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的綿羊》(《Excellent Sheep: The Miseducation of the American 》)是由耶魯大學教授威廉·德雷謝維奇在2015年出版的一本有關美國現代教育,尤其是常春藤教育的解構與評判的書,對于博雅教育的衰落與精英教育的盛世有著不同的見解。但盡管他的見解獨到,顛覆了人們對于教育體系的價值觀,也只能作為激起改革的一小步吧,要改變當代教育體系的價值觀,恐怕沒有個百年是完不成的。
讀書筆記:
1、不少父母利用孩子的成長來填補自己脆弱的內心。
2、優等生的父母往往意識不到,甚至是有意不去了解他們的孩子的痛苦掙扎。
3、贊美代替不了溫暖,浮夸的自信代替不了自足的能力。
4、快樂并不是重點,控制才是本質。在中國的文化里,子女是自己生命的延伸。
5、就算你自己的家庭或是父母是理性的,他們也會顯得力不從心,因為其他家長并不理性,因此學校也就不想理性,甚至整個社會都不理性。不論老師懷有多么良好的初衷,校長或者其他高層管理者總是與他們背道而馳。教師是系統里停滯不前的一個群體,也是很無奈的一個群體。
6、學校逐漸演變成一家“客戶至上”的服務型機構。不管是否適合學生的發展,也不管是否對他們的心智發展有幫助,甚至也不需要高標準要求學生,只要是家長要求的,就應該“雙手奉上”。在“客戶至上”的環境之下,一群優秀的教師和一群聰明的學生得不到真正的教育。
7、富裕家庭的生活方式就是圍繞著如何培養可以量化的美德??梢浴傲炕拿赖隆睙o非就是可以在大學申請表上體現出來的那些東西。總而言之,我們并非應試教育,而是應試而活。
8、為了迎合父母的需求而建立起來的“自我”是一種“偽自我”。當一個孩子力爭滿足父母的要求時,往往自己的感受和渴望會被忽視。久而久之,這個孩子將失去關懷自己感受和渴望的能力。
9、現代父母急于保護孩子盡量不受“痛苦,挫折以及不愉快的折磨”,其結果就是造就了頭頂光環的年輕人的一些共性:圓滑,能干,世俗化。與此同時,他們的內心和自我角質觀并沒有得到發展,而是需要依賴于外界權威給他們一些象征性的認可,才能構建出自己的存在價值。
10、整個教育系統在一代人身上催生了可怕的世俗態度:盲目的野心,對風險習慣性的回避,霍布斯式的物質為上的野蠻性競爭。
11、大學已經忘記,它們對大學生的成長所承擔的更大的教育責任時幫助他們尋找自我。幫助他們找到自己的使命。事實上,大學已經不能夠證明自己的教育到底能夠提供了什么本質。
這是書中第一部分,我做下的筆記,是作者就當代教育體系的缺陷與價值觀的扭曲作出的陳述。在閱讀過程中,我并無覺得作者有夸張的嫌疑。相反言簡意深。 在最開始,關于家庭教育中,作者就犀利地指出父母對于孩子的愿望看似為了孩子,實則是為填補自己的缺憾。甚至提到中國文化里的“生命延伸”,大多父母以“父母”一職強制孩子的現象看起來就像上司對下屬的各種要求。這并不是真正的親子關系。還記得在我小時候,那時我正處在中考高考的階段。我爸媽總跟我說:“你就像我們開的一個公司,我們投資你,等你考上大學了,那就證明我們的投資成功了。反之那就失敗了?!保ㄑ酝庵饩褪菫榱瞬蛔屛野謰尩摹肮尽钡归],我只有努力考上大學一條路。) 如今,我完成了大學教育。我爸媽似乎也沒有什么明確的目標讓我再去爭取了,終于等到父母放養的那一天,我卻不知道自己應該或者喜歡或者擅長做什么。舉這個例子,不是為了批評父母的功利主義,相反,從我取得大學錄取通知的那一天,我父母對我的真正的教育才剛剛開始。換句話說,父母是能提供給孩子真正的教育的,親子關系也是可以完全不功利至上的。只是,整個社會的價值觀強制扭轉了父母的角色,強扭的瓜不甜,但是只有孩子知道不甜。父母只知道效益,社會只知道文憑。
