活。如果你想深入全面了解,可以選擇讀一讀相關著作,從中了解幫助孩子們更好學習的秘密。在這里,我重點講其中一條重要原理及其啟示。
這條重要原理告訴我們:人生來就有好奇心,但我們不是天生的杰出思想者:除非認知環境符合一定的要求,否則我們會盡可能地避免思考。
這個認知環境要符合什么要求呢?首先,人們喜歡思考,是因為想要得到解決這一問題后帶來的愉悅感,才會喜歡思考。之后我們會迅速地分析解決問題需要多少腦力勞動,如果太多或太少,在允許的情況下我們就會停止努力。
根據這一認知學原理,當孩子的學習內容難度恰當,就是有一定難度,有一定挑戰性,但通過努力最終能嘗到解決問題的愉悅時,孩子會愛上學習和思考。但當學習內容太容易時,可能會因無聊失去興趣;同樣,當學習內容太難,超出孩子的能力范圍時,孩子也會因無法理解、無法解決帶來的挫折感而放棄學習。
因此,確定合適難度的學習內容,讓孩子嘗到學習和解決問題的愉悅感,是家長和老師應該關注的重點內容。
那么,怎么確定合適的學習難度呢?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可以幫助到大家。
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認為,學生的發展有兩種水平:一種是學生的現有水平,指獨立活動時所能達到的解決問題的水平;另一種是學生可能的發展水平,也就是通過教學所獲得的潛力。兩者之間的差異就是最近發展區。
“最近發展區”理論是建立在維果斯基關于高級心理機能理論的基礎之上。教學應著眼于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為學生提供帶有難度的內容,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其潛能,超越其最近發展區而達到下一發展階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礎上進行下一個發展區的發展。
依據最近發展區的思想,最近發展區是教學發展的最佳區間,教學方法、手段應考慮最近發展區。教師借助教學方法、手段,引導學生掌握新知識,形成技能、技巧。因此,這一原理好像重點用于指導老師確定孩子們的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我們不妨來看一看。
一、對課堂(老師)的啟示
1、確保問題能夠得到解決
這里的問題指的是有挑戰性的認知任務,如理解一首詩、想出可回收材料的新用途、解出一道數學題等。要給學生解決問題的機會,讓學生主動思考,而不是滿堂灌。為此,老師必須在備課計劃中尋找學生能完成的認知任務,要避免太難的學習內容可能帶來負面的結果,同時避免太簡單而讓學生覺得無聊。
2、意識到學生的認知能力有限制。注意提供學習的內容要在學生有一定的背景知識前提下。同時注意放慢速度,為學生的工作記憶減負,比如把信息寫在黑板上。
3、讓問題變得相關、有趣
如何讓問題變得有趣?通常使用的辦法是使內容與學生“相關”。因為我們的好奇心只有在遇到自信能解決的問題時才會被激發。另外,問題是引發人們興趣的關鍵,被動地得到答案對人一點用也沒有。建議老師備課時,從你希望學生在下課時能掌握的知識開始。下一步,應考慮什么可能是這堂課的中心問題,并考慮如何提出這個問題,使得它既有吸引學生參與的一定的難度,又顧及學生的認知限制。
4、重新考慮何時提出問題。
通過事實或演示讓學生產生疑問,讓他們對答案好奇,這是一個很有用的技巧。但是要考慮何時提出事實或演示、何時提出問題,最好在學生了解相關的知識背景和科學原理以后引導學生學習和討論某個問題。
5、接受并應對學生間的差異。
考慮到學生的預習程度不同,家庭的支持程度也不一樣,這會導致學生能力上的差異,所以在你權限范圍內,根據學生或或一群學生的當前能力布置作業是明智的。目前教育部已明文規定支持對不同程度學生布置不同的作業。
6、改變速度。
課堂學習有時不可避免地無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學生感到困惑的時候更是如此,他們會走神的。老師需要安排“換擋”,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根據課堂的反應適當調整頻次。
了解了認知心理學給老師的一些重要啟示后,我們最好也了解一下其給家長帶來的啟示。
二、給家長的啟示
家長要做的,重點是穩定自己的心態,不對孩子提出過高的要求,要知道過高的要求可能打擊孩子的學習信心和學習興趣。因此,給家長的啟示主要是:
1、?引導孩子快樂學習,引導孩子充分體驗學習帶來的樂趣。可以嘗試陪孩子在游戲中學習,讓孩子體會學習的樂趣。
2、發現孩子的進步,及時肯定孩子的能力和態度上的進步。
3、?不給孩子布置超額作業。
4、??在發現孩子學習和作業困難時,及時給孩子提供幫助。
認知心理學還有很多認知原理用來幫助我們了解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如果你感興趣,可以學習一下認知心理學的相關內容,相信只要你發心是讓孩子愛上學習,你會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收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