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文: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以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欲,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樸。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我們先看,上古的圣人是怎樣教導百姓的呢?首先要避開虛邪賊風。關于“虛邪賊風”古人是這樣認為的:虛風,內經講“從其沖后來,為虛風,傷人者也,主殺主害者。”你看虛風厲害吧,虛風傷人是非常嚴重的。沖后來為虛風,沖后怎樣解釋呢?明代的張介賓講:沖就是對沖的意思,從對面沖擊而來的風;后就是說這個風來的遠,遠則氣盛,也就是說對面沖擊而來的風力量很強大。為什么叫虛風呢?氣失其正者,正氣不足,所以才叫虛風。比如:在春天,東風是它的正氣,由于正氣不足反而刮起西風,所以春天刮起的西風就是虛風。同理,冬天,北風是它的正氣,而由于正氣不足反而刮起了南風,所以冬天刮起的南風就是虛風。這種從對面沖擊而來的虛風殺傷力最大,也是我們最應該避開的,所以春天刮西風,夏天刮北風,秋天刮東風,冬天刮南風時,這是最危險的天氣,抓緊避開。還有另一種說法就是“四時乖戾不正之氣,是為賊風邪氣”(張介賓)。就是每個季節的不合常規的風和氣就是賊風邪氣,和上面說的是一個意思。好,這就是上古時期的圣人,一開始就告訴百姓,在不同的季節一定要避開這些非常嚴重的虛邪賊風,否則就會影響到人的生命。現在之人也要特別注意。
我們再看:“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這是上古時期圣人教導百姓的第二個養生方法,就是只要能做到恬淡虛無,那么自然元真之氣就會充足,精神就會內守不外馳,那疾病怎么會產生呢?所以恬淡虛無是養生的關鍵。那恬淡和虛無到底是何境界呢?我們分析一下,先看恬淡:恬淡是和無為聯系在一起的,無為怎樣解讀呢?無為者,天地之道。無為就是天地的大道。莊子說:上天無為就是清明,清明這種現象就是天的無為作用;大地的無為就是寧靜,寧靜這種現象就是大地無為的作用。所以天的無為,地的無為兩者相合,萬物就化生了。大家看,天地雖然無為,然而這種無為又化生了萬物,并使萬物繁茂,所以天地又是無所不為,故有:天地無為而無不為之說。這是講的無為。只有無為才會恬淡,我們再看恬淡,恬淡者,自然之樂也。老子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又說:人法地,地法天,天發道,道法自然。夫自然而然者,即恬淡無為之道也。所以對恬淡的理解應該是這樣:清靜淡泊而又自然而然,這種意境而引發的內心自然喜悅之情,就是恬淡。人們經常說道法自然,大道是效法的自然,到底自然是什么?這里給出了答案,就是:恬淡無為之道,也就是恬淡無為的境界就是自然。好,我們再談談虛無,什么是虛無,就是心里不留事,讓心時刻保持清明虛無的狀態;事來則現,事過則無。譚景升說:明鏡無心,無物不照(明亮的鏡子雖然沒有心,可是不管什么物體都能照見);昊天無心,萬象自馳(蒼天沒有心,可是萬般景象由此上演);行師無狀,敵不敢欺(運動中的軍隊由于沒有固定的陣形,所以敵人就不敢進攻);至人無慮,元精自歸(中古時期有至人的存在,這種人有高深的道德,他能合陰陽的變化,適四季的變遷。悠游于宇宙之間,視聽達八方之外。這就是至人,至人沒有憂慮,所以元真精氣自然能夠回歸體內);能師于無者,無所不之(能把無當作老師來學習,就沒有什么做不到的)。故鏡以察物,物去而鏡自鏡(所以用鏡子來觀察物體,物體沒有了,鏡子依然是鏡子);心以應事,事去而心自心(通過心來對應事,事情過去后,心還是那個心)。此養心之道也。(這就是養心的方法)。好,我們根據譚景升對“無”的闡述,就知道,真正達到虛無的境界就是養心大法。恬淡虛無是境界,是要靠修煉來逐步達到此等境界,這是古人教給我們的人生精華。如果做的了恬淡虛無,那自然就會元氣充足,精神就會內守,實現高質量的人生。學內經就學里面的方法,這次我們就學到了①如何避開虛邪賊風。②要達到恬淡虛無的境界。這也就是上古之人得到圣人的教化,內修養生之道,外避賊害之邪,所以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
好,我們繼續研究這一段:“是以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樸。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我們可以理解為這樣:由于上古之人遵循圣人的教導,所以能做到志意安閑和少有欲望,心態安寧而沒有恐懼的事情,身體勞作卻沒有疲勞之感,人體的正氣都很調順,所想所愿,都能得以實現。在飲食上,人們不管是精制的還是粗糙的,好的還是差的,感覺都是美味可口;在穿著方面,無論是豪華的還是簡單的,人們沒有挑剔,可以任意選擇;喜好各自家鄉的風俗;人們都能安于自己的生活,雖然有地位高低不同,但是相互之間并不羨慕,所以說那個時代的人真是樸實。而且不好的嗜好出現時,人們也不愿去看它;淫邪的現象也不能迷惑人們的心;所以那些愚笨的、聰明的、賢良的、才能低下的百姓,都不會執著于物質,不把心用在追求物質上,因此他們的行為都符合于道,所以都能活到一百多歲,而且動作也不衰老,因為這些人跟隨圣人學習,掌握了養生之道,使元真之氣得到保護而沒有受到危害的原因吧。此段是講上古之人聽從圣人教導后都能去過少欲、心安、不過勞等樸實的生活,因為掌握了保護元真之氣的養生之道,所以都能活到一百歲而動作也不衰老。
本次學習的內容雖然比較長,也好理解,重點一:是四時要避開虛風賊邪,重點二:是恬淡虛無,就是如何養心神。心境達到恬淡虛無,人體的元真之氣就會充足,精神就會內守,就會遠離疾病,從而真正實現健康長壽。一定要掌握這兩條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