接下來說學校,作者說,當代的學校逐漸淪為“客戶至上”的服務型機構,學生是產品,成績是效果。這一點我舉雙手贊成。讀到這里時,我聯想到去年曾去北京某英語教育機構實習的經歷,最開始要接受培訓,卻被要求忘掉所學過的關于英文的所有知識,讓我們在腦中重構英語的語言體系,而重構的內容來源于他們自己發明的并被渲染得幾近妖魔化的“表音密碼”,簡單來說,該套密碼就是為了讓學生一看見英文就能脫口而出,不管學生是否會運用該詞或是否知道其內在意義。編了一堆莫名其妙的口訣,并完全無視語言的內在結構與規律。而宣傳也是牛得可以上天,大意是該密碼最終會顛覆中國人學習英語的方法,成為主流。在該培訓機構的一周里,我假裝家長,打電話去前臺詢問。 在面臨考核時準備了一大堆問題反問考官(其實不是問題,只是表音密碼里的無數漏洞中的幾個。)與領導吃飯時,也試探性地問過他一些問題。前臺支支吾吾不直面回答我的問題,只說讓我帶著孩子去做一次測試。 考官對我提出的問題也是顯得力不從心,回答不上來就以“特殊情況單獨記憶”為借口。而與領導的談話也讓我確信他是被洗腦了準備用他的那套話術洗腦千萬家長。跟二姨匯報后,二姨一眼就看出其中貓膩,告訴我他們這么做只是為了讓學生能看見英語便脫口而出迷惑家長。效果就是成績,最后我找個借口跑了,難以理解,一個教書育人的職業如今變質成這樣。再細想,其實這樣的教育機構并不少見,甚至公立學校也打著升學率和名師的牌子招攬“生意”。如果教育淪為如此,只以成績為主,以讓家長掏錢為目的,已競爭為動力,不敢想象處在該體系下的孩子以后的世界是什么樣子。如今其實已初見端倪。
再來說整個體系的問題。作者在討論教育體系時,提出當前流行的“可以量化的美德”,一語中的。試問美德時可以量化的嗎?可以量化的美德還算美德嗎?但是當代教育偏偏將對于學生的美德教育,人格教育量化為分數,從小學時的操行分,到大學的德智分,每學期要求的社區服務,這些強制性的美德教育其實給學生灌輸了一個思想:美德也只是一個任務而已,完成了就能得到高分。然而那些深入骨髓的美德,如臨危不亂的應變能力,威武不屈的正義感,善良的同情心,優秀的團建能力,正確的人生觀······全然流失在學生完成社區服務的過程中。做這些都只是為了分數的人,相信在未來也不會自覺衍生這些所謂的美德。畢竟美德只是他們登上成功的墊腳石而已。這就造成一個局面,近十幾年來,高校陸續出現高分低能型學生。要看他們的分數,那是一覽眾山小的境界。但若說起生活的自理能力或者生存能力交往能力,簡直是低到塵微里。這也就是為何今年來人們迫切感到“情商比智商重要”的原因。智商大多源于先天,情商卻是可以培養的。然而當美德教育量化為分數時,這僅剩的教師能正確引導的部分都消失殆盡了。
教育體系不止存在量化美德的問題,在扭曲孩子性格上,也“功不可沒”。作者提出的“偽自我”,是父母需求下的變質,而催生這種現象的,正是教育體系中宣傳的主流價值觀。學校盡力培養十全十美的人才,然后大肆宣傳,父母跟風,要求孩子也做到一模一樣。孩子為了滿足父母的要求,從小便習慣性地壓制自己的真正想法,忽視自己久了,就會忘記自己的存在。作者提出,這樣的情況久了,孩子就會失去關懷自己的感受和渴望的能力。而這樣的孩子長大以后,盲目,無主見,隨大流,沒有勇氣。在中國,最常見的就是,讀完書托家里找個工作,碌碌無為。要不然就是進入就業市場,看看能應聘上什么工作,就做什么工作。沒有目的性和明確的職業規劃,是當代中國大學生的通病。很多人到了中年依舊迷茫,不知道自己喜歡什么,熱衷于什么。忙于生活,忙于死亡?!皞巫晕摇笔歉改笇W校眼中的優秀形象,而背后,卻是人格的漸行漸遠。久而久之,同質泛化,沒有個性的人黯淡了整個世界。
