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分享第215天? 學習筆記
? ? ? ? ? ? ? ? 主講: 劉秀英
一、親子關系概述
定義:父母子女關系
兩種類型:自然血親的父母子女關系
? ? ? ? ? 擬制血親的父母子女關系(繼子女、領養等)
《婚姻法》22~27條
撫養教育的義務:托養、管教、培育
保護和教育的權利義務?
監護權的確定
監護權的解除
《民法》總則第三十六條規定三種撤銷監護人資格的情形
1.實施嚴重損害被監擴人身心健康行為的
2.怠于履行取責或無法履行監護職責并拒絕將監護職責部分或全部委托給他人,導致被監護人處于危困狀態
3.實施嚴重侵害被監護人合法權益的其他行為
《兒童福利機構管理辦法》2019年1日1日施行
二、親子關系是影響子女健康成長的重要因素
1.能夠培養建立并享受親密情感的能力
1959年美國心理學家哈洛 恒河猴實驗
敲鼓機器人:面對恐懼.安撫與保護的作用
入工猴陪件下長大的猴子:孤僻、抑郁、自殘與攻擊。拒婚
2.和諧的親子關系是家庭教育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好的關系本身就是一種好的教育
和諧的親子關系是教育的前提: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教育的本質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p>
3.親子關系決定家庭成員的幸福指數
孩子需要父母的愛
三、構建和諧親子關系應當遵循的原則
系統原則
親子關系
親密關條
原生家庭的親子關系一復制
關注原生家庭的影響有且助于找到問題的根源
依戀原則
讓子有勇氣去探索世界
讓孩子生發安全感、大膽、自信
阿爾佛雷德·阿德勒:母親最初的任務就是讓孩子一出生就感受到對自己的依戀之情。
依戀對個體的影響從出生到生命停止
青少年期的隱性依戀、被認同,被肯定
北京師范大學的研務:八年級學生把有個溫暖的家視作人生最重要的事情。
依戀是教育的資本、它會產生心理控制力
良好的依戀關系的缺乏容易導致犯罪
依戀感的建立在12歲之前
陪伴(真陪伴)孩子,與孩子建立親密的情感聯系
1.抓住關鍵期.孩子的教育不能外包
2.孩子的的依戀對象不能變
3.父母的父母不是父母
成長原則
1.良好的親子關系建立的目的之一是促進兒童的健康成長。關注成長而不是對與錯、成功與失敗、孩子犯錯是用來學習的不是用來批評的。
親子關系是隨著歲月的增長與發展動態性地發展與變化的:
縱向關條——橫向關系——縱向關系
2.采取科學的教養方式
教養方式四種:民主、專制、縱容、疏忽
兩個維度:要求
? ? ? ? ? 反應
o民主型:高要求,高反應
? ? ? ? ? 溫暖.關心.接納
? ? ? ? ? 對子女的需要敏感
? ? ? ? ? 考慮子女的期望并征求其意見
? ? ? ? ? 贊許、支持子女
o專制型:高要求、低反應
? ? ? ? 狼爸:民與主的關系
o縱容型:低要求、高反應(溺愛)
o疏忽型:低要求、低反應
縱容、漠然、少愛
專制形教養方式下不可能有良好的親子關系
民主型教養方式最有利于建立健康的親子關系,最為有效但最費時費力的-種教育方式
講方圓:方——規則、圓——不扼殺孩的天性,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
尊重:愛好廚藝的意外收獲
親子關系不等于朋友關系
民主不是無規則
行為控制是一種積極的控制
3.掌握正確的理念與方法。
好的關系比正確更重要。
了解孩子的世界(失物招領)
提升孩子的幸福感
全國首個區域數育質量健康體檢報告:睡眠、規律早餐、體育活動的時間、每天閱讀半小時、父母關注子女生活(每少一項下降10%)
根據上午觀看的視頻《失物招領》談感想:孩子心理需求要得到滿足,可能會出現不良行為。要首先想想孩子那些心理需求未滿足。
親子之間不越界
界線倫理:要求親代與子代都有自己獨立而明晰的精神邊界。這種精神邊界是指自我存在所需要的空間、時間、自由意志、個人主權和情感距離等。
