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那些頭頂光環的年輕人
“斯坦福狂鴨癥”
哈佛大學本科學院前院長曾說:“太多的學生,在頭一兩年里就如同在跑步機上循環,突然有一天感受到危機驟然降臨,如美夢初醒一般,對自己之前所有努力付出到底為了什么感到惶恐”
學生無止境地追求課外活動,不僅僅侵占了自己的空余時間,更犧牲了理智探索的機會,結果就是,他們根本沒有任何時間能夠全身心地傾注于某種摯愛。
一旦你做出選擇,那么其他的可能性也就消失了。
第二章?“哈耶魯”上位史
明明知道有些學生根本不會被錄取,但是大學還是鼓勵所有學生都來申請,為的就是降低錄取率和得到漂亮的招生錄取數據,這些數據不僅僅象征著學校的社會地位,而且更有實際意義。
個人履歷的競賽,就如同兩國之間的核武器競賽。
第三章?“天才”背后的“魔鬼”式訓練
“直升機式父母”和“溺愛式父母”
“不少父母利用孩子的成就來填補自己脆弱的內心。”
追求卓越的學生往往需要“外界的肯定和贊美”,才能夠感受到父母的愛,自己才能心安。每次取得的A,就如同“癮君子”每一次用藥,能給自己帶來短暫的慰籍,就像針對失敗的恐懼注射了一劑鎮靜劑。
第四章?一流名校是如何運行的?
校園學生的構成體現的是世界格局的變化。
問題在于,你參與的事情越多,你能做好的事情就越少,并且最后什么事情都做得不理想。
第五章?大學的使命
任何值得做的事情,是因為事情本身有意義。
之所以我們要去探究大學的目的是什么,就是因為我們要保證自己至少還能夠成為一個完整的人。
大學是為迎接成年生活特別設計的喘息時間。
教授最重要的作用,是促使學生以最嚴謹的態度對待思考,鍛煉學生思維的精確度、耐心、責任心以及柔韌性。
課堂如同一個沙盤,個人需要努力沙海拾珠。
當我們的內心有所感觸,在情感的基礎上反思,我們就獲得了智慧。
完成“自我發現”僅僅依靠個人力量的難度過大,大學可以做的是,提供有效的工具幫助甚至迫使個人開始“靈魂鑄造”的生命工程。
一個人之所以有意思,是因為他大量閱讀,習慣思考,放緩腳步,投入深度對話,并為自己創建了一個豐滿的內心世界。
第六章?創建自己的生活
關鍵詞:方向???風險???精神想象力與精神勇氣
拉拉?加林斯基曾建議讀者向自己提問:“我擅長做什么?”“我關心什么?”“我堅信什么?”諸如此類問題在職業發展得轉折點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當一個人不清楚自己到底為什么而奮斗時,他是迷茫的,也將得不到滿足感。
“職業”一詞在拉丁語里意為“召喚”,你是被召喚去做某種職業,當然“召喚”的實現需要自身的努力,自己要變得敏銳,愿意接受“召喚”,同時,外界的干擾因素也會對你的“被召喚”造成影響。
“精神想象力”是指一個人有能力拜托固有的生活方式,以最大尺度去想象所有的可能性,創造屬于自己的生活方式。面對不同的選擇,你也可以選擇轉身離開,留給自己一點兒時間思考。
精神勇氣的不易之處就是,個體必須只身作戰。要有壯士斷腕的勇氣與傳統和平庸決裂,與內心那個聲音并肩作戰!
欲度關山,何懼狂瀾,風生水起,正好揚帆
“質疑是一種能力,犯錯是智慧的基礎。”一直成功并不是能力的體現,而是脆弱的表現?因為出于害怕失敗,個體往往放棄一些本來能夠造就他成就自己的機會。
第七章?聰明人的道德和責任
關鍵詞:領導力???服務他人??慈善
能者為何經常被埋沒在大浪中,中庸之輩卻手握大權?歸其原因是因為,在這種體制下,上升的速度取決于個人在體制內周旋的嫻熟程度,而非專業背景的卓越……廣交人脈的最好辦法就是隨波逐流、人云亦云,不必為原則承擔風險或者根本不需要原則……(內心空洞的人)
事實上,最好的領導者就是思想家。思想家指的并非學術界的學者,而是能夠以批判的視角來審視自己所處的組織和社會的人士,他們能夠把批判落實到實處。
一個致力于鏟除不快樂或者任何不滿的體系實際上就是反烏托邦。每個人生活中必然會有不愉快之事,尤其是年輕人的生活,而且不快的經歷是任何個人、機構乃至社會轉型進步的基石。只有當你的內心或者靈魂感受到現在的自我和追求的自我之間的差距時,變化才會隨之產生。
為什么在頂尖高校就讀的學生與自己所處的系統如此親密?那是因為他們在這個系統里如魚得水
工具所帶來的價值是中性的與雙面的。
…但是倘若掌權者是不上心的政治家,那么我們所做的小事將永遠微不足道……遠離政治并不能消除政治無所不在的影響力。
布朗大學的一位教授朋友告訴我,年輕人有拯救世界的意愿,但是這些行為背后的認知往往是,通過某些過程最終為自己爭得最高的社會地位或者權利。
拉拉?加林斯基強調“有意天真”,即面對一些“不可能”的事情,你能夠無視“不可能”的種種原因。想象力的本義就是為現實的世界注入新鮮的血液,之所以你會畏懼“不可能”的事情,是源于未知,因為未曾有人做過,或者至少你未曾嘗試過。
第八章?我們到底應該在大學里得到什么?
