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觀經濟學的難想必大家都有所耳聞。上學期,我們看著來自其他學院的朋友在票圈吐槽味精(與微經諧音),這學期,則輪到我們學這門據說是所有經濟學學生的基礎課程。
首先來聊聊What is 味精。
微經是研究個體經濟的,個體經濟包括個人,企業和政府。即消費者,生產者以及在市場失靈時調控的看得見的手,政府。
它的研究內容是個體經濟(研究對象)在稀缺條件下人們怎樣選擇的行為。
首先選擇無處不在,因而這是一門極其有用的學科,它重點研究的是生產者與消費者如何做出決策的問題。
通過學習經濟學,個人懂得如何合理支配資源,企業懂得如何賺錢,政府懂得如何制定政策。
所以,這是門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學科。
在得知了微經的重要性后,我們就來了解它所蘊含的分析方法。
第一.成本-收益分析法
這是微觀經濟學的分析主線。人們的選擇是經過權衡的,在考慮了成本與收益后,做出了相應的選擇。
你選擇就業還是創業?選擇這個offer還是那個offer?當你覺得你的收益大于成本,你選擇做這件事的幾率便增加。
在現實生活中,收益易判斷,但對于成本要注意考慮以下幾個概念。
1.機會成本
做A就不能做B,那么做B的收益就是做A的機會成本。
譬如,寒假,你是去打工呢?還是去浪呢?
如果你覺得去浪(A)的收益比去打工(B)得到的收益要高,那你自然會選擇去浪。當你選擇去浪的時候,你能夠得到心里的愉悅,但在考慮成本時,除了要考慮去浪的開支還要考慮你失去了的打工的收益,那是你去浪的機會成本。
在學習了經濟學后,面臨選擇時一定要注意考慮機會成本。
2.沉沒成本
即你已經付出收不回來的成本。
例如一人免費得音樂會門票,一人花錢買音樂票,演出當晚有暴風雨,假設兩人對音樂的愛好程度相同,哪個更可能去呢?
大家肯定會想,花錢買票的人更可能去,為什么呢?因為他花了錢,不想讓錢浪費對吧。
這筆收不回來的錢就是沉沒成本。
不管你去不去,錢都無法退。人們總是過于執著其沉沒成本,所以不愿放棄~
假設花錢買音樂票的人選擇在暴風雨的天氣下趕去聽,有可能會在路上摔倒,到時,醫藥費可能還貴過門票費。哪怕其安全到達,但是暴風雨也會影響其聽音樂的心情,無法得到預期的快樂。
所以,沉沒成本,還舍棄時就舍棄。
3.外部成本
外部成本不由自己承擔,但由其他人承擔的成本。
譬如,是把樹葉燒了,還是拉到森林。
假設:拉到森林的成本是20美元,燃燒成本是1美元,煙對居民的破壞程度是25美元。
把樹葉燒了,只需要付1美元,但如果大家都考慮到外部成本25美元,燒掉樹葉的成本合計26美元,大于拉到森林的成本,那么大家就會選擇把樹葉拉到森林。
但大家往往都不會考慮到外部成本,于是假冒偽劣產品,三無產品層出不窮…
第二種分析方法是邊際分析法。
邊際是指你做某樣東西付出的成本會得到的收益增長會隨著時間的增加放緩。
比如,假如你很餓的時候,選擇去吃一餐會給你極大的愉悅感,但是,當你已經飽了的時候,你再吃東西給你的愉悅感則會下降。
第三個分析方法是實證分析和規范分析。
實證分析研究的是經濟如何運行,同時解釋經濟現象的原因和后果。它不涉及價值判斷,更不涉及好不好。
規范分析重點研究的是經濟學中的價值判斷問題。分析其好不好,該不該的問題。
總之,學經濟學,是為了學會用其分析方法做出選擇,哪怕你將來并未從事與經濟學相關的職業,但其思維方式,分析方法也大有裨益。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