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小節回答了為什么很多人讀了很多書,但理解和見識還是沒有增長的原因。作者認為是因為讀書方法太原始,大部分人為了追求記憶,而把書分解成一個個獨立的知識點,網上很流行的思維導圖法正是如此。而真正的讀書方法,則是將新知識與以往學過的知識建立聯系。這樣既能能幫助記憶,還能將新舊知識構建成知識網絡。此外作者還提出了普通人讀書為了追求新鮮感,而追求讀書速度,卻導致沒有花時間去記錄自己所受的啟發以及建立關聯,本末倒置。最后,作者提出讀書時,將新知識與臨界知識進行聯系會更有成效。
普通人讀書的方法:通過劃線和摘抄將一本書變為一個個知識點。在這種方法的引導下,我們讀書的目的就變成了理解和記住這些知識點。而理解和記憶一個個孤立信息不是我們大腦擅長的行為。
我讀書基本上算是普通人的讀法方法,主要是對重點進行劃線,偶爾將新舊知識建立關聯。之前為了記憶還做過思維導圖,但是現在還是忘記了大部分內容。所以這不是一個好的方法,以后不再運用。
讀書方法升級:在新舊知識間建立聯系。通過在新舊知識間建立聯系網,我們便能從不同角度和領域對同一知識進行分析,從而加深我們的理解和認知。
萬維鋼-強力研讀要求的讀書筆記必須包括4個方面的內容:
- 清晰地表達每一章的脈絡;
- 帶走書中所有的靚點;
- 有大量自己的看法和心得;
- 發現這本書和以前讀過的其它書或文章的聯系。
摘自萬維鋼《萬萬沒想到》
讀書的態度:放慢速度。花時間做讀書筆記,不僅僅摘記名言,而是描述讀書后受啟發的內容,這些內容和我過去的哪些經驗相關。
這一點也是我常犯的毛病,生活中的好書太多了,例如上本剛剛看完《結構思考力》這本書,對培養我的結構思考和表達有很大幫助,要重點研讀。但是突然又冒出來了《好好學習》導致沒有時間看第二遍。而未來還有《看見成長的自己》、《窮查理寶典》等待著我。如果我再這樣追求新鮮感,那我的認知深度還是停留在現在這個地步,所以這個壞習慣也要拋棄。看見好書,一定要停下來,反復、仔細研讀,做讀書筆記。
讀書時將新知識與哪些已有的知識進行關聯會更有效:臨界知識-在各個領域起基本而重要作用的規律。
作者的讀書方法:當我要解決某個問題的時候,主動去尋找可能會討論這個問題的文章和書籍,去觀察—作者用生么樣的思路解決問題?在這個解決方案的背后,是否有我熟悉的知識?我還能把這個解決方案的原理,應用在什么領域?
結論:讀書不在于多少,而在于你有沒有通過讀書重新認識這個世界,發現臨界知識并把它運用到自己的生活當中。