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7-27日:
第五章 活出質量來
一、不能縱欲,不能讓神從眼睛里跑掉——“嗜欲不能勞其目”:
1、“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其實是對“上古天真論”第一段的一個總結。這句話的由頭就是黃帝問岐伯說: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可為什么現在的人不到五十歲就動作皆衰了。在這里,黃帝看到的是表面的東西,一是壽命短——半百;二是肉體的功能衰退——動作皆衰。岐伯不僅關注到了生命的量的問題,還關注到了生命的質,所以,他提出盡其天年是120歲,并且強調人要活得愉悅,如果自己的欲望滿足不了,心愿實現不了,總是很壓抑、很扭曲,那么你就會痛不欲生,活著還不如死掉。
2、“欲”字,一個“谷”,一個“欠”,山谷挖下去需要填滿填平,所以,欲是渴望被充實和滿足。但是,我們要學會既不去放縱也不去壓抑它,因為,當它被壓抑的時候,會從另一個渠道表現出來。比如,一個人餓了好多天,他就會走兩個極端,一個是饑不擇食;另一個就是吃個不停,這兩種表現都是饑餓的欲望被壓制以后出現的一種變態反應。而這種變態反應稱之為“嗜欲”,“嗜”是指過分地喜好,或者說是特殊的愛好。
“嗜欲不能勞”后面為什么要加個“其目”呢?本來欲是不動心的,但是變成了特殊的愛好后,就開始動心了,而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心動了瞳孔會散大,這種狀態叫出神,因此,“勞其目”之后就會“傷其神”。
3、那些一直盯著電視、電腦屏幕的人,其實都是處于一種半瘋的狀態。
二、動什么不要動心——“淫邪不能惑其心”:
1、“淫”,本來的意思是過分。中醫把這個過度、過多的外界氣候的變化叫做“六淫”,包括:風、寒、暑、濕、燥、火。這里不是說刮風、下雨就會致病,而是指外界的變化太劇烈,你的自身抵抗能力太差,這樣才會得病。后來這個“淫”專指性生活過度。
“惑”的意思是不確定。“四十不惑”,過了四十歲人就清楚自己是個什么樣的人了,該找什么樣的女人了,能夠定下來了?!盎笃湫摹?,通俗地講就是“挑花眼了”,現在面對誘惑不動心、很堅定了,這就叫“不惑”。
一個人只有曾經經歷了很多事情,看過無數的曾經滄海之后達到的“定”,才算是真定。
2、經歷了“欲”以后達到大徹大悟大定境界的人,身心健康已經上升到了一個更高的層次,這就叫“淫邪不能惑其心”。如果像有強迫癥的人,常常反復考慮,前思后想、左思右想,最后還是拿不定主意,患得患失的,這就是“惑”,定不下來,其實這是身心兩方面都不健康的表現。
三、大多數人都可以分成“愚、智、賢”這三種——“愚智賢”:
1、“愚”,就是心思、心情或者想法陷在一個角落里出不來,想不開而鉆牛角尖,也就是思維一根筋。比如那種不撞南墻不回頭,撞了南墻還說自己頭不夠硬,還要撞的人。
??? “智”,比較聰明、通達的人,知道有形的物質的變化,他們比“愚”的人要開放、通達一些。他們看到這條路不通,就選擇其他路去走了。
??? “賢”,是指開了慧的人。“賢”比“智”層次要更高一些。比如下盲棋,沒有棋子、沒有棋盤照樣下,而且一步不差的人,這就叫“賢人”。
四、累是因為把物質看得很重——“不肖、不懼于物,故合于道”:
1、“肖”,是一個通假字,通“屑”。“不肖于物”本意是“不屑于物”,也就是對物質、物欲的追求不是很強烈,不會把它們看得很重。
“懼”的繁體字是“懼”。當小鳥停下來,頭來回地看,眼睛瞪得大大的,那種狀態就叫“懼”。它是一種受到了例如驚、嚇、恐刺激以后表現出來的目瞪口呆,或者是雙目圓睜的狀態,總之就是觸動到你了。
“恐”,是上邊一個“鞏”,下邊一個“心”。“鞏”是指拿繩子捆東西,以前專門拿的那種叫做“韋”的牛皮繩,而“韋編三絕”是指以前的書都是竹簡,將竹簡穿起來的牛皮繩就叫“韋”。所以,“恐”就是指你的心好像被繩子勒緊了,提溜起來的那種感覺。