空間:地域邊界, “你的啥我沒看過”
時間:發呆也是一種學習
個人主權: 物權
自由意志: 父母越位,過多干預“媽媽冷”與“媽媽渴”
強勢父母與膽怯小孩
心理學大師海靈格:好的家庭一定要界限感
父母不越位,守住親子間界線,承擔義務,捍衛權利,是構建良好親子關系的前提。
不刻意回避自己的負面情緒,讓孩子意識到家長也是有情緒的,家長的情感也應當在家庭被看到、被接納。
說出自己的感受,把身體與心靈的感受講給孩子聽,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是用血肉之軀培養的。
用“規治”而非“話治”
正確溝通:說話≠溝通
學會傾聽
伏爾泰:我可能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
和孩子共情,將孩子的經歷化為成人的經歷來理解
不要把關系與孩子的問題聯系在一起
盡力做到“對事不對人”
探索正確的語言(肢體、語言)方式:提建議
真誠道歉
對孩子誠實
不說做不到的話
借用溝通媒介(朋友、信件)
分享孩子的夢想:交流內容要豐富
打擊人的話不出口
解決沖突五步曲:遠離現場——認同對方的情緒——轉移注意力——問題溝通——總結
向孩子學習:和諧親子關系建立的新途徑
社會發展需要父母向孩子學習
米德:
前喻文化:晚輩向長輩學習;
并喻文化:晚輩和長輩的學習都發生在同輩人之間
后喻文化:長輩向晚輩學習
我爸說與我兒子說
良好的夫妻關系是和諧親子關系建立的前提
列夫·托爾斯泰:夫妻間的和睦關系是成功地教育孩子的首要條件
健康的家庭是實施好的家庭教育的首要條件。和諧的環境是最優質的家庭教育,是孩子健康成長、快樂生活的土壤,而和滿家庭的先決條件就是夫妻關系和諧
夫妻關系是親子關系的基礎
不要用孩子代替丈夫:把媽媽還給我吧,我覺得全世界最愛我的男人就是我的兒子。
夫妻關系不當導致的四種不當的三角關系
迂回支持型
跨代聯盟
替罪羔羊
父母式的孩子
母親不要獨霸孩子或是與孩子建立聯盟。
母親與孩子的關系具有天然優勢
母親要鼓勵父親有效參與到家庭教育中
這個時代的女人應該向外走,男人應該向內走(胡茵夢)。
良好的夫妻關系有利助于父親參與家庭教育
夫妻關系是一種契約關系
女性回家對孩子有利:家庭利益、個人意愿
家庭時間最重要:
一起吃飯
一起睡覺
一起讀書
一起工作
夫妻單獨相處時間
親子之愛是以分離為目的的
親子一體化,角色退場與對子女的依賴
空巢中年
娶了媳婦忘了娘
父母應當過自己的人生:獨立的父母才能培養獨立的孩子。
M·斯科特·派克《少有人走的路》:有一種最常見的對愛的誤解,就是將依賴性當成真正的愛。心理醫生天天都會碰到此類問題。這種情景多出現在因情感失意而極度沮喪的病人身上,他們無法忍受孤獨,甚至產生輕生之念,或以自殺相威脅,他們痛苦地說:“我不想再活下去了,我沒有了丈夫(妻子、男朋友、朋友),活著還是還有什么樂趣?我是多么愛他?!蔽也坏貌桓嬖V他們,你描述的不是愛,而是過分的依賴感,確切地說,那是寄生心理。
愛的重要特征之一 在于愛者與被愛者都不是對方的附屬品.付出真愛的人,應該永遠把愛的對象視為獨立的個體,永遠尊重對方的獨立和成長。
當我們開始進行自我成長,就不再把責任推給他人,也不會把成長的任務轉嫁到孩子身上;當我們開始自我接納,就不再格外需要一個令人滿意的愛人和孩子;當我們處理好與自己的關系后就很容易能處理好我們與他人、與世界的關系。
心理學家弗洛姆:“母親與孩子的關系是矛盾的。它要求母親付出最強烈的愛,但這種愛又必須幫助孩子成長而遠離母親,最終完全獨立。但大多數母親都沒有完成任務,即在愛孩子的同時又能讓他離開,鼓勵他離開?!焙⒆拥某砷L過程就是親子不斷分離的過程,與孩子分離是父母的必修課
看短片《包寶寶》談感想
分享文章《劉瑜寫給女兒的信:愿你慢慢長大》
龍應臺《目送》
兒童心理學大師溫尼科特:足夠好的媽媽,能夠傾盡全力在生命的最初滿足孩子的全方位需求,也能坦然地接受孩子逐漸長大、逐漸從自己的生活中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