功利主義是當代教育最大的問題,基本從學生的競爭性以及面對失敗的抗壓性可以看出來。競爭從小就充斥著我的生活。我媽最喜歡的一句話就是:“你看人家誰誰誰的孩子多優秀。會······會·······還是第一名?!?比較是競爭的開始,競爭中的勝利者自帶光環,每次出場都全場矚目。而競爭中的失敗者要么淪為社會底層的勞動力,要么打雞血似的盼望著逆襲成為下一輪競爭的勝利者。作者提出,如今的孩子“需要依賴于外界權威給他們一些象征性的認可,才能構建出自己的存在價值?!弊约旱膬r值并不能自我創造,而是需要外界的承認。然而
這本就不是公平的競爭。我在柬埔寨大半年,接觸的學生多了。許多家境優越,占有更多社會資源的學生,就算成績不好,也能展現出“自己牛逼哄哄”的氣場。然而班級里的第一名常常是家境一般,甚至貧困的學生。他們有著優異的成績,極好的口語能力。卻在面對好的工作機會時畏首畏尾。原因在于,他們得到的“象征性的認可”太少,平臺小,機會少,他們看不見自己的能力,認不清自己的定位。因此,缺乏勇氣。這個時代,“謙虛”已經不能算是一個褒義詞了。氣場似乎更加重要,而氣場,是需要外在的承認與填補的。這就是我認為這樣的競爭不公平的原因。記得曾經BBC有一個紀錄片,好像是記錄窮人的生活的。追蹤幾十名窮孩子幾十年,直至他們的暮年。最后得出的結論,幾十個窮孩子中,僅有一個完成了階層的跨越進入到上層社會。我想,阻礙窮人階層跨越的其中一個原因,和教育是分不開的。雖說現在的教育都是“有教無類”,但平臺只對占有更多社會資源的孩子開放。思維的局限,眼界的限制,都深受成長環境的影響。
最后,再說一點。作者提出大學已經不能夠證明自己的教育到底能夠提供了什么本質。關于這一點,我在喬布斯的演講中得到過確認。喬布斯在斯坦福大學的演講中提到,在他上了大學后的六個月,便輟學了。原文如下:
And 17 years later I did go to college. But I naively chose a college that? was almost as expensive as Stanford, and all of my working-class parents'? savings were being spent on my college tuition.After
six months, I couldn't see? the value in it. I had no idea what I
wanted to do with my life and no idea how? college was going to help me
figure it out.(六個月后,我在大學找不到任何價值,我不知道我這一生想做什么,我也不知道大學能幫助我找到怎樣的答案。)
大學不能幫助他定位自己的人生,因此,他選擇離開。而在輟學后,學習到的課程卻在之后mac的設計中起到了關鍵作用。確實是這樣,如今的精英教育只注重學生的績點以及專業的發展,論文的發表。卻不能幫助學生很好地規劃畢業以后的生活。因此,“畢業既失業”的情況并不少見。
接下來,第二部分,作者開始從歷史的角度分析美國的精英教育是如何形成并影響全世界的。
讀書筆記:(以下由原文抽取整理)
美國的高等教育分為兩個階段,一是傳統的英式高等教育。二是以學術研究為方向的徳式高等教育。