“合于道”的意思與“天人合一”相同。天地變化叫“道”,所謂“合于道”就是說你的所做作為符合天地自然的變化。
2、無論我們是愚人、智人或者賢人,都應該不屑于物也不懼于物。我們生活在這個物質的社會,我們需要它們,但是不能讓它們過分地糾纏你的內心,所以,真正開慧不是靠讀書,而是靠腦子里本身所固有的東西,修煉精通了就好像電磁波一樣,啪一下接通了,這叫“慧然獨悟”。
五、有德者必有所得——“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
1、“德”,雙人旁,底下還有一個心。那些用心去體會天道的變化、做事情符合天道的人,被稱為有德之人。有德者必有所得。
??? 真正有道德的人其實還是要有智慧的,自己不累,大家也不累,在人群當中都不難受。
六、人有沒有“智”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定要有“慧”——“德全不危”:
1、人有沒有“智”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定要有“慧”。比如以前的老人不識字、沒讀過書,但是人家帶孩子就認準一句話“若要小孩安,三分饑和寒”。這種拉扯孩子的方法是符合天道的,這就叫“德全”。
德全,是指除了做的事情符合天道,還有盡可能全面掌握天道,一直做符合天道的事情,這樣的話才能“不危”。
“德全不?!?,一句話概括了我們想養生、想健康、想長壽、想生命活得有質又有量的問題。
2、背道或是對天道了解得不太全面,叫“缺德”;不知道天道,叫“無德”。
七、取名字也要符合天道:
1、姓和名都不能選,這是你生下來定的。但是一般上學弱冠以后,可以給自己取個字,這個“字”你自己可以定。
2、在古代,只有父輩或者長輩可以指名道姓地叫你,平輩或者晚輩只能稱呼你的字以表示尊敬。
3、人是在變的,他在一個狀態下是那個人,他過了這個狀態則是另外一個人,我們不能拿一個字或者一個名來概括一個人全身。
4、有的人是以名聞名;有的人是以字聞名;有的則以號聞名。
八、人活著隨時都可能“危如累卵”:
1、“?!?,是象形字,上面是一個人在懸崖邊兒上那個狀態,讓人一看,懸了,沒準要掉下來,所以,有一個成語叫“危如累卵”,就好像把雞蛋一個個摞上了。
在實習的過程中,才發現人活著是這么的脆弱,這么“危”,所以,生而為人真是一件天大的幸事,因此,我們要善待生命,善待心靈,好好養生。
2、黃泉路上無老少,小到幾個月的嬰兒,大到青壯年,說死就死。
九、別人能傷害你,是因為你本身有能被傷害的地方:
1、一個德全的人,或者一個身心健康的人,是內求的人。他不會借助于外力,對別人的行為沒有仇恨的感覺,也不期望別人給他什么,因此他不會怨,所以,你也傷害不了他,也就是說,如果你被別人傷害了,是因為你本身有能夠被傷害的地方。
家里沒有內鬼,招不來外賊。只有內心有那種自我厭惡、自我仇恨的因子,別人才能傷害到你。
2、一個健康的人,除了自己活得舒服以外,還會讓跟他接觸的人同樣感到舒服。
第五章的感受及問題:
“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這一章節感覺講到了一個“度”的問題。
根據百度百科的解釋:度是質和量的統一的范疇,是事物保持其質的量的界限、幅度和范圍。而量變和質變相互區別的根本標志就在于:事物的變化是否超出了度。在實踐過程中,如果沒有掌握好適度的原則,就有可能出現“過猶不及”的現象。
如同社會市場,如果生產者過于貪婪,生產的東西過多,導致供大于求,就會導致一批自利的消費者不買或少買,于是,就會迫使生產者停產;相反,如果消費者過于貪婪,無節制地進行消費,從而導致產品短缺,出現供小于求的現象,那么,隨著而來的價格上漲,吃虧的還是消費者自己。
如此看來,萬事萬物都有各自生存的一套法則,最好的方法就是遵循天地間的變化規律行事,懂得節制,守住本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