關鍵詞:博雅教育???人文經典?????歷史
真正的教育是為了你的長遠職業發展而做準備的,絕不是為你的第一份工作做準備的……硬實力是可以教出來的,但是軟實力需要培養。
我每天被迫去思考人類歷史上最難的問題,因此我掌握了最有效的表達和思考方式。
藝術要求我們花大量的時間努力觀察現象,并且花更多的時間和氣力表達你對觀察的理解(以寫生為例)
卡夫卡:“書籍就像一把斧子,為我們結冰的內心海洋開出一條道路。”
時間在文學作品里的變化是隨著人物意識改變而推進的,而非時鐘可度量。
為什么要讀經典文學作品?——“這些作者可能比你更了解你自己。”……“這就是我”的歡呼就是藝術作品最高的境界……藝術的魅力在于,它帶著我們去了遠方,但讓我們感受到回到了家。
同時,藝術作品還可以為青澀的年輕人提供生活的縮本。曾有教授把閱讀比作“生命的第二次機會”。
體驗藝術就是允許自己在最親密的氛圍下去體驗他人。
過去是我們所有思想和感受的來源,只有了解過去,我們才能了解現在的世界和現在的自己。
不論人文藝術的價值到底是通向啟蒙的道路,還是職場的文化資本,只要是有價值的,那么每個人都應該擁有。
細觀我們現代社會的種種詬病,不僅僅是官僚主義,而是我們的領導者是一群過于領域化和專業化的精英,他們往往被專業桎梏,不能突破自己的專業背景思考問題。當然,我們在職場上所從事的工作必定是具體的、專業的,但是我們的思考方式可以是超越領域范疇的、觸類旁通的。
第九章?教師的本職與學生最核心的能力
關鍵詞:教師??????教學質量與學術研究
“教師”的拉丁語本意是“激發”,教師工作的本質是激發并喚醒潛伏在每個學生體內睡眠狀態的能量。
蘇格拉底曾說,老師如同一位“接生婆”,倘若“你的靈魂受孕了”,老師將幫助你釋放無數的思想。
教師,非領域之專家也。他并非在教授一門課,而是在分享他的人生。他能夠化腐朽為神奇。教學就是一種藝術。
當你遇見一位良師時,你是可以感受到的。他能夠進入你的內心,甚至滿足連你自己都未曾意識到的某種饑渴。
大學致力于培養學生的最核心的能力是學會分析他人的觀點并闡述自己的觀點。
課堂的時間不是用來抄筆記的,而是由教授帶領,通過探究和討論,讓學生逐漸熟悉思考技能。
每一位青澀的大學生所需要的是認可和歸屬感,甚至是我們不愿意承認的對長輩的依賴感。
MOOC運動表面上是為了促進教育平等,但這只是一件華麗的外衣而已。它的本質是鞏固高校系統里的論資排輩,進一步擴大頂尖高校的名氣……它們的共同目標是把知名大學的網絡課程銷售給第二或第三梯隊的大學,以此創收。
解決教學質量問題的最徹底的辦法就是尊重教學,賦予教學更高的地位。學校要有改革意愿,要有充足的資金,但最根本的,還是要對教學和學術研究一視同仁。
第十章?隱藏的常春藤
關鍵詞:
學生的質量決定了課堂的討論和教學的深度。
也許公立學校教育,尤其是起初的兩年,做不到個性化,但是學生群體所帶來的真正的多元化家庭社會背景,實乃一種隱形的、高價值的教育資源。
大學教育的出口與入門同等重要,因此擇校的另一個考慮是,大學如何幫助學生從本科過渡到大學之后的生活。
就經濟回報而言,不論是個人薪酬、就業競爭力還是長線上升空間等,擁有大學學位都是一項很好的投資,甚至是一項最好的投資。大學所提供的教育也許并不理想,但我們還是需要一個基礎,之后才能在基礎上騰飛。
相較于到底是去哪所大學,更重要的問題是,你為什么要上大學以及如何利用大學教育。
不要急著去成為自己心中早已計劃好的那個人,而是成為你自己從未遇見的那個人,遇見那個更好的自己!
第十一章?看不見的“特權堡壘”
關鍵詞:社會正義
SAT的本意是摸清學生們的學習能力,但實際上,它摸清的卻是學生們的家庭收入。
“他們太有錢了,不可能失敗”
照顧校友子女這種做法本質上就是在復制特權階層。
……但你們能來到這里,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你們很走運。你們或許的確通過競爭打敗了自己的同齡對手,但是時尚圈,你們的對手中,有90%在比賽開始之前就已經出局了。
在接下來的四年里,你們有責任通過努力證明耶魯錄取你們是正確的選擇。
學生們在校的學習方式,甚至包括他們在校所接觸的學習之外的東西,都會影響他們未來所處的階層位置。
在這樣的學校里,與其說A-是個分數,倒不如說是一種隱喻,一種特權的象征。事實上,校方是在告訴自己的學生,別擔心,我們會罩著你!
在很多時候,能夠得到公平對待本身就是一種特權。
我知道,很多人夸你聰明,但其實你沒那么聰明,你只是在某些地方比別人聰明一點兒,而且只是比你周圍的那群人聰明一點兒而已
正如約翰?拉斯金告訴一位精英人士的那樣:“用大腦去盡力搶占一切并不比拳頭
搶占更高尚。沒錯,這個社會總是要有分工的,有人要干活,有人要管理,但管理者并不應該拿走所有的利益。”
第十二章?精英教育的自我救贖
關鍵詞:
我們不僅要從上而下發動一場變革,還要開始思考另一種形式的領導模式,甚至是另一種模式的社會制度。
人們只有在反思歷史時,才會更清醒地意識到它的含義。
現在我突然意識到,我們真正要做的,不是讓所有的孩子都能上常春藤盟校,而是要讓那些沒上盟校的孩子,也能享受到一流的教育……免費的高品質教育也應該成為一種基本的人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