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天真論——天真的力量(2)
徐文兵、梁冬對話《黃帝內經》
2019-7-21日:
題外話:
在整理好第一章放到朋友圈里之后,有朋友反饋說:聽了第一集就聽不下去了,邏輯混亂!關于這一點,我是這么看的:第一,有可能是因為你自己的內心是混亂的;第二,你覺得人家講的混亂,正好可以給你自己一個撥亂反正的機會呀。正所謂,人無完人,其實每本書也會出現一家之言的部分,我們只要自己做到在讀得時候不要被帶跑了、自己心里要清晰明白就好了。
例如:在書的P6中講到:有句話叫“無欲則剛”,我說無欲就抑郁了,就更不像人了。深度抑郁的人,食欲沒有了,性欲沒有了,活著的欲望都沒有了,你無欲了吧,剛了吧,死了!人死了就硬了嘛,硬了就剛了。
但是,在書的P35中又講到:“急中生智”和“靜極生慧”,前者是著急上火時迸發出來的東西;而后者是在極度安靜無欲無求狀態下迸發出來的東西,二者完全不一樣。
【無欲則剛:剛是指公道原則,是順其天道自然的一種正義,亦是順其自然的一種堅持。人有七情六欲,要想活下去,就會有各種各樣的欲望,而無欲則剛是提醒人們,即便有欲望,也要懂得克制,無論在任何環境中,都不違背天理,而且始終如一,不輕易改變,這才是真正的“剛”。
無欲無求:無欲是指不被環境所左右,得而不喜,失亦不憂;無求是指不追求名和利,放下欲望。】
很多時候,著書人或講課人會為了證明自己的一個論點常常會以偏概全或者偷換概念等等,這一點就是需要我們看書人或聽課者自己能夠甄別、區分的部分。
第二章 現在的人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卻很多
一、別把“道”和“理”混為一談:
1、“道”是看不見摸不著,說不清道不明的東西,是需要你用心去悟的;而“理”是看得見的。“理”,其實是個玉字邊兒,古代雕琢玉石的時候,要順著玉石的紋路,這個紋路就是理,順著這個紋路治玉就比較省力。
? ? 所謂“玉不琢不成器”,就是引申為對人才的打磨——在打磨的過程中,要注意順著他的心性打磨。因為打磨是人為的,而他本身所具備的那個紋路是渾然天成的。
二、干啥事都要“和于術數”:
1、“術”的繁體字是“術”,泛指謀生的技術或者職業。中國古代的擇業標準是:選擇這個職業不光是為了糊口,還要有益于我們的身心健康。
比如一個演員的親人去世了,但是今晚還要演出,那么,他只能先壓抑自己的情緒,然后強顏歡笑地繼續給大家做表演。從職業道德的角度來講,這種行為非常好,也應該受人尊敬,但從醫學角度來講,他內心很痛苦,但還要裝作一副很高興的樣子,這對他本身就是一種很大的傷害,時間長了就會有病。
只是很多人會認為他追求的東西是一種成功,就算死了也無所謂,但是道家的觀點是:生命是最寶貴的、不可替代的,沒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了。這就是每個人的價值觀問題。
“數”字里也有陰陽,一三五七九,奇數為陰;二四六八零,偶數為陽。這樣你可以選擇合適的日子、時辰、自己的吉祥數字來調整陰陽。比如,天亮了,你要出去、要拼搏、要奮斗,那就應該選陽的數字,火上澆點油,助推。但到了晚上,該休息了,需要收斂了,就要選陰的數字。因此,選擇陰陽,是取決于你要做什么。
這就是古人所說的“和于術數”,才能活得長久一些。
2、關于“內心高興但是又要裝”是怎樣一種狀態?比如,一個人在你面前跌到了,你特想笑,但是你又覺得不能笑,這樣不禮貌不道德。那么,這種情況之下應不應該笑呢?