在南北戰爭之前,英式高等教育在美國得到發展。課程設計依托于文學名著,教育的目的是培養人的道德品質。但在19世紀后期,工業革命出現后,早期的高等教育的辦學目的逐漸被淘汰,開始有一些大學尤其注重自然和社會科學。整個研究生院的教育和研究體系誕生了:大學不同的專業系,全國性的專業協會和組織,同行審評的學術刊物、不出版就出局的游戲規則、不同級別的專業職稱、教授終身制、畢業論文以及博士學位等。由此,美國教育慢慢轉變為培養專業人才。在一戰到二戰期間,美國掀起反對教育專業分類化的浪潮,開始發展“通識教育”,在大學中開設“名著課程”。? 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強制學生閱讀以歐洲文化為中心的西方經典被批評為有“大家長統治”的嫌疑。而在美蘇爭霸上演后美國聯邦政府向課題研究提供了源源不斷的資金。因此,大學的資分配在教學和研究之間競爭時,后者輕松勝出。20世紀70年代,學術交流變得愈加普遍,課題研究也隨之更加細化。教授面對教學任務時,因為他們被賦予了無限的自由,所以他們的教學內容往往就是他們極其專業化的研究領域,由此,碎片化和專業化的課題主導了本科教育。由此,徳式高等教育占據了美國教育的主導地位。而由此由衍生出精英教育,并且風靡世界。
美國的精英教育由此而來,以國家需求為根本的專業化教育擯棄了學生的“通識教育”,極度細化的專業知識讓學生不能學會用宏觀的角度去思考問題。丟了西瓜撿芝麻,在研究專業領域時不能聯系到其他領域,孤立又形而上學。雖然在中國的大學里,也有開設歷史,文學等公選課。但其分數的比重決定了該類課程一定是被學生忽視的。往往期末考試只求及格,而又在專業課上力求完美。曾經遇見一個在讀研究生,他對我說過本科教育和研究生的區別,舉例學習一臺汽車的構造,本科教育是教會學生關于汽車大致的構造,而研究生教育則是讓學生研究一個輪胎的構造,而讀到博士,則是研究輪胎的一個軸。他用此來比喻大學教育的細化,到最后,卻依舊是要回到整體上來。
而教育的專業化,使得大學忽視了學生的品德教育。之前寫到在進入大學前,學生的美德被量化,而進入大學后,美德繼續被量化,甚至被忽視。這也就是為何當今學術界頻出學術造假的原因之一,不僅學術界。在文學界,抄襲的風氣大行其道,許多作家甚至以抄襲登上人生巔峰。諸如此類的事太多。道德底線的缺失說到底還是是由教育引起的。而在大學生的身上,情感的缺失,品德淪喪,心理的構建與能力也是由此而來的。大學生自殺的新聞頻出。大多是生活受挫,不能畢業,情感問題等造成。令人唏噓,一代驕子卻因這一點小事而放棄生命。更有甚者,將自己的憤怒轉移到同僚的身上,對同窗痛下殺手的事也震驚著社會。這些種種,不能說完全是因為缺乏“通識教育”“博雅教育”而導致的,但大部分原因來自于此。 中文的學術節在某一段時間內是清明的,在極端惡劣的環境下,依舊保有一顆赤子心做研究。那時,科舉制度剛剛消亡,但是遺留下來的學者們在經過四書五經的熏陶,后有留洋學習專業知識,可以說,通識教育和專業知識同時兼有,因此,那時候的文壇,學術節一片鼎盛。而如今,腐敗衰落,不得不說,和教育的變革有著莫大的關聯。
教育發展至今,已十分優于過去的時代。但在發展的同時,我們也該回頭看看,這一路上,我們得到了什么,又丟失了什么。
后記:《優秀的綿羊》是我在接觸教育后讀的第一本有關教育的書籍。作者的見解十分犀利獨到。對于美國教育的解構和評析都是分到位。當然,后期也有偏頗之處。之前一直想寫讀書筆記,只是電腦不在狀態。如今開學了更是沒有時間,強擠出一些時間。 這篇讀書筆記我只寫了一半。不知接下來的一半何時能完成。但愿能盡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