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
1、蘇格拉底:“教學就是幫助個體重新認識自己的真正追求。”
2、學校默認了社會的價值取向:物質的成功等同于人品,尊嚴和幸福。
3、教育是當你忘記了所學的一切之后所存活下來的那一部分。
4、大學承擔的責任首先是交給學生如何思考。思考并不是簡單地為某個領域服務,甚至不是獲取跨學科的工作能力。思考實質上是培養出思辨的習慣,并把這一切習慣運用于實際生活中,簡單來說,學會思考就是以批判的眼光審視身邊任何事物,不自以為是,不妄下結論。
5、真正的教育(即“博雅教育”)的首要責任是教會人類把自己以訛傳訛所形成的常識中解救出來,先要認清它,其次質疑它,最后以新的角度思考它,而不是被“常識”這匹蒙著眼睛的野馬拉著跑。
6、蘇格拉底,他傾聽學生的意見,啟發式地把問題映射回去,或迫使學生清晰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學生必須先承認自己的觀點本質并為其辯護,在聚光燈之下以嚴謹的角度審視自己的觀點,從而每位學生都能夠剖析自己的思想,這樣學生才開始培養出自己的理智。整個過程就是讓學生在不熟悉,不舒適的環境中得到鍛煉,通過不斷提出疑問,而不是吸收老師的觀點,學會獨立思考。
7、大學給每位學生提供了一次真正思考的機會:遠離社會,暫時擺脫來自家庭影響和職業規劃的束縛,站在遠處以純凈并批判的眼光審視整個世界。
8、大學所提供的另一個重要資源就是朝夕相處的同學。在課堂上,同學們對各種話題可以用嚴謹的態度相互質疑和辯論。在宿舍里,同學們以最放松的心態促膝相談。
9、真正的教育是讓學生帶著問題迎接社會,而不是給學生一份個人簡歷。
10、教育是一種自我療傷。
這一部分的標題是《大學的使命》,作者在這一部分詳述了讀大學真正應該讀什么,大學教師真正應該教給學生的是什么。首先,在本章中,作者不止一處地引用蘇格拉底的例子。自古,蘇格拉底在西方世界的地位與中國的孔子一樣,都是十分具有智慧的導師。蘇格拉底提出教學的真諦是幫助學生重新認識自己。然而不論是縱觀還是橫觀,整個社會的價值觀都是與之相反的。自古以來,自小以后,我們所接觸到的觀念都是:因為我長大了要做······,所以我要接受教育。因為我要做醫生,所以我要努力學習生物。因為我要做作家,所以我要在語文課上下功夫。因為我要當數學家,所以我要苦心鉆研數學······在接受教育前,學生就又各種宏大的“追求”,可以說,教育之于他們,只是幫助他們登上人生巔峰的工具。因此,也就少有人會認真思考過教育帶給我們的是什么。在中學時代,常有這樣的同學,他們極具天賦,有著明確的人生目標,對于某一科目的追求幾近完美,然而對于其他科目,只要做到在考試中不會拖后腿就夠了。這樣丟西瓜撿芝麻的行為,竟能得到大多數人,甚至社會的認同。在“接受教育”和“真正追求”的順序上,所有人都認同追求之于教育之前。這樣的觀念使大多數人錯失掉教育能給他們的,第二次認識自己的機會。
我們總是強調專業知識。殊不知,專業知識是更高一層學府,本科都不算,可能要讀到研究生才會接觸到的。整個基礎學習階段,小學,中學,大學,我們不分專業,大學中即使分了專業,也依舊開設“大學語文”“思想品德”等公選課。而書中說的真正的教育,是忘記所學的一切后,所存活下來的那一部分。我對這一點,深信不疑。知識無限,學不完,學完也很容易就忘了。但是大量知識的輸入,不管是專業知識還是人文教育,最終沉淀下來的,都是技能上的慣性以及心智上的成熟,思維更加邏輯化,眼界更加開闊。這才是教育的本質。不過本末倒置的現象似乎依舊盛行。看看中學生的筆記本就知道,分條縷析的知識點,模式化的寫作方法,公式化的答題模式······少有學生會在書旁注下書評,甚至少有學生學習寫日記。大量的輸入,卻沒有自己的產出,知識點依舊是知識點,沒有內化為學生的思維模式,到了畢業,依舊是白紙一張。即便是我,也是到了大學才開始寫日記,畢業了才學會寫筆記。
接下來說說大學教育,在大學教育上,我算是幸與不幸的。幸于遇到好的導師,開闊了世界。不幸于遇見太晚,白白浪費了兩年。前兩年我為應試而讀書,后兩年我為愛好而讀書。大學首先是交給學生如何思考,而如今國內的大學基本上是交給學生如何死記硬背,相比教學,導師更熱衷于做項目,與學生的距離僅限于課堂上的90分鐘。沒有互動,沒有交流,講完知識點走人。考前畫范圍,師生合作良好。沒有促膝長談,沒有思想碰撞,只有冷冰冰的教與學。我曾上過最諷刺的一門課是外國文學,整本書里全是外國名著,整個學期,導師只負責照本宣科,照著ppt讀。別說沒有思想碰撞了,連導師自己的東西都沒有。而學生,對于從來沒讀過的一本書,要對其進行各種評價,對作者進行各種分析(其實就是死記硬背的答題模式),現在想來真是可笑。在形式的路上我們走得風生水起,為了教學進度而擯棄了與每一本名著,名著后面的作者對話的機會。在這過程中,我沒有學會如何思考,我只學會如何畫范圍。真正的教育是把人類從以訛傳訛的形式中解救出來,但當教師自己都用“以訛傳訛”的形式教導學生時,這樣的教育還算是教育嗎?
記得二姨曾經給我轉過一篇文章,至今里面說的大多我已記不起來,全文大意是我們接受大學教育的目的不是要把自己培養成專業人才,而是要使自己的可塑性更強,可塑性強的人,在各個領域,經過簡單的學習都能很快上手。而這里的可塑性,與書中的觀點,是一致的。
關于教師的意義,我在以前的很多篇文章里也說到過,師者,傳道,授業,解惑。傳道為首,授業次之,教給學生的,不僅是知識,更重要的應該是方法,是認識世界的角度和方法。而這也是我接觸教師這個行業以來,一直追求的方向。對于課本,我大概是要求最少的教師了。在教育體制有待改變的這個國家,我堅持鼓勵學生讀書,寫作,開口說話。學會對于一個話題進行討論,頭腦風暴。然而,說句實話,實行起來真的很難,學生不愿說,我便找不到映射的點,有時候甚至不知道他們在想什么。鼓勵他們多讀書,卻也是左耳進右耳出,個人的力量是渺小的,與整個社會的觀念對抗,想要動搖教育體系是不可能的。但愿我接受到的教育也能在我的學生身上萌芽吧。
后記:姨媽痛,想寫更多,但是,下次吧。
分享本周看到的最棒的一句話:如果說寫作真有什么目的,那對我來說,就是以此深入地認識人心與人生,并在此過程中反身自識。——黃德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