? ? 從本性來講,你應該笑,這是因為,當你見人有所失若己有所得,見人有所不幸自己覺得很快樂的時候,說明你處于一種陰性負面的狀態。你體內有陰寒、仇恨的東西需要流露和表達,正好有一個機會,你就把它表達出來了。也就是說你的身體不正常的時候,你需要有一個表達的方式,不應該壓抑。比如說當年齊達內在球場上選擇一頭撞向用惡毒語言罵他的人,拿了紅牌下去了。所以,選擇什么關鍵還是在于自己怎么想的,也要看時間、地點和場合。
三、物無美惡,過則為災——“食飲有節”:
1、當人碰到好吃、好喝的東西,會有發自本能的一種天然屬性,他想要不停地吃、不停地喝,當然這是生物本能,只是這種吃法會成為我們所說的縱欲,就是放縱你的欲望,就好像男人見了美女一樣,發自本能地想要,而且想多要。
? ? 而道家有一個理論,叫“取中”,不提倡縱欲,也不提倡壓抑、禁欲,在禁欲和縱欲之間選了個“中”,叫“節欲”。這個節是什么?就是有節制或者有節奏的。并且這個節制或節奏是無法量化的,需要根據每個人的身體情況不同來選擇。道家講究“物無美惡,過則為災”,任何東西多了、過了都要出問題,食物沒有好與不好,但是一旦過了量,超過了你的消化能力以后,就會造成災難,故此要求“食飲有節”——就是要順應天地、生物鐘的變化。順應生物鐘的變化,就是要觀察自己的饑餓程度。
2、“饑”和“餓”是不一樣的。饑是胃腸空了;餓是內心的一種感覺,想吃東西了。健康人會按時按點兒吃飯,但是不健康的人呢,到了飯點還不餓,胃還是漲得,如果繼續吃東西,就等于在吃毒藥。因為消化不及時,就會感覺心口窩那兒像堵了一個東西,下不去,所以,懂得養生的上古之人對吃飯和喝水都是有節奏有控制的。那些吃飯狼吞虎咽的人,都是欲望比較強,心火比較旺的人,嚴重的甚至會欲火焚身。
? ? 另外,古人在飲水這個問題上的看法是“不渴不喝”,但是,現在人提倡不渴也要灌水,還要每天八杯水。其實,水是陰寒的東西,喝多了會壞事兒,就好像過去農村干活的牲口,干了一天活,出了一身汗,怎么喝水呢?是在水槽上面撒一層草料,當草浮在水面上之后,它一喝水,草就嗆在鼻孔,于是就要抬頭打一個響鼻兒,把草噴出去,這樣就能保證它飲水有節,不得病。如果不加草料,渴了就一口氣猛灌水,第二天準生病,這種情況老百姓叫做“炸了肺”。你看,連牲口都受不了的事兒,現在的人卻天天做,廣告人還天天做宣傳。
《黃帝內經》里有一句話叫做“形寒飲冷則傷肺”。在美國的餐館,waiter常常會端一杯冰水放在你面前,你喝完之后會覺得冰冰涼、透心涼,很爽的感覺,可是,你想一想運動員受傷后怎么處理的?用冰敷。冰敷之后會怎樣?沒有感覺了,什么疼啊、痛啊、脹啊,都沒有感覺了。所以,你在吃飯之前來杯冰水,吃飯時無論吃多少,就算吃撐了,也沒有感覺了,這算是美國人的一種商業策略吧,所以美國人會有很多胖子產生,可是懂得養生的人,基本都是吃到七八分飽就不吃了,因為他有知覺,他知道飽了。
? ? 由此我們可以知道,沒有什么好藥,只有貴藥,因為只有適合你的才是好的,否則再貴,對你不適合也沒有用。
四、起居順應晝夜和四季的變化,你就能“走運”——“起居有常”:
1、“常”就是固定不變的變化的東西。說它不變,又說它變化,好像矛盾,其實不然。“有常”的反義詞是“無常”,人死了叫做無常,人活著應該叫什么?有常,就是說人應該有固定的起居規律。“起居有常”,不是說每天就得幾點起幾點睡,而是說冬天、春天等各個季節應該幾點睡幾點起,這個規律是符合晝夜和四季變化的。
? ? 天地的運化過程有節奏、有規律,你跟著它走,就會走好運;你違背它,就會走背運、要倒霉。比如,中國南方的一些地區,甚至包括東南亞地區,是沒有冬天的,但是那里是有旱季和雨季的,這也有陰陽變化。在那里的人因為缺少了閉藏的過程,所以陰津、陰液的損失比較大,需要補足,就像廣東人或香港人會經常煲湯,通過喝湯來滋陰。
? ? 一般來講,很多長壽的人都生活在一些偏寒的地方,比如高加索一帶,因為他們的身體有一個收藏閉斂的階段,像動物一樣會冬眠,因而會長壽。而在赤道附近、熱帶地區生活的人則表現出早熟和早衰的特點。就如同說,太熱的地方,生命很快就會迸發出來,于是也就更快地看到生命衰落的過程。
2、規律是隨著四季變化的。春天可以起早一點,夏天完全可以早起晚睡,到秋天就稍微收斂一些,等到冬天就干脆早睡晚起,睡懶覺。如果睡不著就需要找醫生調理,就好像一輛車,光有加油沒有剎車了,那是不行的,睡不著就是剎車有問題了,這就很危險了。
五、死在女人手里叫“妄”——“不妄作勞”:
1、“妄”,上面一個亡,下面一個女,死在女人手里叫“妄”,“不妄”就是說心里面沒有那么多亢奮的浴火;這里的“作”與腎有關,“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腎本身是負債藏精、化精、生殖功能的器官,腎精是支持人活一輩子的物質基礎,它是有限的,所以,“不妄作勞”講的就是欲望不要太多,性愛不要過度的這種養生之道。其實,這一句是針對男人說的,因為《黃帝內經》產生的時代,還處于父系社會,屬于陽性的男人的火比較旺,浴火比較重,而女人比較被動,屬于陰寒、冷靜類型。
2、放縱自己的欲望,最終毀掉的是身心的健康與安寧。
六、很多人都活得像“行尸走肉”——“形與神俱,度百歲乃去”:
1、“形與神俱”——既長壽,又健康。因為健康和長壽不是一回事兒,不健康的人不見得不長壽。有的人是藥罐子,病病歪歪的,還一直活著;有的人很健康,有能力,又有精力,最后卻“啪”地死掉了。所以,生命的質和量中間應該有個平衡。
? ? 西醫判斷人是否死亡,原來的標準是看心跳,現在的判斷依據是“腦是否死亡”;而中醫判斷人的死亡標準是“是否有神”,什么意思呢?就是說這個人雖然能吃能喝能做,但他的元神已經離開了他的身體,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行尸走肉”。
? ? 上古之人一輩子都活得“形與神俱”,所以常常會是善終——叫做“欲知時日,無疾而終”。不像現在的人,常常痛苦的不行非要安樂死不可,甚至還不得好活,活著也很痛苦。所以,能夠“形與神俱,度百歲乃去”的人太少了。
七、沒活到60歲的都叫“夭”——“而盡終其天年”:
1、“天年”,就是天賦予你的壽命,這個“壽”在古代是有特定含義的。六十歲一個甲子,叫“壽”,六十歲之前死掉的都叫“夭折”。
? ? “壽”和“夭”是反義詞。六十歲以后叫“壽”,八十歲叫“中壽”,“天年”是兩個甲子,就是120歲,100歲叫“長壽”,120歲就叫“盡其天年”。這個“盡其天年”還得是“動作不衰”的,要是病病歪歪的、打著吊針、插著呼吸管活著,雖然有壽但沒有質,也還是叫行尸走肉。
八、人為什么會夭折——“以酒為漿”“以妄為常”:
1、“漿”是古代的水,就是說喝酒跟喝水一樣,現在人喝啤酒、白酒不就是這樣的嘛;“妄”,這里就是引申為各種不切實際的幻想,這種想要就是由于被周圍環境所誘惑著去跟別人攀比,那種被煽動起來的虛火,都是妄想。尤其是當你把這種妄想當成了注定,把不正常當成了正常,那么會夭折也就不足為奇了。
九、趁著酒勁兒做愛等于找死——“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
1、人的體質先天稟賦是完全不一樣的,差異很大,因而人的腎精也是完全不一樣的。“醉以入房”,就是趁著酒勁兒去做愛,古代很含蓄地將這種行為叫“房中”,一來因為酒能興奮肝的氣血;二來喝完酒以后感覺會稍微有點遲鈍和麻木,可以持續。但是,這樣做的后果在于如同在沒有知覺的情況下打開了水龍頭,腎精流失了多少根本不知道,這對人體的傷害是最大的。晉代大詩人陶淵明曾總結說“蓋緣杯中物也”,因為他的子孫和李白一樣,全都呆傻、弱智。
? ? “醉以入房”的背后蘊藏著一個深刻的道理——如果你覺得這一次比較愉快的話,下一次就會以更大的不愉快來作為代價,而且代價可能是終生的不愉快,因為這是一種典型的透支!所以,接下來的兩句話就是“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意思就是亢奮帶來的結果就是把你的精氣神兒,也就是物質基礎的腎精都給透支光了,那么,人的真氣即我們的元氣也就散掉了。
十、人沒必要追求超凡脫俗——“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于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1、前面講到腎精無節制地流失,叫“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說的就是人不懂得把自己的“神”調得和天地之間的節奏一樣,只想要追求眼下的快樂,而長此以往下去是會傷身的,所謂“逆于生樂”。
2、人沒有必要追求那種超凡脫俗的東西;身為一個普通人,尋求愉快,不一定要追求心跳加快的感覺。極致的快樂,往往隱藏在極靜的狀態中。
3、“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古代人為什么讀書讀得那么愉快,現代人為什么讀書讀得這么難受?蓋因現在很多人從來沒有認真去琢磨一、兩個簡單的字,琢磨它里面所蘊含的巨大的人生道理和精神享受。
第二章的感受及問題:
? ? 最近在讀《娛樂至死》,其中第四章中有這樣一段話:
? ? “那時人們的生活中還沒有電,憑借著燭光或煤油燈閱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顯然,那時的人們大多只能在拂曉和開始工作前的那段時間進行閱讀,所以閱讀的目的肯定是嚴肅、專注而明確的……書本一行一行、一頁一頁地把這個世界展示出來。在書本里,這個世界是嚴肅的,人們依據理性生活,通過富有邏輯的批評和其他方式不斷地完善自己。”
? ? 現在社會什么都講求快節奏、講求速成,很多媒體甚至為了自身的利益,不惜去“堆砌”或“新創”一些大家看不懂的、所謂“高、大、上”的辭藻來誘惑那些想要有所進步、有所提升的人,于是,原本應該嚴肅、專注的閱讀被輕松、愉快的解讀所替代,原本應該有的冷靜、理智和邏輯被亢奮、狂熱和無序所替代,原本應該進行自我分析的讀者也被他人的講解洗了腦,于是,在這種雜亂無章的情形之下,還會有多少人可以做到安安靜靜地坐在書桌旁來慢慢地琢磨和考量閱讀的意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