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它有哪些學說?
(一)廣義、狹義之分:廣義的認知心理學是指凡是研究人的認識過程的,都屬于認知心理學;而狹義的認知心理學,也就是所謂的信息加要心理學,它是指用信息加工的觀點和術語,通過與計算機相類比,模擬、驗證等方法來研究人的認知過程,認為人的認知過程就是信息的接受、編碼,貯存、交換、操作、檢索、提取和使用的過程,并將這一過程歸納為四系統模式:即感知系統、記憶系統、控制系統和反應系統。強調人已有的知識和知識結構對他的行為和當前的認知活動起決定作用。其最重大的成果是在記憶和思維領域的突破性研究。(這種通過與計算機類比,其可行性在于,本就是機算機創生時,人類已無意識地按照自己的思維方式,建立了計算機的編程和運行方式。計算機那完美地復制能力,如同刻版一樣,使得人類能夠精確地修改迭代,經過數代的發展,計算機的運算體系已經成為一套非常超前的認知方法論,超越了同時代90%以上的人口,這就使得科學家把計算機的類比反過來指到人類的認知,所謂的“信息接受、編碼、貯存、交換、操作、檢索、提取和使用”實際上是用計算機的行為名稱來描述人的認知過程,幫助人在這幾個步驟上實現精細化、固定化、高效化,提升人的認知過程。從人類的語言描述來,一個人“學習、消化、理解、做事、自省、修正、嘗試、改造”不就是認知的過程嗎?這和計算機的“信息接受、編碼、貯存、交換、操作、檢索、提取和使用”是同一類東西,只是這類語言有一個更加具象實際的東西,對于了解計算機的人來說,十分形象,而對于不了解計算機的文科生,他們還是得重新來了解“計算機的運作過程”。)
基本觀點:現代認知心理學的基本觀點就是把人看成信息傳遞器和信息加工系統。提出短時記憶中有三種編碼:聽覺編碼即聲碼、視覺編碼即形碼、語義編碼即意碼。現代認知心理學認為人是按事物的各種性狀將其分成三種編碼分別貯存在三個不同的位置,而后可以用聲、形、意三種不同的途徑來檢索這一記憶。(我們發現這是短時記憶,在很多情況下,真正有用的是長時記憶,那么認知心理學應該不解決短時記憶變為長時記憶的問題。如果一個人要記得牢,一定要用聲、形、意三維合一的方法,這就是沉浸式學習法,主動封閉對外界的感知,把東西記下來。其中意碼,應該就是理解,我們在學習一門知識的時候,理解才能正確感知,并正確運用,這部分的編碼能力,要著力打造出來。)
精神分析學派與行為主義心理學、人本主義心理學并稱為現代心理學的三駕馬車。
(二)行為主義心理學
迪卡兒:動物僅是占有空間的機械,它的動作只是機械作用;人也是機器,只不過在身體之外又加上了有意識的靈魂。
它有3個發展階段:美國心理學家華生,在巴甫洛夫條件反射學說的基礎上創立的;以托爾曼為代表的新行為主義者修正了華生的極端觀點;新行為主義中另一種激進的行為主義分支,以斯金納為代表,自制了“斯金納箱”實驗。
(三)人本主義心理學派
1、馬斯洛的自我實現論: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認識的需要、審美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
2、羅杰斯的自我理論
3、貢獻和局限:關心人的價值和尊嚴;忽視時代條件和社會環境對人的生天潛能的制約和影響。
(四)精神分析心理學派
1、埃里克森八段論:嬰兒期、兒童期、學齡初期、學齡期、青春期、成年早期、成年期、成熟期
2、其他人物:弗洛伊德、榮格、阿德勒(舊精神分析學派);霍妮、弗洛姆、沙利文(新派)
(五)其他學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